提高农村留守儿童人文素养的途径

2013-08-15 00:49:23李冬冬何培云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读本人文儿童

李冬冬,何培云

(宁夏大学教育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人文素养是人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的综合体现,它包括丰富的人文学科知识、对人类对民族的关注与责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等方面。[1]人文素养的发展水平,不仅会影响到儿童的精神世界,而且会影响到儿童内在情感以及品德的发展,进而会影响到儿童一生的发展。

一、研究缘起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在此,他进一步强调了要努力实现教育公平这一思想。由于物质、文化条件不平衡,以及教育资源分配差异较大等缘故,农村留守儿童在人文素养的培育上与城市儿童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并且有进一步拉大的发展趋势。如何有效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文素养水平,缩小其与城市儿童的差距,如何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

二、提高农村留守儿童人文素养水平的途径

(一)普及与推广早期教育,涤净发展环境

洛克说:“我们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极微极小,小到几乎察觉不出,都有极重大极长久的影响。正如江河的源泉一样,水性很柔,一点点人力便可以把它导入他途,使河流的方向根本改变。从根本上这么引导一下,河流就有不同的趋向,最后就流到十分遥远的地方去了。”[2]洛克的这段话,充分说明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理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积极对儿童进行早期的一些人文素养方面的简单教育。当然,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一定要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无论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古训,还是“孟母三迁”的故事,都充分地肯定了周围环境对人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我们应加强环境建设,取缔或严厉禁止赌博等不良行为,同时鼓励人们尊老爱幼、读书看报,为儿童的成长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

(二)树立学习典型,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陶行知先生认为,儿童是实现中国普及教育的重要力量。同时,陶先生积极主张推行“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对于提高留守儿童的人文素养水平来说,小先生制也是可以发挥巨大作用的。学校方面应加强对部分优秀学生的培养,鼓励他们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及时传授给身边的儿童。同时,要求他们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与举止,为身边的儿童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班杜拉认为,儿童是可以通过对他人的模仿而实现自身发展的。在榜样力量的号召下,儿童会积极行动起来,积极地掌握有关知识与行为规范,最终实现人文素养水平的提高。

(三)编写教育理论简化读本,提高家长的理论修养水平

家长都是爱自己孩子的,很关心孩子的成长与发展。由于缺乏必要的教育理论知识,他们无法掌握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所以许多情况下只能“望洋兴叹”。同时,一些教育经典名著过于深厚艰涩,大多数家长无法理解与接受,更谈不上运用了。因此,有必要简化常用的教育理论,编写通俗化的教育理论读本,使经典走进世俗,走进农村生活的实际。通过阅读一定数量的教育理论通俗读本,必将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家长的理论修养水平,进而促进儿童人文素养水平的提高。

(四)加强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儿童人文素养的发展

家庭是孩子最先接触的一个“社会”,对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一直持续到孩子成年及其一生。由于农村的条件限制,大部分学生不上幼儿园,在6岁直接上小学。在入学之后,学校由于自身系统的、严密的教育教学组织与安排,对儿童的影响逐渐提高了。因此,应充分加强家校之间的合作水平,及时沟通与交流儿童的表现状况,深入了解儿童内心深处的诉求,共同促进儿童的发展。此外,教师应及时将人文素养教育目标细化,形成相应的纸质材料发给家长,让家长了解并参与进来,携手提高儿童的人文素养水平。

(五)编写切实的人文素养读本

应根据当地具体的风土人情状况,编写一系列切实的人文素养读本。在读本里,可以选用这些内容:当地的自然地理状况,特殊的风俗习惯,当地的名人轶事,当地的历史渊源等。同时,一定要注意读本的语言通俗性,应做到让学生能读懂、喜欢读。在读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逐渐提高儿童的人文素养水平,而且可以激发起他们对美丽家乡的热爱之情,进而上升到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六)定期举办教育讲座,更新人们的教育理念

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人们对于教育教学现象的认识愈加深刻,愈加符合其内在的本质规律。只有不断地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才能更好地掌握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才能更好地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因此,当地的教研部门应定期到农村中去举办教育讲座,将最新的教育理念与方法传授给教师、家长们,加深他们对教育现象的认识与理解。这样,他们才能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来促进儿童人文素养的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人文素养的培育,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从多方面予以努力。只要我们认真去做,必将收到较好的效果。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公平。

[1]郑新丽.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成因及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2).

[2][英]约翰·洛克,傅任敢.教育漫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读本人文儿童
人文
北京纪事(2024年1期)2024-01-03 03:16:55
雏燕
散文诗小型张读本
散文诗(2021年18期)2021-10-08 09:56:58
新时代机关党建简明读本
《中华家教》亲子读本
中华家教(2017年12期)2017-12-15 00:09:30
人文绍兴
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留守儿童
杂文选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人文社科
全国新书目(2016年5期)2016-06-08 08:54:10
六一儿童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