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应”在公共危机管理教学中的应用——基于“微博”的视角

2013-08-15 00:49高亚丽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蝴蝶效应危机教学策略

高亚丽

(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1300)

一、“蝴蝶效应”概述

“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混沌现象。

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1963年在一篇提交纽约科学院的论文中分析了这个效应。“一个气象学家提及,如果这个理论被证明正确,一只海鸥扇动翅膀足以永远改变天气变化。”在以后的演讲和论文中,他用了更加有诗意的蝴蝶。对于这个效应最常见的阐述是:“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就是蝴蝶扇动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产生微弱的气流,而微弱的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一个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他称之为混沌学。当然,“蝴蝶效应”主要还是关于混沌学的一个比喻,一个不起眼的小动作却能引起一连串的巨大反应。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二、微博中的“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看似很奇妙,但这一切却真实地发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21世纪是信息爆炸的年代,“传播”这个传统词汇的地位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然而,当“微博”出现后,“传播”的地位受到了挑战。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 的简称,是Web3.0新兴起的一类开放互联网社交服务,它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以前,我们常用“日新月异”形容事情变化之快,现在这个成语已经过时,因为微博的传播速度以“秒”计量。“烽火示警”“鸿雁传书”曾是古代人类最早的沟通方式,到近代工业革命后,电报、电话的出现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缩短。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出现后,网络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然而,上述的传播方式依旧停留在“点——点”或“点——面”的模式上,直到微博出现,一种新型的“点——面——面”的裂变方式对传统传播方式造成了冲击,使信息的扩散呈现“火山喷发”效应——一位用户发出微博,其关注者看到后,借助“转发”功能,该信息即被其关注者的关注者获知,以此类推,延伸至无穷。同时,转发过程中又可以对初始信息进行补充并不断丰富事件本身。

网络上的一些舆论热点在微博的传播过程中呈现了“蝴蝶效应”,其初始条件可能就是一条微博上的几十字的小消息,但通过微博传播,会使多种因素卷入其中,导致相关矛盾升级,事态发展趋势骤变。这些舆论在互联网上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成本低。由于“蝴蝶效应”,任何一个微小的涟漪都可以形成巨浪。

例如,2011年“郭美美事件”在网上被传得火热,就是“蝴蝶效应”的最好解释。

2011年6月21日,新浪微博上一个名叫“郭美美Baby”的网友颇受关注,其是自称“住大别墅,开玛莎拉蒂”的一个20岁女孩,而认证身份居然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其真实身份也众说纷纭,有网友称她是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郭长江的女儿,由此引发很多网友对中国红十字会的非议。

这个事件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尽管红十字会官方和其他被涉及到的企业都通过媒体向社会公众澄清了事实,但是郭美美一直没有受到相应的惩罚,所以导致人们一度对中国的慈善事业失去信心,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全国各地慈善捐款数额的急剧大幅下降;同时,公众对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管也提出了质疑,政府面临信任危机。直到2013年,这次事件还没有真正解决。这次事件之所以会引起如此大的社会反映,主要是基于微博的“蝴蝶效应”。

短短的140字,或甚至不用写一个字,仅仅转帖就足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也把发表言论的门槛降到了最低,把最大多数普通人带入了舆论场。最大多数普通人的力量,可以通过微博聚合起来,成为公共生活中最重要的平衡力量。这支巨大的力量不仅是对公权力的平衡,可以纠公权力之偏;更是对人心的平衡,可以救治人心之弊。如果普通人都能推动公共事务的进程,就不难找到希望,重归理性与和平。这种人心上的安定,才是社会稳定真正的基础。

其实,微博是“蝴蝶效应”在当今社会的一个实体展示,将“蝴蝶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蝴蝶效应”在公共危机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包括很多的因素和环节。“蝴蝶效应”的出现给教学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对作为教学初始条件的教学目标和作为教学细节的教学策略的关注可以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观察和分析教学过程中产生的“蝴蝶效应”,从而对学生进行及时而有效地引导,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1.公共危机管理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蝴蝶效应”

