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新顺 郑秀峰
临空经济是一种新兴经济形态,它以机场为依托,以航空运输产业为指向,实现航空配套产业、临空制造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的产业集群,形成以临空产业为主导,多种产业有机关联的临空产业体系。从世界范围来看,临空经济呈现出较强的发展趋势,在区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产业升级中发挥着助推器的作用,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重要引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作为中部地区的河南,不沿边,不沿海,要参与国际竞争,航空是最便捷、最高效的桥梁和纽带,只有将河南省打造成为一个包括航空枢纽在内的综合交通枢纽,才能更多地利用全球性资源,来发展临空经济,从而支撑和推动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
河南地处中原,区位优势明显,陆路交通发达,是东部产业转移和西部资源输出的重要通道和平台,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五位,连年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郑州海关发布统计数据,2012年,河南省进出口总值517.5亿美元,与2011年相比增长58.6%,进出口增速全国位居第三,进口及出口额均居中部省份第一位。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要推进郑州国内大型航空枢纽建设,培育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在世界航空货运负增长的情况下,郑州机场却在2011年货运量首次突破10万吨后,2012年上半年又实现货邮量6.07万吨,同比增长43.87%,在全国前30名主要机场中增速第一。据统计,2012年全年运送进出境旅客达45.9万人次,起降航班6656架次,同比分别增长33%和47%,未来郑州机场提出了“货运为先,以货带客;国际为先,以外带内;以干为先,公铁集疏”战略方针以及“开美、稳欧、拓非、连亚”航线布局战略要点,郑州正在成为区域交通、信息、产品、物资、金融、高新技术等经济生产要素和生产成果的汇集和扩散中心,蕴含着巨大的航空市场潜力和发展潜能,为河南临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目前,河南正在积极推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大力发展以临空产业和航空物流为重要内容的临空经济。2012年11月17日国务院以国函【2012】194号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并且国务院也正式同意规划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希望河南探索走出一条通过发展航空经济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路子,为我国其他地区发展航空经济积累经验、提供借鉴。河南省委、省政府决定把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作为中原经济区的先行先试区,要使这个综合实验区成为全球航空货物集散地、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全国区域性高端服务中心、国际化航空大都市。我们研究认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应以郑州机场为核心,以郑州航空港为主体,凭借综合交通枢纽及区位优势,把发展航空货运作为重要的突破口,大力发展航空物流、航空偏好型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将综合试验区建成全国重要的航空港经济集聚区,建成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对外开放新高地、现代航空都市和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河南发展临空经济刻不容缓。
航空港一般由飞行区、客货运输服务区和机务维修区3个部分组成。航空港建设之初大多以客运为主,随着全球统一市场的建立、经济发展和产品更新的加速,以客运为单一功能的航空港不断衍生出多种经济功能。世界著名的航空港主要有孟菲斯机场、法兰克福机场、韩国仁川机场和荷兰史基浦机场等,这些航空港的发展造就了相应的临空经济区和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孟菲斯发展模式通常被称为航空物流强势发展模式。孟菲斯机场的显著特色是它集聚了一批世界知名的航空物流企业,借助于航空物流也集结了一批相关的商务机构,使之成为世界航空物流规模最大、货运效率最高、服务设施最齐全的航空港。郑州航空港经济实验区已有联邦快递、DHL等知名物流企业入驻,美国联合包裹UPS也已经签约加盟,但航空港的经济影响力和发展水平根本与孟菲斯不在一个层次,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角度分析,孟菲斯显然不是郑州学习的榜样。
法兰克福模式也被称为物流商务并重发展模式。法兰克福机场拥有29家航空货运公司,运营飞往44个国家。他们在做大航空运输的同时,更是大力发展国际商务。相继建设有贸易中心、会展中心,并在机场周边形成一块以现代商务为主的黄金地带,法兰克福的临空经济是典型的物流和商务并重发展的临空经济模式。目前,郑州机场仅开通了郑州通往莫斯科、阿姆斯特丹、卢森堡、布拉格、新加坡、吉隆坡、大阪等国际城市全货机航线8条,引进货运航空公司6家。但是,郑州机场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航空物流园区(中心),机场周边也缺乏相应规模的商贸环境,因此,法兰克福模式也不适合。
