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升策略

2013-08-15 00:49张骊睆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归因自卑主观

张骊睆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 100875)

一、主观幸福感的内涵及影响要素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指个体根据自己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主要包括生活满意度(life satisfaction)、对重要事件的满意度(satisfaction with important domains)、高水平的积极情感(positive affect)以及低水平的消极情感(negativeaffect)。主观幸福感被看作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和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具有主观、整体、相对稳定性三个主要特点。学界认为,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一是个体的基因、年龄与生存环境(家庭环境以及社会环境)以及个体的人格特质对主观幸福感有影响,“其中个体的神经质和外倾性显著影响其主观幸福感”;二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和目标定向也对主观幸福感有影响,研究表明“持学习目标定向的员工比持回避和证实目标定向的员工具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而自我效能感在员工目标定向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三是社会支持对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存在影响,“虽然不同来源、性质、方式的社会支持对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都存在着不同的影响,但是社会支持水平高的个体拥有更高水平的主观幸福感”;四是文化背景的差异也会带来个体对主观幸福感的感知,也就是说,主观幸福感文化差异性的存在。

二、贫困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

对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人格差异研究发现,“贫困大学生在人际敏感、抑郁、焦虑等方面显著高于非贫困大学生”,其心理适应水平普遍低于非贫困大学生,更易出现自卑、退缩等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贫困大学生最为普遍和突出的心理问题就是自卑。某高校贫困生心理普查显示:约35%的贫困大学生经常自卑,73%的贫困大学生偶尔自卑。一些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贫困、经济拮据,常常体会到因物质需要难以满足而带来的心理上的自卑感和无助感,感觉自己不如人、抬不起头。

2.人际敏感。受“身世或讳莫如深,或粉饰雕琢”等传统文化的影响,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困难,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他们把困难和压力埋藏在内心深处,变得敏感多疑,不愿积极主动与人交往,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不可抑制地抗拒善意的同情。这种多疑与抗拒造成了他们人际交往的贫乏,而贫困大学生又对这种人际交往的缺失进行错误归因,即认为是他人不屑与他们交往,从而使得自身更加自卑,不敢迈出原有的交际圈,结交新朋友。

3.抑郁情绪。某高校贫困生心理普查显示:贫困大学生存在抑郁情绪的比例明显偏高,14%的贫困大学生中存在抑郁情绪,8%的非贫困大学生中存在抑郁情绪。家境的贫困,导致贫困大学生长期处于一种弱势群体的生活氛围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不得不压抑自己的一些正常需要。正是由于正常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引发抑郁情绪的产生。

三、经济贫困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分析

研究显示,经济贫困给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带来一定的负性影响,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上有显著差异。一方面,经济上的贫困及由此引发的自卑、人际敏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直接导致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降低。另一方面,经济上的贫困对大学生性格类型、归因倾向及应对方式的改变也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造成影响。

1.贫困对不同性格类型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不同。根据心理活动的指向性不同,人的性格可以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两种。外倾型的大学生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世界,活泼开朗、善于交际、感情易于外露,独立性较强;内倾型的大学生心理活动倾向于内部世界,一般表现为感情含蓄、处事谨慎、自制力强、交往面窄,适应环境比较困难。同样面临经济贫困,内倾型的大学生不敢与其他同学过多接触,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于是自卑心理越来越严重,导致主观幸福感水平降低。

2.贫困对不同应对方式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不同。根据主观态度不同,人的应对方式可区分为积极与消极两种。研究发现,积极的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消极的应对方式仅与负性情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提高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面对经济上的贫困,采取积极应对方式的大学生能正确面对现实,勇于挑战困难、自强自立,有的通过勤工助学等途径获得经济上的收入,有的希望通过优异的成绩得到奖学金来缓解生活压力。在积极努力的过程中,这部分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普遍得到提升。而采取消极应对方式的贫困大学生则自卑、退缩,不主动与他人交往,不积极努力改变经济上的拮据现状,总觉得自身卑微,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从而产生一系列不良心理,如自我否定、自我评价过低、敏感多疑,常常会担心自己做不好而焦虑甚至是回避等。这部分贫困大学生自我接纳程度低,体验到的积极情感较少,主观幸福感自然偏低。