本文认为公共危机管理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第一,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公共危机的基本概念、特征,以及公共危机管理的全过程,包括贯穿在整个过程中的公共沟通和法律建设等基本知识;第二,这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单纯的理论分析比较晦涩,所以必须附加案例辅助教学,尽管有些案例本身不起眼,但是因“蝴蝶效应”的存在,使其所起的作用比较大,能让学生从案例中切身感受公共危机管理;第三,其实也是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课程的学习树立危机意识,进而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

我们知道,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实施教学的第一步,是引发“蝴蝶效应”的初始条件。正面的“蝴蝶效应”产生是基于合理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的阐述要具有多层次性,从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到情感领域等方面的目标都要兼顾。尤为重要的是情感领域的目标,因为其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测量,所以教师常常无法进行有效控制。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和测试就可以把知识点和动作技能学好。但学生对待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形成却很复杂,它不仅和教师的引导有关,还和他的生长环境有很大关系。因此在这种情境中,“蝴蝶效应”的发展是难以估量的。我们可以借助2005年清华大学的学生刘海洋在动物园里用硫酸泼熊的行为来解释。这绝不是其偶发行为,而是老师和家长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忽视了发生在他身上的一系列微小行为,即“蝴蝶效应”中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而在后续发展中又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及时的控制,以致最终产生令人扼腕的行为。教学目标中隐含着“蝴蝶效应”的初始条件,因此,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尽可能考虑目标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尤其关注学生情感目标的实现,避免引发负面的“蝴蝶效应”。

公共危机管理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性学科,在教学目标的设计过程中更应该关注上述问题。就前文所谈到的“郭美美”事件,如果没有现在高科技的信息网络,没有微博这种“一微剧动”的信息传播平台,那也就不会有因此而引发的公众对我国慈善事业的质疑以及对政府监管能力甚至治理能力的怀疑。这个事件可以拿来放在公共危机管理课堂上使用,但是这是个反面的“蝴蝶效应”的体现。同时由于微博放大了这个事件,一些虚假新闻的出现,导致政府及社会公众在危机应对的过程中走了很多弯路。同时,这次红十字会的危机也引发了人们对微博网络实名认证制度的质疑,这也可以看做是“蝴蝶效应”的结果,是危机的特性的反映——任何一次危机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衍生性。

但是,这一事件本身的发展过程却告诉我们:一定要树立危机意识,当发现事情有微小变化时就要给予关注,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危机预防、监测和预警。不能静观其变,等到无能为力的时候再采取措施,那只能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十年前的那场被称为“没有硝烟的战争”的“非典”给了我们沉重的打击,同时也给我们很多经验和教训,为日后的公共危机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任何事情的出现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危机,形成危机是一个演变的过程,当时“非典”出现之初,涉及范围很小、人群很少,可是这种特殊的疾病没有引起一些地方政府的关注,没有及时上报并通知公众做好应对准备,最终导致事态急剧扩大。这场悲剧的出现从公共危机管理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危机的预防、监测预警工作没有做好,但归根结底是因为人们的危机意识薄弱,对危机信息源分析不到位的结果。

2012年出现的诸多校车事故,房叔、房姐事件;以及2011年的温州动车追尾事故、日本核辐射后的“抢盐事件”;2010年的玉树地震、“我爸是李刚”事件;2008年的汶川地震等都可以放在公共危机管理教学中应用,同时可以对公共危机管理的全过程进行解释,即监测预警、预防、应急处置与救援、回复与重建这些不同的阶段,而且对公共危机中的沟通以及法律建设也能进行实例演绎,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树立危机意识,提高危机应对能力。因为这些事件中一些原本就是危机(汶川地震等),而另外一些(房叔事件、抢盐事件等)则是借助微博“蝴蝶效应”演变成危机的,所以需要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能对危机事件有敏锐的洞察力,能树立防患于未然的理念。

2.公共危机管理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蝴蝶效应”

