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华,熊 梅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中提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1]的确,我们需要给学生提供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而个性化教学就是为学生提供此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但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存在简单模仿,照猫画虎,依赖“教参”,按部就班,公事公办,千篇一律的现象。[2]这样的教学是没有“个性”可言的,它忽略了教师是有个性的教师,学生是有个性的学生这个前提。个性化教学是针对传统意义上的灌输式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个体性、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忽视教与学的交流、忽略学生之间的合作的知识输入式的教学,对此提出了进行教师个性化的教和学生个性化的学,倡导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学习的指导者,让学生主动探究,乐于参与,关注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差异性地教和学,实现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实现个性化的途经。个性化教学是一种教学创新,也是一种教学改革与实践,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所需要倡导的重要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运用。笔者基于F小学的个性化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思考,探讨当前个性化教学的成绩与经验,反思其存在的问题,并在教学分析过程中探索其对策。
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传统意义下的非个性化教学,是以赫尔巴特和凯洛夫教育理论为基础的,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旧三中心”理念下的教学,其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课堂中的学生作为“人”的存在。个性化教学作为一种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试图扭转过去那种局面。个性化教学要求实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转型,即实现关注学生主体,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重视“学习者中心”,体现教学的创造性。
个性化教学逐渐解放教师。中小学教师工作辛苦,压力大已经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在非个性化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不停地讲、不停地在黑板上演示、不停地向学生灌输书本上的知识要点,导致教师身心俱疲。在个性化教学中,教师给出学生《学习指南》,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可以充分解放教师的部分劳动,如在F小学六年级的一次公开课上,语文教师在讲《天鹅》这篇课文中,我们进行课堂观察和课堂分析,发现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以教师在课堂上说话的时间计算)比传统教学节约工作量近三分之一。可见,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得到了一定的“解放”。
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进行的合作与交流,既有小组内的交流,也有小组之间的交流,既有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也有学生之间的交流,在面对共同的问题和学习任务时,学生通过合作,集思广益,进行“头脑风暴”,实现问题的解决和完成学习目标。
重视学生的表达。学生是否具有表达的机会和空间是个性化教学比较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个性化教学就是让学生具有表达的空间。如在《超市中的工作人员》一课中,教师让学生基于去超市的经验说出超市中有哪些工作人员,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了有保安人员、保洁员、导购员、收银员等将近十多种的工作人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去表达自己的想法。
一方面,在个性化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一味地教授,而是转向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指导学生怎么样去学习,怎么样进行小组交流,怎么样去与他人学习合作,据此教师则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树立与学生的对话、交流、合作、参与等教学方式,对学生的问题解答和学习过程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对学生如何开展学习进行课堂活动的组织,如根据特定标准进行小组成员的分配,对学生学习活动开展的时间、学习活动的内容组织和引导,让学生有效地进行主体性、个性化地学习。
学习是社会化的,这已经被许多研究者所证明。[3]可见,学习不是单枪匹马就可以完成的,特别是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习活动需要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F小学的个性化教学实践我们发现:首先他们关注了学生的合作与参与。在非个性化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往往是个别性的学习,缺乏小组学习,缺少小组与小组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个性化的教学过程中,更多地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内的交流和小组之间的交流,形成共同的学习。其次,通过小组学习,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如在小学四年级的《科学》的《磁铁》一课中,通过每组学生进行“钓鱼”(鱼的眼睛是由小磁铁做的,鱼钩是铁做的)实验,让学生每组派代表进行实验,其余没有参与实验的学生进行观察,在做完实验后,学生在组内进行交流,既可以合作探究,又可以相互之间进行思维碰撞,形成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提问的空间和时间。对于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形成的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与解答,从而让学生学会表达,学会如何提问。从教师的“满堂讲”到教师的“满堂问”,再到教师的适时指导,学生的自主提问。在如此的个性化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生在同学的自主提问、老师的提问下去发现问题,从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中去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3=?”过程中,第一个学生:我可以将化成,再将除以3,这样就可以得出。第二个学生就说:为什么不是化成,而不是呢?第一个学生回答:因为3、7的最小公倍数为21啊。通过第一个学生与第二个学生的对话,我们发现学生能够自己形成问题意识,并针对同学的答案,学生会进行反问和思考,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以及思维能力的提高。