仁川模式即以休闲产业为主的发展模式。仁川空港经济区由永宗、松岛和青萝三个岛屿组成。其中,永宗岛是航空港所在地,素有“水之翼”之称,该岛除发展航空物流外,更是大力开发休闲、旅游产业,在机场四周建设了梦幻主题公园、水上运动公园、航空城公园、时装主题公园等4个大型休闲旅游项目,以优质人文生态环境彰显航空港的特色。松岛则以国际商务、研发、教育、文化、居住等功能为主体;青萝重点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外籍职工居住区,以及相应的休闲娱乐配套设施(如高尔夫球场、运动休闲中心)。在众多的休闲、旅游、娱乐设施衬托下,仁川机场的物流、金融、贸易等临空经济是在轻松、欢快的环境下发展壮大的。相比郑州航空港经济实验区由空港核心区、主体区和辐射区构成,核心区的休闲主要是新郑的古枣园、主体区旅游是沿黄观光带,这些休闲产业构不成航空港实验区的主体产业,同样我们无法效仿。
史基浦模式也就是多元化综合性发展模式。荷兰史基浦机场除建设有完善的航空物流设施,机场航站楼还设购物中心、餐饮酒店、博物馆以及休闲娱乐场所。一方面,航站楼附近的甲级综合大楼设有世界贸易中心,进驻了公司总部、金融服务、商务办公、航空公司、旅行社等500家企业。另一方面,机场周边有序分布的高科技产业园,发展信息技术、电子设备、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业,与航空物流产业实现无缝对接。特别是,空港附近还保留着一块农业用地,种植各种出口花卉,成为航空物流的货源之一,经济效益也十分显著。史基浦机场的临空经济不但全面覆盖服务业,而且还横跨三大产业,形成了典型的多元化综合性发展模式。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以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为核心、依托富士康郑州基地和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以发展临空产业和航空物流为重点的临空经济区。尤其是,郑州机场提出“货运为先,以货带客;国际为先,以外带内;以干为先,公铁集疏”战略方针及“开美、稳欧、拓非、连亚”航线布局战略要点,在机场二期规划中还设置了货运专用跑道,奠定了发展航空物流的基础。此外,2012年富士康集团下辖郑州企业进出口293.9亿美元(占了河南六成)、增长2.1倍,以富士康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正在加速集聚。
根据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全球航空货物集散地、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全国区域性高端服务中心、国际化航空大都市”建设构想,考虑现有的产业基础及布局情况,史基浦机场的发展模式应该成为郑州航空港经济实验区发展借鉴的典范和必然选择。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授约翰·卡萨达(John Kasarda)首次提出了航空大都市(Aerotropolis)的概念。航空大都市是机场通过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优质资源,按照产业链的思想形成的高端航空产业城市综合体,并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带动辐射作用。目前美国通过航空运输业的引领和带动,形成了以民航为核心的完整的航空产业链条,航空经济的发展最为发达和完善。如美国的孟菲斯国际机场依托联邦快递的业务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航空货运枢纽,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影响孟菲斯经济和就业的90%以上。阿联酋的迪拜通过发展航空业迅速发展成为中东地区的经济和金融中心。
河南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具有很多有利的条件:一是发展定位符合国家发展需要。建设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可以借助发展航空业,弥补中部地区区位上存在的不足,提升产业层次。二是郑州具有建设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独特优势。一方面,郑州是国内唯一把综合保税区建设在航空港内的城市,为进一步发展外向型临空产业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郑州是国内少有的集航空、铁路、公路枢纽于一体的城市。
依托大型航空枢纽建设,谋划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把郑州打造成为航空大都市,既是落实国务院《指导意见》,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河南全省跨越式发展的一项战略性举措,又符合航空业、物流业和临空产业发展的规律,有利于促进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有利于提升郑州乃至河南省的区域竞争力,使郑州成为名符其实的“航空大都市”。
临空产业是指以航空运输为指向的相关产业,这一产业的指向特征表现为高时效、高附加值和高科技。临空产业一般可分为三类:直接为航空运输业服务的产业;利用机场的交通优势和口岸优势发展起来的高时效性、高附加值的相关产业;利用机场的区位优势而延伸发展的商务贸易、旅游博览等产业。临空产业的基本特征突出表现为:产业依存性、产业开放型、产业外向性和产业带动性,正是这些明显的特征为我们开展临空经济区产业选择提供了依据。