教学策略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目标中隐含着“蝴蝶效应”的初始条件,而引发良性“蝴蝶效应”的可控条件就在教学策略中。所以,在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实施过程中必须要有以下的理念:让学生多思考、善表达、勤动手。要想产生这样的良好效应,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在不同教学策略中关注产生良性“蝴蝶效应”的初始条件。对于传递——接受式教学策略,不要以为其对培养学生思维的作用不大,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思考习惯,引发良性“蝴蝶效应”。比如教师在讲解一个题目时,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说了问题,不要直接将结果说出,而要让学生自己处于不断思考与表达的情境中。如果学生没有进入情境,那老师应该变换角度再次进行引导,不应直接将答案告诉他们。如果教师图省事,直接告知,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权威的控制,就懒得动脑、动口、动手。鉴于此,即使有了引发“蝴蝶效应”的初始条件,也会因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习惯而改变。牛顿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万有引力,但这绝非真是偶然。牛顿本人很聪明,拥有一定的知识量,又勤于思考,在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那一段时间,他废寝忘食。教师能做的其实就是在教学策略中关注引发“蝴蝶效应”的初始条件,及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公共危机管理教学的策略选择可以根据这门课的性质以及教学目标的设定来决定。本文认为,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比较多地引用一些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案例可以以文字或视频的形式出现。比如在讲到《公共危机管理》(张永理、李程伟主编)的第6章《应急处置与救援的原则》和第7章《恢复与重建的原则》时,可以播放一些公共危机应对的视频供学生分析,因为在视频里面会涉及到“以人为本、科学应对、统一指挥、社会参与”等原则,学生可以切身感触这些原则的现实应用,更好地理解其内涵,最终掌握这些基础知识。这虽然不是上述所说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但是在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是在接受这些信息,并进入思考状态,而老师也没有直接告诉其视频中到底有什么,只是告诉大家认真看这些视频并思考,这其实就是对“蝴蝶效应”的初始条件的主动干预,有助于学生养成好的学习和思考的习惯。

我们知道,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中,不管是重教轻学还是重学轻教的教学形式都不利于有效地实施教学。“BlendingLearning”是一种混合式学习或结合式学习,可以解决重教轻学和重学轻教存在的问题。现在,“BlendingLearning”的基本内涵又被赋予了一种全新的释义,即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教学模式就是良性“蝴蝶效应”产生的载体,因此在公共危机管理的教学中可以借鉴。因为这种模式应用在教学中,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回顾、展开,知识结构的过渡及学生认知的构建。其所体现的逻辑性、次序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征,容易强化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蝴蝶效应”的有利面,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诱导学生勤于思考,探索知识。

综上所述,借助微博的“蝴蝶效应”准确地设定公共危机管理的教学目标和合理地选择教学策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而且还可能超越既定的学习目标。教学效果的显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蝴蝶效应”实质是一种哲学思维,是一种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是非线性混沌理论的一个表现,即“一切事物的原始状态,都是一堆看似毫不关联的碎片,但是这种混沌状态结束后,这些无机的碎片会有机地汇集成一个整体”。因此,研究“蝴蝶效应”在教学中的应用,其实就是发现毫无关联的事情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状态,以便控制教学的过程与局面,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

[1](美)PeggyAErtmer,TimothyJNewby.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从教学设计的视角比较其关键特征(下)[J].盛群力,译.电化教育研究,2004,(4):27-31.

[2]朱云东,钟玉琢.混沌基本理论与教学设计发展的新方向[J].电化教育研究,1999,(5):13-18.

[3]吕华荣.复杂科学思想对物理教学改革的启迪[EB/OL][2010-08-27].http://www.pep.com.cn/gzwl/jszx/jxyj/xkczx/201008/t20100827_788425.htm.

[4]李红波,刘彩虹.“蝴蝶效应”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应用[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5]钟志贤.阐释学、模糊逻辑、混沌理论与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4,(2).

[6]何克抗.从Blending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04,(3).

[7]李红艳.浅析微博在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2):65-66.

猜你喜欢
蝴蝶效应危机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你知道『蝴蝶效应』吗
“危机”中的自信
家庭教育中的“蝴蝶效应”
家庭教育中的蝴蝶效应:不纠小过到为所欲为
有趣的“蝴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