我们都知道,传统的备课是“三备”,即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考虑教法,并写下自己的“教案”,在个性化教学下,教案则可转换成学生学习的学习指南。以《天鹅》这篇课文为例,教师的学习指南为:第一步写出初读感受(建议时间7分钟)。第二步交流初读感受(建议时间8分钟)。交流要求:组内交流由组长负责,依次交流、默读;小组之间交流要求将每个人的学习卡片平放在自己的桌面上压好,同学们离开座位后保持安静,默读的时候尽量不要交流;集体交流要求被推荐的同学要将自己的感受与别人分享。第三步写下自己交流后的新感受(建议3分钟)。可见,个性化的学习指南与传统的教案是不一样的,它不是以教师预设的教学效果为主,更关注学生的独立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中生成所需要的学习内容。
从课堂组织形式来看,非个性化教学组织形式是传统的秧田式组织形式,学生座位的排列是以一个课桌两个学生,形成横数几排,竖数也是几排,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交流,也不利于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而在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下,就形成了学生的座位由固定的座位,到可以移动的座位,学生可以进行随意的交流和互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们可以形成小组合作,还可以进行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个性化教学背景下,教与学的关系,即师生关系的转化,由原来的教师—全体学生,教师—个别学生,个别学生—个别学生发展到教师—全体学生,教师—小组学生,教师—个别学生,个别学生—个别学生,小组内的个别学生—个别学生,小组学生—个别学生,小组—小组之间的学生等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得到了量的扩大,关系的网络得到了延伸。学生的交流圈子更为广泛,学生合作的范围也呈现立体型,而不是原来那种平面型的师生关系。
教与学的时间把握问题。个性化教学在时间把握上难以掌控,到底给学生多少时间才合适,这是教师在个性化教学设计中经常遭遇的难题。如在学习指南的设计中,如何建议学生学习的时间,而且如何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性以及能力的大小问题,形成学生学习的“时间差”,这是个问题。例如在《天鹅》这篇课文学习中,学生的能力大小、思维反应快慢各不相同,在学习指南中教师建议的时间范围内,有些学生还没有完成第一部分,而有些学生第一部分已经完成,甚至完成了第二部分,那么如何合理把握,需要探索。
个别指导与集体指导问题。个性化教学倡导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进行学习指导。但是在对学生的指导过程中,对于个别指导和集体指导,教师该如何去掌握,又是一个难题,什么时候该进行集体指导,什么时候该个别指导,个别指导的时间和集体指导的时间又该是多久等,这是在个性化教学实践中,出现比较集中的问题。
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性评价问题。在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可能得出很多答案,可能会想出很多方法来进行问题解决,但是对于问题解答方法,哪种方法更好,哪种方法更科学,哪种方法更适合学生自己的思维习惯,哪种方法适合我们现阶段的思维水平,教师需要给予一定的引导性评价,引领学生去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方式。如对上述问题不能做出有效的指导,也就失去了教师指导的意义。
个性与共性的把握问题。个性化教学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意味着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并将其作为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依据;尊重教师的个性意味着要承认教师的个别差异,并将其作为教师个性化教的依据,既照顾学生的个性发展,又促进学生的共性发展。[4]在个性化教学中既要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同时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共性发展,对于这个个性与共性的结合问题,教师往往把握不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极易出现过于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或者对学生的个性放任的现象。但是教师如果对一些教学基本目标等共性的东西忽视了,那也就谈不上个性与共性的结合了。
课堂组织中的规律性问题。课堂组织形式的变化,带来了教与学、学与学的关系的变化,那么究竟如何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就是一个问题,如在对于学生的小组分配过程中,是3个学生一个小组,还是4个学生一个小组,还是5个学生一个小组,究竟哪种分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小组内部交流呢,这是一个现实问题,当然,这与学生的数量与教室的大小有关系,但是我们更需要思考的是从教育经济学上去考量效益问题,还是从教学上去考量效果问题,因此,课堂组织中的学生小组的分配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个性化教学评价问题。个性化教学评价是个性化教学实践开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进行了个性化的教,学生是否进行了个性化的学,什么样的教才是个性化的教,什么样的学才是个性化的学等等。如此一系列的个性化教学评价问题,往往会影响教师个性化的教。
