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延坡
(中共天水市委党校,甘肃 天水 741018)
王韬是晚清时期一位重要的知识分子,他不仅是中国第一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维新变法的鼓吹者和君主立宪思想的先行者,又是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开拓者。他一生都在从事书籍报刊的编辑出版活动,也提出了一些报刊出版思想,对后来的中国新闻报刊出版事业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王韬(1828—1897),清代江苏苏州府长州县(今苏州吴中区)人,初名利宾,17岁考中秀才后改名瀚,字兰卿。后因上书太平军而遭到清政府通缉,被迫逃亡香港后改名韬,字仲弢,别号天南遁叟等。王韬天资聪颖,从小受到传统的儒家教育,熟读诗书,“自九岁迄成童,毕读群经,旁涉诸史”(《弢园老民自传》)。1845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中秀才,次年赴金陵应乡试,但没有考中,从此对科举应试心灰意冷,转而抱着“读书十年,然后出为世用”(《与英国理雅各学士》)的雄心读书研究学问。
王韬的父亲王昌桂也是一个儒生,以设帐授徒为业,1847年到上海为西方来华传教士“授经”。第二年,20岁的王韬赴上海探望父亲,富有西洋气息的上海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浦滨一带,率皆西人舍宇,楼阁峥嵘,缥缈云外……几如海外三神山,可望而不可即也。”(《漫游随录·黄浦樯帆》)这一次上海之行,使王韬结识了西方来华的传教士麦都思、慕维廉、艾约瑟等人,并且有机会参观麦都思主持的墨海书馆。王韬记述他第一次到墨海书馆访问的情景:“时西士麦都思主持墨海书馆,以活字版机器印书,竟谓创见。余特往访之...后导观印书,车床以牛曳之,车轴旋转如飞,云一日可印数千番,诚巧而捷矣。”(《漫游随录·墨海书馆》)这为以后王韬从事报刊书籍的出版编辑工作埋下了契机。1849年,王韬在父亲去世之后不久,便接受麦都思的聘请到墨海书馆从事书籍编译工作。
墨海书馆是英国基督教伦敦布道会派遣来华的传教士麦都思于1843年在上海创办的出版机构,主要翻译出版中文版《圣经》以及其他关于西方文化科技方面的图书,宣传西学。王韬在墨海书馆的工作,据他本人说是“授书”、“校书”,实际上是协助麦都思翻译《圣经》等西方书籍,进行中文加工和文字润色疏通工作。据《郭嵩焘日记》记载:“麦君著书甚勤,其间相与校订者,一为海盐李壬叔,一为苏州王兰卿(即王韬)……彼所著书不甚谙习文理,为之疏通句法而已。”可见王韬此时的工作实际上就相当于墨海书馆的中文编辑。
王韬在墨海书馆一干就是13年,1861年王韬化名黄畹向太平天国苏福省民政长官刘肇钧递交一道禀帖,劝阻太平军不要进攻上海,而应集中兵力夺回被湘军占领的安庆。王韬的上书并没有被太平军所重视,却在次年被清军在战斗中缴获,随即王韬被清朝政府通缉。在英国驻沪领事和传教士的帮助下,王韬于1862年10月乘船逃往香港,从而开始了长达22年之久的海外流亡生涯。
王韬到香港以后更名易字,进入英华书院,受到英华书院院长英国传教士里雅各的赏识,受聘协助其翻译中国典籍。理雅各是英国著名汉学家,他的著作《中国的宗教:儒教和道教评述及其同基督教的比较》、《孔子的生平和学说》等,在西方有着广泛的影响。这一时期理雅各正在着手将中国的“四书五经”等古代典籍翻译成英文,在王韬的协助下,至1865年,完成《书经》的翻译工作。1867年理雅各回国,因翻译工作未完成,遂写信邀请王韬赴英国,因之从1867年冬,王韬开始了他近三年的欧洲之行。至1870年,在随理雅各赴英国期间,又完成了《诗经》、《易经》《礼记》、《春秋》和《左传》等书的翻译工作。理雅各和王韬共同翻译的这一套中国典籍,以《The Chinese Classic》(中国经典)为名陆续出版,成为西方研究中国文化的经典文献译本。理雅各在《书经·序》中表达了对王韬的工作的感激和肯定:“抑译者亦不能不感激而承认苏州学者王韬之贡献,余所遇之中国学者,殆以彼为最博通中国典籍矣!”(罗香林:《香港与中西文化交流》)
欧洲之行对于王韬具有重大意义,他在欧洲游历英法等西方国家,饱览异国风情,“览其山川之诡异,察其民俗之醇漓,识其国势之盛衰,稔其兵力之强弱”,他广泛接触各层人士,结交欧洲汉学家,在牛津大学和爱丁堡大学演讲,参观博物馆、图书馆、工厂、市政机构……等等,英法等国的现代科技文明、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市政设施等,都给他以极大的思想冲击。
