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琴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61)
新建本科高校是高校家族中的新成员,但是其生存状态处于一种夹板的境况,上有老牌本科高校在办学经验、师资力量、生源质量等方面的优势,下有高职高专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上顶,加之新建本科高校之间为加强竞争力,在资金、师资、生源上恶性竞争,形成“上下夹攻,中间混战”的局面。这给新建本科高校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严峻挑战。为改变这一被动局面,新建本科高校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推动下,在宽松金融环境的孕育下,大量举债进行校园基础建设、购置实验仪器设备、引进人才。随着还债高峰期的来临,在高校快速发展的同时财务风险日益凸显。
关于高校财务风险的概念,翟志华(2007)认为,对高校财务风险定义为高等学校存在的、由于债务负担过重而影响高等学校正常财务支付和不能按期偿还到期贷款本金和利息的可能性而导致其无法正常办学的风险。庞晓雪(2010)认为,高校的财务风险是指高校在运营过程中因财政补助收入及非税收入不足偿还到期债务而面临的风险;也可解释为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因资金筹措、基本建设投资、校产投资和教学科研经费投入与预计发生背离或预算赤字而导致周转困难所产生的财务风险。结合学者的观点,文章认为,高校财务风险是指高校在办学过程中由于资金的筹措、投资和日常运营中所产生的风险。
高校财务风险形成原因很多,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如: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推动,金融机构拓展业务的利润需求,微观财务管理水平的局限等。文章分析新建本科高校特有的财务风险,在归纳总结其风险成因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赵洪斌(2007)认为,由于制度性失范引发了高校作为一个经济主体但产权不明晰,责任不明确,最终出现了高校债务责任人缺位的现象。政府和高校谁是债务的最终承担者,责任并不明晰,导致高校债务的责任人缺位。高校校长既代表所有者的委托人,又代表管理者的受托人。而政府作为公办高校的出资者和所有者,在高校发展的重大事项中应该起到决策主导作用。但现实是高校领导自己拍板决定这些重大决策,上级主管部门权利虚置,形式上的批准起不到监督作用。虽然在法律上明确了高校的法人地位及承担的民事责任,但并没有将高校的所有权与经营权进行明确区分,高校能否在民事活动中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在法律中也没有作详细的规定,存在法人产权缺位的问题,这会导致高校债务归属责任人不清,也是导致高校贷款的盲目性与非科学性的根源。
目前高校巨额贷款的主要原因就是财政拨款力度不足。尽管国家预算内教育经费绝对数年年都在增长,但其中的70%是用于义务制教育。用于高教的部分还要优先考虑“985”,“211”和一些老牌本科院校的重点学科、重点项目,新建本科院校由于融资渠道单一,自身的造血能力不强,其运行资金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和学校的事业性收入。在学生一定的情况下,事业收入是相对固定的。要想多争取资金投入,新建本科高校只能依赖财政增加投入。而财政对新建本科院校的拨款却往往没有具体规划,其从财政拿到的只是人员和公用的基本定额,单项专项经费经常是3-5万元,属于撒胡椒面,象征意义更大。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位于省会之外的地级城市,当地政府财力有限,除了给学校一些优惠政策外,对学校直接投入的资金并不多。因此新建本科高校为保证基建项目和日常教学的正常运行,不得不通过银行贷款来解决经费短缺问题。由于贷款数额巨大,高校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
曹淑江(2005)、王守军(2006)研究了高校的预算软约束问题,认为应该对高校财务自主权进行限制。黄卫挺(2008)分析了高校预算软约束的逻辑链条并以此建立了高校预算软约束模型。高等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其本质属性决定了它具备预算软约束的形成条件。公立高校的公有制性质以及政府的角色与作用,使高校不会被“破产”,高校领导人由于短期任职和官本位制度将产生目标扭曲,从而对预算约束软化产生行为激励。高校为社会提供的服务和影响力造成其不能“倒闭”,它的倒闭成本远大于救助成本,带来的社会损失将远大于本身承担的成本,即高校规模越大社会损失也越大。高校的倒闭成本有可能成为与政府讨价还价的筹码,高校规模越大,其得到救助的可能性就越大。预算软约束导致学校在很大程度上不用承担管理不善造成的财务后果,不仅没有动力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率,而且会在如何获得政府、其他出资者的经费上下功夫,有时甚至使学校成为一个成本最大化组织,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2010)预测,未来十年部分院校将因生源危机而倒闭。如今部分高校已经开始面临招生困难。生源减少对于那些因为质量及声誉等问题存在生源压力、严重依赖学费的高校构成了威胁。山东省教育厅的统计数据表明,高考生源在未来将会逐年减少,四年后高中应届毕业生将减少一半。事业收入是高校经费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付贷款利息的主要来源,而学生生源日渐下降,将对高校未来还贷造成很大影响。
现行的高校财务制度早已不能适应当前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改革以及高等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财务信息的主要载体高校的财务报告是以政府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对高等学校的预算管理和监督为主要目的,报告不完备、不透明。年度财务报告既没有经过社会中介机构的审计监督,也没有向社会公开发布,不能满足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相关者对于高校财务运作信息的需求。学校管理者的利益与政府、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不总是相一致的,往往会出现利益上的偏差。由于财务信息的不对称、不公开、不透明造成很多决策上的失误。
高校财务系统在高校的整体内部控制中是比较薄弱的。缺乏相应的责任约束、会计人员素质偏低及好人主义思想泛滥这三大症结已成为导致高校财务系统薄弱的主要原因。目前高校的财务职能更多的是事后核算,经济交易没有在适当的会计期间记录,影响了财务信息的及时性。会计的监督职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会计系统被严重扭曲,对高校的财务管理及其他方面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也为财务风险埋下了隐患。