切实理解个性化教学的内涵。首先,从教学哲学的层面来看,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个性化教学是以人为本的教学,它应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学生的能力差异,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之上,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个性化地学习,关注学生的个性精神和风采,重视学生的学习创新。其次,教师需要深刻地把握个性化教学的本质和内涵。教师要加强教学理论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个性化教学的认识。“理论是行动的先导”,个性化教学实践需要个性化教学的理论作指导。在个性化教学之前,教师需要加强个性化教学理论学习,进一步认识个性化教学的内涵,认识到个性化教学是教师将自己的思想、理论与技巧等融进教学过程中,形成学生乐于接受的并有自己个性特征的教学活动,它是以教师个性化的教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是教师在注重自己个性发展的前提下推动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5]因此,教师需要深刻领会个性化教学的本质和丰富内涵,从而更好地奠定个性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加大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权力。教师需要具有教学自主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转变传统意义下的教师教学模式,改变对教学改革“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想法和做法,给予教师必要的自主权。如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权、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权,让教师能充分发挥其个性化特色,创造性地去建构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实现个性化地“教”,从而推进学生个性化地“学”。
教师需进一步研究学生。第一,教师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进行个性化教学的重要前提。教师只有研究学生才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氛围。教师个性化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学生,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围绕学生展开的。只有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个性差异和学习性向等方面的研究,才能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在进行学习指南的个性化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学力”。因为学生拥有“学力”就是拥有某种“能力”,拥有某种“权力”。[6]所以教师需要在研究学生的基础学力基础上,设计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的方案,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共性发展。第二,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关注学生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共同学习。“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而且还能加强同学间彼此的沟通,提供智慧、分享困难、相互鼓励、相互交换学习成果,更能培养协同合作能力及与团体合作的自主性、行动力。[7]可见,教师需要研究学生如何通过小组学习,小组间的合作学习,既实现独立自主地学习,也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标。
促进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设计。个性化教学需要教师自身具有个性化的教,需要教师的教学创新,需要教师的创造。但是在现实的教师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模式”和“操作”的现象,这无异是对教师智慧、创造意识的压抑。久而久之连教师自已都忘记了,我是可以探究的,我是能够思考的,我是可以有创造的,只是被动地期待着现成的“模式”和“操作”。[8]尽管新课程提倡课堂是“生成”的课堂,反对教学过程中固化的预设,但是教师的教学需要加强个性化教学设计,加强对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任务的设计,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在个性化设计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和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照顾个性与共性。个性的发展是个性化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和核心,但是学生学习的基本目标和基本任务还是需要完成的,因此,教师不能为了“个性”而“个性”,忽视一些共性的东西。二是把握好教学设计的时间。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时间上需要一个适合的把握,如什么时候组织小组学习,什么时候进行小组交流,其中的时间量怎么设计都需要考虑周到。三是个性化教师指导语的设计。在教师指导学生过程中,需要设计好指导性话语,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总是“好了,同学们大家都做完了”、“同学们做得真好”、“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同学说得怎么样”等等之类的话语。教师需要选择一些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科内容的话语,给学生创设一个更有利于开展个性化学习的课堂环境。四是进行个性化学习卡片的制作。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把对问题的回答和思考做一个总结,写在学习卡片上,这是必须的学习内容。但是,笔者通过听课,发现教师制作的“学习卡片”、“检测卡片”缺乏个性化的设计,显得单调,同时缺乏选择性,笔者认为在卡片制作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能力、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制作一些有选择性的卡片,卡片的设计也应该追求美观,让学生对卡片形成一种好感,同时,需要凸显学习卡片的学科特色及教师的个性化特质。
学校需要营造个性化教学的人文环境。学校校长需要具有教育创新、教学改革、课堂探索的勇气和决心。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不可否认,一个校长的决策会影响教师的教学信念和教学行为。可见,学校校长是否具有个性化教学的信念,是否具有教学创新的勇气,会影响到教师的个性化教学的决心和个性化教学水平的发挥。所以,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学校校长首先需要具有一种教育创新的理念,能为个性化教学提供精神支持。学校需要创设一个让教师能个性化地教与学的人文环境。教师个性化的教,需要教师的个性化的学,需要教师不断地去教学创新和不断地学习创新。教师也具有主体性,也需要自主建构地学习。[9]因此,学校需要为教师提供一个可以进行个性化教和学的人文环境,让教师能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创新和教学改革,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升教师个性化品质。教师需要树立个性化的教学理念。教师个性化教学理念的形成与否关系到课堂教学个性化的有与无。开展个性化教学实践,首先是教师个性化的理念的形成,这样才会有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的形成,才会有教师个性化的教学态度,个性化的教学价值观,个性化的教学能力以及个性化的教学行为。