“曾经沧海,遍览西学”,一方面使王韬对中西文化的差异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了解,使他成长为一名学贯中西的知识分子。另一方面也促使他的思想发生根本性转变,从一个汲汲营求显身扬名的传统儒生,变成一个宣传变法维新思想的“实务派”人士,“所望者中外辑和,西国之学术技艺大兴于中土”(《漫游随录·屡开盛宴》),为他后来创办《循环日报》,撰写政论文章,宣传维新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1870年王韬随同理雅各返回香港后,最初两年他仍协助理雅各工作。在译书之余,写作完成了《法国志略》和《普法战纪》两书,这两本研究欧洲历史和政治的著作,给他带来了广泛的声誉。1872年理雅各退休回国,英华书院停办,王韬与友人黄胜等筹资一万墨西哥鹰洋,购得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成立了中华印务总局,这是中国近代第一家华人创办的出版机构。后王韬又创办了著名的《循环日报》,开始了他的报人生涯。此后十年时间内,王韬主持《循环日报》,发表了大量政论文章,鼓吹洋务、宣传维新变法,引发思想界关注。1879年王韬还曾出游日本,与日本思想界名流和清朝驻日本官员多有交筹。
被迫流亡香港以后,王韬无日不思重归故里。随着王韬在思想界的声誉日隆,清廷也不能不开始重视这位当时在中外都产生巨大影响力的知识分子。再加上洋务派领导人丁日昌、马建忠、盛宣怀等人的斡旋,特别是李鸿章致书上海道冯竹儒:“昆山王君,不世英才,胸罗万有,沦落香港,殊为可惜。执事能为我招致,不惜千金买骏骨。”这样有了李鸿章的首肯,在离别家乡22年之后,王韬于1884年终于回到上海定居。
回到上海以后,1885年王韬创办弢园书局,继续从事出版活动,并担任《万国公报》特约撰稿人和《申报》编纂主任。1886年出任上海格致书院“山长”,致力于推广科学的西式教育,并尽其余力从事著述。1893年,孙中山经郑观应介绍拜会了王韬,王韬为其修改了《上李鸿章书》,推荐到《万国公报》上发表,并代为向李鸿章的幕僚加以引荐。1897年王韬病逝于上海,走完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王韬一生著述宏富,除前面提到的《普法战纪》、《法国志略》以外,较重要的还有《弢园文录外编》、《漫游随录》、《扶桑游记》、《蘅华馆日记》、《弢园尺牍》、《弢园尺牍续篇》、《淞隐漫录》、《西学原始考》等,总数不下40余种;涉及经学、史学、文学、政论和天文科技等广泛领域,堪称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巨人。
在19世纪现代报刊和出版业初入中国的大背景下,王韬作为最早接触和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知识分子之一,以他在报刊出版业中的亲身实践,在宣传西方先进文化,推动中国维新变法的同时,也为我国的报刊新闻出版事业发展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首先在出版方面,早在墨海书馆时期,王韬就从事西学书籍的编辑出版工作,协助外国传教士麦都思、伟烈亚力、艾约瑟等人,先后编译出版了《格致新学提纲》、《光学图说》、《重学浅说》、《华英通商事略》、《西国天学源流》等书,这些都是宣传介绍西方科技文化和政治历史的书籍;在香港,王韬协助理雅各将中国古代典籍翻译成英文,为推动中西文化交流做了有益贡献。王韬在香港创办并主持的中华印务总局,除了承印《循环日报》以外,也同时编辑出版了大量中外图书,据不完全统计,数量多达30多种。包括英国传教士湛约翰的《英粤字典》、邝其照的《华英字典集成》、《英语汇腋》等。还有黄遵宪的《日本杂事诗》,先由《循环日报》馆印行一版,后又由中华印务总局出版。郑观应的《易言》也是由中华印务总局刊印并由王韬亲自作序,该书后来由作者扩充改写,改名《盛世危言》,甲午战争前后被广泛翻印,对晚清的思想界造成极大的冲击,成为当时最热门的读物。王韬本人最著名的《普法战纪》一书,也是由中华印务总局出版,该书出版以后反响巨大,被认为是又一部《海国图志》,对当时人们睁开眼睛看世界、了解世界大势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该书出版以后,立即引起日本学术界思想界的关注,在引导日本各界学习西方,启迪日本民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韬晚年回到上海以后,1885年创办弢园书局,继续从事出版事业,十年间以弢园书局或淞隐庐的名义出版图书40余种,其中大部分为其晚年的著作。