目前,我国的临空经济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实践探索中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临空产业发展特色。比如,北京首都临空经济区构建了以航空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现代制造业、会展业为代表的临空产业集群;上海虹桥临空经济园区突出了三大产业集聚态势,即以信息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聚态势,以总部经济为主的企业集聚态势,航空服务业、现代物流业集聚的态势;广州花都空港经济区则以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和联邦快递亚太转运中心为依托,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以及航空货运、物流、仓储等产业。不过,在国内临空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暴露一些,比如:产业的临空指向性总体上不显著、临空产业规模小、产业间关联度不强、产业链构建水平不高、产业布局设计缺乏科学性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产业选择和规划布局时加以规避。
临空产业的选择与布局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必须按照临空经济区的发展战略定位,建设以临空指向产业为主导、多种产业有机关联的产业体系。根据国务院批复的中原经济区建设规划(第十章第五节),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发展战略目标定位是: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全国重要的航空港经济集聚区,成为生态、智慧、和谐宜居的现代航空都市和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区域。
我们研究发现,过去郑州航空港区的传统产业居多,临空产业基础相对薄弱。2010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开始规划临空产业园,在郑州的机场周边形成了方圆100平方公里的产业园区,并引进台湾富士康等IT产业入驻,带动了该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相关产业相继入驻,不但促进了航空运输业的发展,更带动了航空港区的经济发展,到2011年底,郑州航空港区总人口超过了20万人,2012年航空港更成为河南首个超千亿的产业集聚区。为了避免国内临空经济区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借鉴国外临空产业发展经验,产业选择一定要坚持区位优势、产业关联、发展潜力、投资环境、技术进步、社会效益、动态发展等基本原则,按照“打造大产业、形成大枢纽、塑造大都市”的理念,提出如下具体的重点产业选择建议:
一是优先发展航空货运,加快发展与航空运输业直接相关联的飞机后勤服务、货运服务、航空公司运营机构等产业,以及航空食品、航空公司总部、航空高端社区和航空物流等服务型产业。当前,航空货运的市场需求量是关键,应加速推进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建设全球网购商品集散分拨中心,促进俄罗斯空桥航空基地及航空物流园区项目、UPS项目、通用航空发展运营基地项目等建设。二是重视航空偏好型相关产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制造、电子维修等高端制造业和金融结算、商务服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三是开拓航空相关配套产业,建设电子产品交易展示中心、电子科技产业园、总部经济集聚区、金融离境结算中心和高端人才培训基地、商业服务、生活服务等。
在临空产业布局方面,国际上一般以机场(航空港)为核心,按照同机场距离的远近,可以将机场周边的地区划分为空港区、紧邻空港区、空港相邻区、外围辐射区四个地带。按照“以郑州航空港为主体,大力发展航空物流、航空偏好型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思路,我们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划分为空港核心区、临港主体区和带动辐射区三大部分。
空港核心区以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为中心,以综合保税区和关联产业园区为载体,以综合交通枢纽为依托,以发展航空货运为突破口,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端制造业和航空运输服务保障、航空维修、航空物流和现代服务业,同时可以配套建设航空物流园区、商务休闲区和生态景观区。预计2013年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的工业总产值将突破1500亿元,这将促进核心区产业的快速发展。
临港主体区主要以郑汴新区、郑东新区及上街通用航空产业基地为主体,依托郑州新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金融证券、商贸物流等产业,依托汴西新区重点发展白色家电生产基地及配套园区,依托上街通用航空基地重点发展公务机运营、商务运输、飞机4S店等通航核心产业。
带动辐射区主要涉及拥有航空偏好型产业基础的相关省辖市和河南周边地区。比如,安阳在通用航空和航空运动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和条件,2012年11月国家同意安阳开展通用航空产业园区试点工作,通过推进安阳机场建设和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打造通用航空和航空运动器材生产、研发、销售中心。同时,洛阳、南阳两个机场的运输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商丘、信阳机场建设开始谋划,国际航空、支线航空和通用航空的格局基本形成。此外,漯河、鹤壁、信阳、南阳、蚌埠、晋城等都提出建设航空偏好型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我们可以预见,通过多层次“点—线—面”的临空产业布局,未来机场产业链将造就多个航空港通向中原经济区节点城市的临空产业走廊,促进临空产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临空经济发展过程必然要经过从无到有、从萌芽到成熟的过程。根据我们的研究判断,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已经走过了临空经济发展的初期起步阶段,正在向临空经济发展的快速成长阶段迈进。按照临空经济成功发展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和条件。我们提出如下措施和建议:
建设临空经济区一定要实事求是,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来规划建设。规划得太超前,容易造成投资超前,设施利用率太低,降低收益;规划得不足,又容易造成基础设施满足不了未来规模增长的需求,制约临空经济的发展。规划中应遵循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的发展规律,做大做强临空产业,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吸引电子、机械、光电、新材料等领域世界行业排名前五位的供货商在郑州建立生产基地和集散分拨中心,逐步形成全国重要的3C产品、光电产品、药品、新材料等生产、集散分拨、展示交易中心;按照供应链思想,进一步推进产业链式发展,建立产业集聚和区域物流中心,参与国际电子信息等产业供应链管理,为亚太乃至全球提供产品和服务,形成全球的供应链中心。
临空经济发展的先天条件是航空港,航空港经济实验区硬件设施建设是临空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首先要强化“铁、公、机”交通设施一体化建设,搞好与郑州机场相连接的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以及机场区域内通道建设。其次要按照机场总体规划和城际铁路设计方案,加快机场二期扩建工程、郑州至机场城际铁路、机场周边快速道路、综保区货站、机场现有货站改扩建以及“区港联动”、“区区联动”公共信息平台系统等项目建设。此外,要进一步拓宽建设资金筹集渠道,通过采取转让项目开发权、专营权、股份合作等方式,积极吸引民营资本参与。
从临空经济的发展特点和规律看,临空产业越发达,对所在城市经济圈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贡献就越大。建议积极培育壮大航空产业(包括航空制造业与航空运输服务业)、航空物流业、高新产品制造业、国际商务会展业、康体娱乐休闲业等五大产业,丰富郑州临空经济内涵。
根据统计,航空业对产业带动的比率客运是1∶8,而货运是1∶28,货运带动比例比较高。孟菲斯机场的航空货运业务经济影响力就占到了孟菲斯经济和就业的94%。所以,为提高郑州机场航空货运能力,扩大货运规模,建议由河南省国资委会同民航办负责协调,抓紧开展与富士康公司、UPS公司合资组建货运航空公司的相关工作,尽快研究提出货运航空公司的组建方案以及投资主体、股权结构、推进程序等。
大力引进、培养各类人才,为河南临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一是大力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坚持融智与融资并举,制定并落实优秀人才在子女入学、技术入股和成果奖励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广泛吸引优秀人才特别是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二是积极促进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启动专项技术人才培养计划,委托省内高校及职业技术学校,调整电子信息、物流等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开展订单培养、对口培养,满足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三是建立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力资本激励机制,落实技术、管理要素参与分配政策,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积极性。
一是加强政府服务。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和程序,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率,营造一流的投资发展环境。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深入推进政务公开,为企业提供快速便捷的商务、法规和政策信息等各类资讯服务。二是加强信息技术平台建设。利用数据库技术、电子订货系统、电子数据交换、企业资源计划等信息技术,不断完善空港物流信息系统,建立集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国际贸易、金融服务于一体的全球商品采购和交易平台。三是完善中介咨询服务。积极引进银行、保险、会计、法律、评估、广告等中介服务业,大力发展技术中介及咨询机构,为河南临空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
河南航空经济大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在航空经济的大潮中,先觉者方能先行。
[1]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国务院(国函[2012]194号.
[2]沈露莹.世界空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8,(3).
[3]朱前鸿.国际空港经济的演进历程及对我国的启示[J].学术研究,2008,(10).
[4]曹运春.临空经济:速度经济时代的增长空间[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8).
[5]钟小红.长沙临空经济产业发展策略研究[D].中南大学研究生论文集,2010.
[6]林中明.花都区临空经济建设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华中理工大学,2010.
[7]仝新顺.多元化综合性发展模式:郑州航空港经济实验区的必然选择[N].经济视点报,20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