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大学制度。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核心就是要促使政府与市场资源配置方式进行协调、互补,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我国高校目前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它是构建中国现代大学治理结构的基点。现阶段,政府已不再是高校财务治理的唯一利益中心,高校的财务治理不仅要考虑政府和高校的利益还要兼顾不同相关利益者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在体现高校长远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其他相关利益者的利益诉求。因此在高校财务治理组织结构中,很多学者也都提出借鉴司法中的三权分立思想,建立和完善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组织结构体系。可以考虑引入董事会、以总会计师为首的财经委员会、监事会等制度。由董事会、财经委员会和监事会分别拥有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和财务监控权,形成“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配置格局,有效完成高校的各项财务治理任务,从制度上保证了高校财务的高效运转。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从2009年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从24.2%提高到40%,在校生总数从2826万人增加到3300万人。而高校每增招一个学生,需增加投入约3万元。为应对从现在到2020年的学生增长,需增加投资约1500亿左右。现阶段,高校解决资金短缺的主要方式是寻求和金融机构合作,用未来的钱干今天的事。庞大的资金需求,单纯依靠高校自身去消化,难度是很大的,迫切需要财政加大对高校的投入,以保障高校教学的质量和正常的行政运转。
高校应该大力支持教师、科研人员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争取国家、省级各项人文、社科、自然基金等科研项目经费。项目完成都有其周期,项目进展中科研经费可为高校提供一定的周转经费。除此之外,可以通过与当地企业、团体密切合作,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在为社会服务中获得自身发展所需的资金。
高校应积极开展各种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吸引外国留学生。目前新建本科高校吸纳留学生的能力还不强,但已经在尝试“2+2”“3+1”等合作办学的模式,可将这种筹资方式作为教育事业收入的一种补充渠道。
资产置换成为解决目前高校新校区建设资金缺口问题较为成型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高校的老校区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土地升值很快,高校可通过资产置换的经营方式来盘活学校的现有资产,优化学校资源配置和提高学校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可以考虑在高校基础设施建设中引进BOT模式,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并将其按市场模式运作,这种投资模式是吸纳社会资金,弥补国家投资的不足,有利于缓解高校后勤建设经费投入的不足,既能有效减轻高校资金支出压力,提高基础设施投资与运营的效率,同时又不会产生产权问题。BOT方式采取社会和学校一起办后勤已成为缓解国家投资不足和高校资金困难的重要途径;也使得高校借此缓解高校规模化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预算是高校根据其发展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主要包括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分析与调整。高校在编制预算时首先要建立预算组织体系,成立以校长或分管副校长为总责任人,由财务、审计、教务、国资、后勤以及各二级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预算管理委员会。各个预算编制单位既是预算的编制单位,同时也是预算的执行单位。各职能部门和院系都参与到预算的编制中来,落实到实际中就是人人参与预算编制、人人严格预算执行,领导负责制有利于权责明晰,保证预算得到有效地执行;其次在预算编制时要紧密结合高校自身的财力状况,编制切实可行具有实际操作性的预算,确保资源配置合理、优化。预算执行过程中不能随意调整,严格控制支出项目,保持预算执行的严肃性。财务部门要定期向领导和资金使用部门提供预算执行情况的说明,保证预算执行监督到位,维护预算的权威性。
财政部已发布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对提升会计信息质量进行规范。与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比较,财政部的征求意见稿主要变化包括如下方面:新增了与政府收支分类、国库集中支付、工资津补贴、部门预算、国有资产管理等公共财政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内容;对高校资产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将基建财务与事业财务合并;平行设置财务会计科目与预算会计科目;同时,总说明中第三条:高等学校会计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基础。会计确认基础由“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改为“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是本次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变化。本次制度的变化顺应实际工作的需要,为准确提供财务信息提供制度保障。
高校要结合自身的特点,预先设定财务风险指标,目的是进行财务风险预警。在一定的区间内,可以分别对应确定的临界点,进行警报程序。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进行趋势风险分析预警,公式为 Y=f(t)。其中Y是预测变量,t是时间。第二,进行因素预测,模型为Z=g(a1,a2,a3,…,an)。 其中 a1,a2,a3,…,an 是相关变量。第三是偶发事件和征兆信息预测。
高校要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加强财务管理,建立全面风险意识;另一方面,对于相关财务预警指标的分析,可以及时发现高校存在或潜在的财务风险,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在此基础上完善现有高校资产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高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全面推动新建本科高校发展管理的需要。
[1]翟志华.高校财务风险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会计之友,2007,(6).
[2]赵宏斌.高校负债经营的价值诉求、制度失范与风险规制[J].复旦教育论坛,2007,(3):5-8.
[3]曹淑江.高等学校的软预算约束与财务自主权[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10.
[4]王守军.从无为到有为?——对高校贷款实施控制政策的评价[J].经济问题探索,2006,(5).
[5]Kornai J,Maskin E,Roland G,Understanding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3,(4).
[6]庞晓波,黄卫挺.高校预算软约束的制度成因及其治理[J].中国高教研究,2009,(1):46-49.
[7]魏利平,马文远.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8-20.
[8]张曾莲,吴雪琴.高校财务风险综合评价与预警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