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黎坤
(晋中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在经济效益审计实施完毕后,应该报告其审计结果,审计报告就是审计结果的载体,所以编写经济效益审计报告是整个经济效益审计工作流程中的重要步骤,是总结性工作。经济效益审计报告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效益审计报告在最终报出之前,审计师必须在适当的管理层次中征求对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的意见。与财务审计报告不同的是,财务审计报告的结论具有批判性和制约性,以制约性为主;而经济效益审计报告的结论具有建设性和防护性,并以建设性为主。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就是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所以,为了促使被审计单位能达到提高效率、降低风险这种建设性的经济效益审计目标,审计师必须在出具审计报告前与被审计单位进行协商,取得被审计单位的理解和认可,以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2.经济效益审计报告的内容是综合性的。经济效益审计是审计的最高层次,它是以财务审计为基础的。所以,经济效益审计报告也集中反映了这个特点,报告中不仅有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有关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评价,也不可避免地包括了财务审计的内容。
3.经济效益审计报告的结论更具有建设性。经济效益审计报告通常包括成绩和问题、评价和建议。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概况作出评价的同时,更注重的是对被审计单位的问题进行深度挖掘,找出症结所在,旨在降低被审计单位的成本,提高其经济活动的效率。所以,与财务审计不同的是,经济效益审计报告建设性作用非常突出,它更多的是为被审计单位提供更好的审计建议,而非强制性的。
4.经济效益审计报告潜在的风险性。经济效益审计报告的风险性表现在:一是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审计结论与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有出入,使得审计风险增加。二是由于审计结论与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不符,被审计单位按照审计人员的经济效益审计报告的建议实施后造成的损失。所以,经济效益审计报告的风险比财务审计的报告要大。
从审计证据的角度来说,经济效益审计报告的风险也是大于财务审计报告的。这是因为经济效益审计的证据是有其特殊性的,除一般的现实证据外,经济效益审计证据更多的是采用“趋势证据”,一般是通过数量分析方法获得,定性多,定量少,使得经济效益审计结论存在潜在的风险性。
5.经济效益审计报告一般采用详式报告的形式和非规范性格式。由于经济效益审计结论是建设性的,是以提高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的效率为目的,所以,在经济效益审计报告中,需要审计人员运用足够多的篇幅来具体说明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以及由于问题的存在将会给被审计单位带来的影响。除此之外,还应有问题发生的原因,以及审计人员针对问题对被审计单位提出的建议与忠告。为此,经济效益审计报告大多会采用详式报告的形式。
此次发布的报告从“中国健康养老服务的重大进展”“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急速增加”“中国健康养老服务发展面临的挑战”和“中国健康养老服务的发展趋势”4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健康养老发展趋势。
由于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与财务审计报告相比,经济效益审计报告至今未形成统一规范的格式。不同的审计项目,不同的审计单位,其写法和内容是各不相同的。
审计报告应该具有合理的结构,以合适的文字撰写。不同审计主体从事不同类型的经济效益审计,其审计报告的结构是不同的,但基本特征是相似的。一般认为,经济效益审计报告内容包括:
1.封面。通常应包括如下信息:报告标题、被审单位的名称、审计主体、审计日期等。
2.内容摘要。这部分主要是介绍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被审计单位的管理体制、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关系、财政财务收支状况、项目资金来源和使用情况、目前的状况等,特别是被审计事项的背景以及审计所发现问题的性质及简要评价。
3.发现的问题。该部分是经济效益审计报告的主体,在这部分中,审计人员应该运用较多的篇幅对被审计事项作详细的说明。应包括:一是对审计发现问题发生的具体环境的描述;二是对被审计单位应遵守的政策、法律法规、程序要作明示,并以此为审计评价的标准;三是审计人员要分析发生的问题对被审计单位的影响,并判断影响力的大小;四要分析发生问题的原因,是主观产生的还是客观存在的,审计人员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协助被审计单位改正。
