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手机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探讨

2013-08-15 00:49邱益敏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大学生

邱益敏

(莆田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

手机报是新媒体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之一,是报纸与网络“联姻”的产物,是传统纸媒在网络平台上的拓展和延伸,它让用户真正感觉到手机是带有“温度”的“口袋里的媒体”。然而,随着手机报在大学生群体中日益普及,部分以淫秽、低俗内容为主的非法网站和内容提供商瞄准了手机报庞大的用户群体,通过非法传播黄色有害信息的方式牟取暴利,对青年大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为了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迅速占领手机媒体这一重要的思想教育阵地,部分高校与通信运营商强强联手,为大学生量身定制了个性化十足的“大学生手机报”。它具有传播快捷、融合度高、个性化强、互动性好、针对性强等显著特点,在引导舆论、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化解矛盾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迅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热门载体和重要阵地。

一、大学生手机报概述

(一)大学生手机报的界定

大学生手机报是为了满足大学生群体的个性化需求而量身定制的“手机报纸”,是基于移动信息平台,以手机为视听终端,大学生通过阅读文字短信、彩信或者登录WAP网站在线浏览的方式获取所需资讯、进行互动交流的一种特殊媒体形态。

(二)大学生手机报的显著特点

从字面上看,“大学生手机报”包含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手机报”,二是“大学生”。首先,从本质上说,大学生手机报是手机报的一种类型,是手机报“家族”的重要“成员”;其次,大学生手机报,顾名思义是为大学生量身定制的手机报。因此,大学生手机报既具备手机报的一般属性,又体现出大学生专属的特性,具有传播便捷、融合度高、个性化强、互动性好、覆盖面广等特点。

1.传播便捷。大学生手机报的载体是手机,是大学生接触时间最长、距离最近的媒体,是名副其实的“带体温的媒体”。相对于传统纸媒,大学生手机报省去了印刷环节,编辑可以第一时间将编辑好的内容发送到大学生的手机上;与电视、电脑相比,它可以不受地点空间的限制,也为大学生节省了接触媒体的时间。只要是通信网络通畅,不论是在边远山区,还是在闹市一角,都可以打开手机随心所欲地畅享资讯。特别是遇到台风、地震、山洪等突发性自然灾害或者重大体育赛事时,大学生不仅可以第一时间知道新闻的结果,而且可以实时关注它的发展过程,身临其境般感触新闻事件。

2.融合度高。大学生手机报传送的信息是涵盖有图片、文字、声音、动画等内容的多媒体数据包,而不仅仅是短信意义上的文字新闻。它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受众的视听器官去看、去听,而且还可以借助图片和动画等形式深刻地理解新闻、享受资讯,真正实现了新闻的多维阅读,极大地满足了当代大学生求新、求异的信息需求。

3.个性化强。传统的媒体发布信息面对的是不特定人群,信息不具有专门性,人们面对海量信息时,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去选择其最关注和急需的信息。相比之下,大学生手机报可通过发送短信或者登录相关网站的方式订阅,通信服务商能按照大学生不同的需求快速提供分类信息,并按照大学生喜爱的传送形式、方便的时间阶段呈现给他们,大学生具有较大的选择自由度,个性化的需求更容易得到满足。

4.互动性好。一方面,大学生通过短信等方式实现与手机报编辑的有效互动,不仅可以最快地得到新闻,而且可以得到自己最想获取的新闻;另一方面,现在大学生手机报基本都开通了新闻信息评论功能,大学生可将自己的感想、意见及时发送到无线报纸平台,传受之间没有隔膜,实现了直接交流互动。

二、大学生手机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建议

(一)教育者:转变观念,深化认识

欲想工作取得突破,思想观念必须先行。从教育者的角度上说,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手机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要在思想观念上实现“两个转变”,重新确立大学生手机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首先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即准确把握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充分尊重大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新媒体环境中,信息的生产传播机制是一种“大众”到“小众”的传播模式,信息的选择与利用实现了个体自由化和自主化。充分利用大学生手机报互动性强的特点积极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重理论“灌输”而形成的教师主体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实现教育角色的转换。运用大学生手机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意味着教师主导作用的削弱,反而可以帮助大学生学会认识和分析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积极鉴别纷繁复杂的信息,引导大学生积极自主参与教育过程,树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我教育观念,使师生互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同时互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从而构筑起“教学相长”的和谐师生关系。

其次是实现媒体观念的改变,即充分认识到引入新媒体的观念、技术和媒体形式是新时期高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一,引入新媒体是大学校园媒体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求。在多元化、多类型媒体技术的冲击之下,扩大影响力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必然要求,积极运用新媒体则是大学校园媒体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和有效路径。第二,大学校园是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的聚集地,恰好是新媒体可以利用的内容信息资源和专业人才库,这一条件可以转化为大学校园媒体参与社会媒体的竞争优势。大学生手机报是当前新媒体的典型代表,具备许多其他校园媒体难以企及的优势。它将信息发送到有需要的同学手中,有效地加强了校园传媒的传播力度,使校园媒体的报道模式摆脱单向度的报道,走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模式,全面提升校园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如今大学生手机报正在慢慢地取代传统的黑板报和通知栏,逐渐成为大学生获取校园资讯的新选择。因此,学校应给予大学生手机报足够的重视,加大建设投入,加强日常监管,使之真正成为大学校园媒体中的生力军,切实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