3.贫困对不同归因倾向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不同。一般来说,人们的归因倾向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具有正确归因倾向的人能辩证地看待事物发展的原因,认识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内外因的改变,任何事物都处于发展中。相反,拥有错误归因倾向的人常常用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研究表明,大学生不同的归因倾向对其主观幸福感存在一定的影响,归因方式对于主观幸福感存在预测作用。面对贫困,部分大学生能正确对经济贫困进行归因,他们认为经济上的贫困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家庭根源,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家庭成员身体不好等,家庭经济上的贫困并不是自己主观原因导致的。同时,贫困只是暂时的,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的,以此激发自己奋斗的热情,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这部分学生自尊自强自信,热爱生活,态度端正,因而其主观幸福感较高。

四、提升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策略

提升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只有积极探索适应时代发展和个体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才能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提升其主观幸福感。

1.心理脱贫是基础。贫困大学生要实现自我心理脱贫,必须更新观念,建立正确的归因方法,从根本上改变对贫困的看法,必须让贫困大学生认识到物质上的贫困只是暂时的,真正的贫困是缺乏知识、缺乏信息和获取信息的手段。要教育学生学会利用现有一切条件,善于用知识和能力来丰富和武装自己,克服自卑心理,坚持自信、自强、自立,努力培养自己社会生存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树立起贫困不贫志的信念。为此,高校应积极采取措施,帮助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一是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和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其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提升心理保健意识,学会心理调适方法(包括消极情绪的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提升等),从而达到预防心理贫困的目的。二是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小型讨论会等形式对贫困大学生进行传统道德教育和典型示范教育,选择贫困生的优秀代表,树立榜样,设立贫困学生奖励项目,表彰勤工助学先进个人,营造贫寒中成长起来的优秀大学生更光荣的氛围,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经济脱贫是前提。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们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人类需先满足低级需要,然后满足高级需要。而经济是解决贫困大学生生理需要等低级需要的基础,如果这一点得不到满足,那么贫困大学生在追求更高级需要的时候便缺少了动力。为了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压力问题,高校应当进一步落实国家“绿色通道”、助学贷款、奖助学金制度,结合学校实际建立相应的资助体系,确保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一是改进奖助学金评定办法。目前学校在评定奖助学金时,由于过于看重成绩的比重,造成了对学习优秀的贫困大学生过于偏重,对学习中等或差的贫困生忽视的现象。因此,学校应在完善奖助学金评定办法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进一步拓展奖励种类,设立诸如自强自立、学习进步等奖励,扩大奖助学金的资助范围。二是设立勤工助学岗位。挖掘潜力,设立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缓解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压力,鼓励贫困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建立自信。

3.心理疏导是关键。贫困大学生消极的心理问题需要有人来温暖、理解和抚慰,因此,学校应当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疏导,提升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一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活动,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倾诉、发泄的健康渠道。高校应设立专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二是发挥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实践证明:团体心理辅导是提高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高校要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来帮助贫困大学生改变不合理认知、归因方式,激发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提升自我效能感,进而增加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三是发挥辅导员优势,做好贫困大学生心理疏导工作。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接触比较多,对贫困大学生心理状况的掌握比较容易,对于初次步入大学的贫困大学生而言,来自于他人的关注与关怀对于他们自尊的提升是相当重要的。辅导员的一句慰问、赞赏对于遭受歧视、自卑怯懦的贫困大学生具有无法形容的力量,这种慰问、赞赏会让贫困大学生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获得在大学中生存的勇气。故辅导员应该尽可能了解每个学生的心里,对于内心脆弱者应给予无条件积极关注,鼓励他们,帮助他们重拾信心。

[1]李艳艳.提高主观幸福感,促进心理和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6):10-12.

[2]Ed Diener.Subjective Well-Being[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1):34-43.

[3]李中权,王力,张厚粲,柳恒超.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 [J].心理科学,2010,(1):165-167.

[4]孟慧,梁巧飞,时艳阳.目标定向、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0,(1):96-99.

[5]张羽,邢占军.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7,(6):1436-1438.

[6]郭明,陈宝佳,赵亮.贫困与非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品及人格的差异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1):1365-1366.

[7]宗彩娥.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培养路径——以常州大学调查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部硕士论文,2011.

[8]彭小红,郑谊贞.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Z1):240-246.

[9]余鹏,宿淑华,李丽.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43-44.

猜你喜欢
归因自卑主观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让自卑成为一种前行的力量
促进高中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归因方式研究
一个自卑者的自白:“觉得做什么都不行”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战胜自卑,让生命之窗开出自信之花
主观评述构式“很+x”认知研究
自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