4.审计建议。审计人员要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建议,取得被审计单位的理解与支持。审计人员在提出审计建议时应该注意:一是审计建议的提出在内容上要与报告中的其他内容相呼应,要有针对性。二是审计建议不应该太多,应该有针对性、可操作性,便于被审计单位落实,也便于审计人员今后的后续审计。
5.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包括: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看法;审计人员采纳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并对审计报告进行修改。将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纳入到审计报告中,可以将被审计单位纠正问题、改进管理的情况置于监督之下,便于被审计单位落实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从而提高审计效果。
经济效益审计报告应该考虑审阅者的需求,避免模糊的语言。所以,经济效益审计报告的编写应符合以下一些要求:
1.客观公正。审计人员在撰写经济效益审计报告时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事实,也不能大事化小,要辩证地看待问题。在表达审计结论时,要以不偏不倚的立场来表述证据,表述中要以平和、客观、中立的语气来阐述,以便于被审计单位能够接受审计结果,获得被审计单位的支持并按照审计结论进行整改。
2.完整真实。审计结论要有充分的证据来支持,审计人员为此要充分收集与审计结论相关的所有的审计证据,并对这些证据和论点进行详细的说明,以便于报告使用者全面、正确地理解所报告的事项和情况。
3.重点突出。在经济效益审计中,审计的对象是广泛的,影响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审计人员在撰写经济效益审计报告时,不必罗列所有的影响经济效益的因素,也不必对所有的问题都面面俱到地加以表述。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时,只要抓住主要问题进行评价、分析,找出主要原因,对于次要问题在撰写时可以略去。这样,经济效益审计报告就可以突出重点,使审阅者易于明确问题所在。
4.准确可行。不准确的报告会损害审计人员的信誉,降低审计报告的有效性;可行性差的报告会使得被审计单位无所下手。所以,在经济效益审计报告中,审计报告中的证据表述要真实、准确,审计结论要具有可行性。
经济效益审计报告流程与财务审计报告流程是有所不同的。经济效益审计报告编制的一般流程如下:
1.编制审计情况汇总表在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要把各方面的情况进行汇总,并对有关问题进行重点说明。这样,审计人员对经济效益审计事项就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
2.审核、分析审计工作底稿。审计人员要对审计工作底稿中的记录进行筛选,剔除不真实的资料以及次要的资料,保留重要的资料。
3.确定审计报告主要内容。通过资料的整理和认识的统一,审计人员要依据重要性原则进一步确定审计报告应包括的主要内容。
4.分析产生问题原因和提出建议。在确定了经济效益审计报告所撰写的主要内容后,根据所要反映的内容分析造成经济效益优劣的各种原因,并且要分析事物的本质,审计人员要进一步提出应该如何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
5.编写报告提纲。审计人员在撰写经济效益审计报告前应先编写报告提纲,提纲中列示反映的内容和证据、产生的原因和改进的建议等。
6.撰写报告初稿。根据提纲,审计人员着手撰写审计报告初稿。
7.对经济效益审计报告初稿进行讨论。对报告中提出的审计建议应进行必要的论证和测算,并听取有关业务部门的意见,以保证建议的可行性。
8.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经济效益审计报告在报送有关部门以前,应该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
9.定稿和报送。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后,审计人员酌情修改报告初稿,写出正式经济效益审计报告。经过必要的审查,按规定报送有关部门和单位,并且送交被审计单位。
总之,经济效益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中总结性的工作,是审计人员作出审计结论的重要依据,是审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审计人员应充分重视经济效益审计报告的撰写工作,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达到审计预期目标。
[1]袁苗,彭瑞芬,郑涵,韩小东.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09,(9).
[2]郭力英.浅谈经济效益审计[J].内蒙古统计,2009,(3).
[3]莫肇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浅析[J].广西电业,2008,(5).
[4]陆家伦.经济效益审计发展趋议[J].工业审计,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