因此,教师本人应在掌握一般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实践。[10]教师个性化品质的高低关系到教学个性化水平的高低。差的教学共性多,好的教学个性多。[11]在个性化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彰显教师的个性,就需要自身具有个性化品质,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地教学,个性化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加强教学个性化方面的知识,形成个性化教学的智慧。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行个性化地教,首先需要教师自己能够个性化地学,如此教师才会具有丰富的个性化的教学知识,包括教师的教学隐性知识和教学显性知识,才会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的思维和教学的习惯,从而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智慧。
推进个性化教学评价。针对个性化教学,我们如何开展评价,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现实问题。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既需要鼓励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同时需要对教师的个性化教学进行一定的价值判断和规范。以前的课堂教学出现了支离破碎的要素,分解了教育和人的整体性,片面的评判标准消弭了课堂教学的复杂性,简单模糊的技术量化消解了教学评价的发展性。[12]那么究竟如何去进行个性化教学评价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标准:首先,个性化教学评价需要树立学生发展性的原则,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关键看教学是否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前提,因为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是“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伟大民族的复兴。”其次,要看个性化教学是否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共性的发展。个性化教学既要展现教师个性化的教,又要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不但促进学生的个性化,也要关注学生的共性发展。再次,个性化教学是否关注学生的能力差异,是否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个性化教学需要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第四,学生是否全程参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也是个性化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最后,个性化教学是否关注学生的独立学习,是否进行了个别指导,学生的合作能力是否得到培养也是应引起重视的评价标准。
推进小班化教学。在推进个性化教学过程中,班级人数过多,班额过大等问题是影响个性化教学的重要变量。根据“教育关照度=周上课时数×上课单位时间班级编制标准÷60”[13]这个公式推算,可知,班级人数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关照度。然而,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在我国现实的学校教育普遍存在班级人数偏多、班额过大的问题。因此,在推进个性化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推进小班化教学,化解教学过程中教师集体指导与个体指导之间的矛盾与问题,从而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沟通的畅通,给予学生以表达与分享、合作与互动的时间和空间,为教师开展个性化教学创造有力的条件。
加强个性化教学理论研究。当前,我国个性化教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个性化教学理论相对匮乏,如教学个性化的哲学层面的缺失,教学个性化实践层面的缺少,对于个性化教学的概念界定还是比较模糊的,对于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探讨也不多见,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推进我国个性化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加强教学个性化理论研究要把握三点:第一是总结我国因材施教等传统教学论思想。第二是提炼我国开展个性化教学的实践经验。第三是借鉴国外的教学经验。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13]诚然,在个性化教学改革和探索中都会有成功和不足。在个性化教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过程中,需要加强教师的个性化的教,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学,形成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教学是一种创造,提高教学创新力度,更好地促进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N].中国教育报,2010-07-29(A1).
[2]傅松涛,孙海丽.教师个性化教学的缺失及其改进策略[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4).
[3] Mohamed Amine Chatti,Matthias Jarke and Marcus Specht.The 3P Learning Model[J].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2010(4).
[4]李如密等.个性化教学的内涵及其特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9).
[5]姜淑颖.教师个性化教学形成的几个阶段[J].教学与管理,2011(2).
[6]佐藤学,钟启泉.叩问“学力”[J].全球教育展望,2010(6).
[7]张金淑.合作学习之理念与应用[J].教育研究,2005(3).
[8]叶澜.什么样的课算一堂好课[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5(11).
[9]杨启亮.体验智慧——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种境界[J].江西教育科研,2003(10).
[10]郭华.名师是怎样成长起来的[J].中国教育学刊,2008(8).
[11]董云川.个性化教学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1993(3).
[12]安桂清,李树培.课堂教学评价:描述性取向[J].教育发展研究,2011(2).
[13]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成都:思潮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