从1849年接受麦都思聘请担任墨海书馆编辑起,中经1872年创办香港中华印务总局,再到1885年在上海创办弢园书局,通过这些出版机构,王韬参与编辑和出版了大量宣传介绍现代科技文明、先进思想、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书籍。可以说,王韬见证和推动了现代出版业在中国最初的兴起。特别应该说明的是,中华印务总局是中国近代第一家华人独资的出版社,弢园书局也完全是他本人创办,可以说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型的民族出版业。
其次,王韬在创办并主编报刊上颇具创新,开创和引领了晚清乃至20世纪上半叶文人办报和文人论政的传统。王韬在墨海书馆时期,就曾参与上海第一个中文刊物《六合丛谈》的编辑工作,到香港以后还曾担任过香港《华字日报》和《香港近事编录》的主笔。1874年1月,在洪士伟、伍廷芳、胡礼垣、何启等人的协助下,王韬以中华印务总局为依托,在香港创办了著名的《循环日报》,并任主笔。《循环日报》至1947年停刊之前,一直是香港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也是中国第一份由国人自己主编并取得成功的报纸,在中国新闻报刊出版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循环日报》之前,一方面我国传统的“邸报”、“京报”等古代报纸既不公开发行,登载的内容覆盖面又非常狭窄,仅限于传抄上谕、刊发奏章;另一方面,由外国传教士引入中国的近代意义上的报纸,在这之前或者仅以传播基督教教义、刊载船讯商情为主,或者以商业投资的方式创办,以营利为目的,以刊载奇闻轶事为主。王韬的《循环日报》则开辟了一种全新的报刊运营模式,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由文人创办的报刊,也是中国报刊史上第一家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以鼓吹变法自强、批评时政为主的报纸。
《循环日报》创办之初,即宣布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王韬以《循环日报》为阵地,发表大量政论文章,鼓吹洋务、宣传变法,开我国政论报刊之先河,王韬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报刊政论家。王韬在《循环日报》上亲自撰写了数百篇政论文章,推介传播西方文化,呼唤开放与维新意识;鼓吹兴办铁路、造船、纺织等工业以自强。他率先喊出“富强即治国之本”、“振兴中国”的口号。在《变法自强》中,王韬第一次提出和使用“变法”的概念,其思想观点对洋务运动和后来的维新变法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时间,《循环时报》和当时上海的《万国公报》遥相呼应,形成了传新思想、新知识,鼓吹维新变法图强的舆论氛围。王韬在《循环日报》上发表的政论文章后来部分收入《弢园文录外编》一书中出版。
《循环日报》这种以政论为主的办报风格,不仅在当时取得巨大成功,也开辟了晚清和民国文人办报和文人论政的传统,后来的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梁启超创办《新民丛报》,民国时代陈独秀创办《新青年》、邹韬奋创办《生活》系列周刊、张季鸾主持《大公报》、储安平创办《观察》周刊等,无不以文人办报和文人论政的传统为标榜,并将之发扬光大。1941年《大公报》获得美国密苏立大学新闻系最佳外国报纸荣誉奖,张季鸾在社评中写道:“中国报有一点与各国不同,就是各国的报是作为一种大的实业经营,而中国报原则上是文人论政的机关,不是实业机关。”这是王韬对中国新闻事业做出的最卓越贡献,也正如此,王韬被林语堂称为“中国第一职业报人”、“中国新闻报纸之父”(林语堂:《中国出版与公众舆论史》)。
第三,王韬在出版实践和办报过程中,还提出了一些先进的报刊思想,同样对中国新闻出版事业产生积极影响。