(二)受教育者:加强教育,提高素养

当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流动的国际化使我国的媒介环境变得日益丰富和多变,媒介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除了电视、报纸、广播和互联网等主要媒体之外,音像制品、图书杂志、电影、BBS、QQ和手机报等媒介技术几乎无所不能地全天候为大众提供资讯信息,“毫不吝啬”地全方位满足媒介受众的视听感官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媒介全球化对我国国民素质的巨大影响已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社会阶段。然而,就当前大学生对媒介的认知与使用情况来看,大学生媒介素养仍处于自发状态和低水平层次,集中体现在大学生虽然能够快速、便捷地获取信息,但却无法对媒介传播信息的方式及信息本身做出更准确的评价,无法将自身的信息需求与媒介所提供的内容有效联系起来,使得他们不能有效地辨别信息的价值,也因此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媒介资源。

媒介素养教育是改进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是引导大学生建构自身思想素质和政治理想的重要路径,能提高大学生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使大学生能正确辨析纷繁的媒体信息。概括起来,推进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主要有以下路径:

首先,开设独立的媒介素养课程或者传播学方面的课程,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或公选课,让媒介素养教育步入大学课堂,使课堂教学成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同时,在教学内容上尤其注意针对性、实践性和丰富性,切忌将课讲成纯理论的学术探讨,要着眼于加深大学生对媒介社会功能的认识、对媒介信息本质的认识、对新闻的特性、新闻的偏见和认识,培养大学生对广告信息的解析能力、影视内容的接受能力、网络的使用能力,从而提升大学生的认识、分析媒介现象的基本素养。其次,增加建设投入,加紧抓好教材建设。目前,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富有针对性、普及型的教材极其缺乏,教材建设的空间很大。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抓紧教材立项,组织专家编写统一的媒介素养教育教材。再次,组建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的一线教学队伍。一方面引进、培养自己的专业教学人才,充分发挥高等新闻院校的骨干带头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与校外新闻媒体的交流与合作,定期聘请媒介从业人员开展讲座、讨论、学术报告等活动。最后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来推进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例如,高校可以原有的素质教育为依托,通过指导学生成立记者团、通讯社、编辑部等各种校内媒体,让大学生广泛接触到媒介知识,自觉参与到校内主流媒体组织的活动中来,强化学生的媒体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促使大学生树立自律意识和正确的新媒体观念,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的意识和能力,自觉遵守媒体规范与道德,科学合理地使用媒体资源。

以大学生手机报为例,可以开设一些综合素质选修课,或者举办一些手机报知识讲座,首先帮助大学生明白手机报建构出来的“真实”,其内容不完全是客观世界的真实拷贝,而是经过刻意筛选的,是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因素的融合;成立大学生手机报采编中心,配备具有专业素养的指导教师,通过实践教育的手段帮助他们学会理性地辨别手机报信息的真伪,不盲目相信其所报道的信息,运用自己的理性思考,对各类信息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批评性意见。对于手机报中出现的非法信息、暴力信息、垃圾信息、庸俗信息等,帮助大学生认知其危害性,提高对这些负面信息的免疫力。此外,还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手机报的互动功能,以大学生手机报为平台举办一些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互动交流活动,如新闻纠错、有奖问答等等,提高媒介素养教育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三)媒介本身:凸显特色,打造精品

大学生手机报和其他媒体一样,提升竞争力的唯一办法就是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增强自身的吸引力以满足受众的需求。目前来看,内容是否“物有所值”仍是大学生考虑选择大学生手机报的最关键要素。因此,要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首先必须树立“内容为王”的观念,不断推动大学生手机报走特色发展道路。

首先要瞄准目标群体,细分受众市场,通过对大学生手机报用户及潜在用户的调查明确其需求,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类型和不同年级差异细分服务对象,分类订制信息板块,做到及时、全面且有针对性。在新闻时事、娱乐资讯和体育项目等不分地域与专业的板块背后,根据不同年级差异设置该专业的就业形势、经典讲座、优秀竞赛以及考证技巧等服务咨询内容。例如,为大一新生推出“学习生涯规划手机报”、为毕业班学生编制“就业信息手机报”、为党员学生订制“党建知识手机报”等等。

其次要找寻合适素材,大胆采用创新版式,多用一些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标题新闻”和“图片新闻”,便于让大学生在短时间内清晰、准确地掌握新闻信息的核心。同时,还可以在重大新闻和特色内容后添加超级链接,方便大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有选择性地对相关问题进行扩展阅读和深度理解。此外,还可针对重大新闻和能引起大学生广泛关注的事件,有针对性地推出手机报特刊、专刊等,如学习全国“两会”精神特刊、日本大地震专刊等,既可以弥补手机报深度不足的缺陷,又能逐渐培育大学生手机报的校园品牌形象。

最后要强化大学生手机报的互动性。互动性是大学生手机报较之以往传统媒体最有力的“制胜法宝”之一。大学生手机报应当充分利用这一自身潜力,在传播内容上有针对性地涉及一些人性化的互动环节,并在实践中认真、谨慎地处理大学生所反馈回来的意见,尊重大学生受众所提供的新闻线索和素材,及时了解大学生急需的信息,从而完善和优化手机报内容,增强其可读性和针对性,激发大学生参与互动的兴趣和热情。

[1]曹红艳.大学生手机报认知和实用情况分析——以上海大学为个案[J].今传媒,2009,(12).

[2]陈燕.论手机报的舆论引导策略[J].新闻爱好者,2010,(8).

[3]陈燕,胡超.论大学生手机报的发展[J].新闻前哨,2010,(10).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大学生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书,最优雅的媒介
大学生之歌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