1.秉持新闻自由理念,强调言论自由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王韬在漫游欧洲时期,就发现报刊新闻自由对一个文明国家的重要意义,他在《论日报渐行于中土》中说:“英国之《泰晤士》,人仰之几如泰山北斗,国家有大事,皆视其所言以为准则,盖主笔之所持衡,人心之所趋向也。”他反对洋务派仅仅学习西方船坚炮利的主张,认为西方国家的强大有赖于宽松自由的舆论环境,他希望在中国也能实现自由办报,在《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中,他说:“直陈时事,无所忌讳,举其利弊不过欲当局采择而已矣”。“其言之而可采也,则同于葑菲之不遗;其言之而无足采也,则同于刍狗之可弃,无所谓讪谤也”。这在万马齐喑、以钳制言论为传统的中国社会,不啻为倡导新闻自由的最早先声。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新闻自由观念的形成对新闻事业乃至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都是极具重要意义的,马克思就曾严厉批评书报检查制度。王韬在当时提出的新闻自由思想,在西方已经是深入人心的社会常识,而在中国却是一种新思想新观念,它对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
2.王韬对报刊的功能和作用也有很多论述。他在《循环日报》上发表了《日报有裨于时政论》、《倡设日报小引》、《西国日报之盛》等文章,对报刊的功能、地位和作用提出了较为完整的看法。他认为报刊应该起到沟通信息的作用,即所谓“下情上达,仁意下达”和“通外情,广见闻”。王韬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堂廉高深,舆情隔阂”,上下之间舆情不通、相互隔阂的直接后果便是政治腐败、民心涣散。而西方国家之所以强大,不仅仅因为其甲兵精强,更重要的是因为其上下相通。因此,王韬建议在各省都设立报馆,并且呼吁清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刊,从而使“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上下之交既无隔阂,则君民之情相浃洽”。在对外关系上,王韬认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与西方的交往日益繁多,然而中国的官民士绅对西方社会的政情民俗却“多有未明者”,所以王韬在文章和书信中多次阐述通过报刊以实现“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的重要意义,王韬本人也在他主持的《循环日报》上刊登了大量介绍西方政治经济历史科技文化的文章。
3.王韬对报刊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有要求。首先,他认为报刊新闻从业人员应该是“博古通今”之人,《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中说“延博古通今之士以操其简”,主办报刊的人应该是“通经术谙史事”、“明经济娴掌故,凡舆图算术胥统于此”的人才。在《论日报渐行于中土》中说:“顾秉笔之人不可不慎加遴选,其间或非通才,未免识小而遗大。”可以说,王韬是“通才”办报思想的最早提出者。其次,王韬对新闻从业人员的道德品质也有要求。他看到英国报人特别是报刊的主笔社会地位高,其言行对社会的影响大,因此着重强调了报刊从业者的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对于报刊主笔和编辑的选择,“其立论一秉公平,其居心务期诚正”,“至其挟私讦人,自快其忿,则品斯下矣,士君子当摈之而不齿。”(《论日报渐行于中土》)在王韬之后,强调新闻出版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品质,已成为新闻出版学研究者的共识。
[1]张海林.王韬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王韬.漫游随录[M].长沙:岳麓书社,1985.
[3]王韬.弢园文录外编[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4]袁新洁.《循环日报》及王韬报刊思想评析[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5]萧永宏.中华印务总局与《循环日报》的创办——《循环日报》创办者问题辨证[J].新闻大学,2007,(2).
[6]张丽萍,陈培爱.试论我国近现代报刊的“文人论政”传统[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7]萧永宏.《香港近事编录》史事探微——兼及王韬早期的报业活动[J].历史研究,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