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与韩国语翻译

2013-08-15 00:49:04李英月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韩国语歇后语韩语

李英月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2)

认知语言学是本着体验的哲学观,强调身体的体验以及认知,着眼于研究认知方式和体验影响下形成的语言。认知语言学的哲学观衍生出了认知翻译理论,对翻译主体的内涵性进行了全新的解释,从一种全新的视角,与传统的翻译理论完全不同的视角对翻译进行了诠释。认知语言学的翻译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关联理论与韩国语翻译

关联理论是认知语用学理论,最早将关联理论应用到翻译当中的是Gutt,他认为翻译是语际间阐释性的使用。在他的关联翻译理论框架中,翻译分为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两种方式。当译文与原文阐释完全相似时,就可以使用直接翻译。当译文与原文部分相似时,则应使用间接翻译。关联理论提倡找出“最佳关联性”。在韩国语的翻译过程中,使用关联理论的不在少数,尤其在一些俗语和歇后语的翻译上。例如以下的俗语:

汉语的亡羊补牢——未为迟也,翻译成韩语即为:丢了牛,修理牛圈;汉语中的歇后语孙猴子的脸——说变就变,翻译成韩语即为:像孙悟空的脸一样变化无常;汉语中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翻译成韩语是:自己的斧头砍自己的脚背。以上几个歇后语和俗语,因为它们的意思比较明了,或者因为这些歇后语是被人们熟知的典故,又因为人们的认知体验相同,所以在韩国语的翻译中可以采用关联理论的直接翻译方法,这样直接翻译出来的译文比较忠实原文,比喻也比较生动形象。但是,有一些俗语和歇后语因为中韩两国的文化差异,无法找到完全对应的译文,这时候我们可以应用关联理论的间接翻译,通过寻找二者之间的最佳关联性来进行翻译。例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城门着火了,大家都到护城河取水,水用完了,鱼也死了。在韩国语当中没有这样的故事,我们可以分析这句成语的比喻意思,比喻因受连累而遭受到损失或祸害。分析了比喻义,就不难找出韩国语中表达无辜受到牵连的最佳关联性的翻译就是鲸战虾死,即鲸鱼打架,伤及无辜的虾。再如:人有失手,马有失蹄,如果使用直接翻译的方法,句意很晦涩难懂,只能通过间接的方法来翻译。这句成语是说人难免有犯错误的时候,韩国语中的最佳关联翻译就是:猴子也有从树上掉下来的时候。通过明示——推理的认知方法找到最佳关联,这对翻译一些难以处理的成语、歇后语和俗语等会事半功倍。

二、隐喻与韩国语翻译

隐喻最初作为一种修辞手段,随着研究的深入,隐喻渐渐作为一种认知方式而重新解读。通过隐喻的翻译,能够向读者更好地传递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语义和认知世界。隐喻的翻译策略是归化和异化,归化的意思是本着避免文化冲突的原则,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异化则是本着传播异国文化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策略,这两种翻译策略在韩国语翻译中的应用都具有现实意义。

例如鸡头这个词,在汉语中,鸡头除了指鸡的头之外,还具有隐喻意义,即卖淫团伙的首恶之义,而在韩国语中,鸡常常象征着笨,不聪明,所以鸡头在韩国中的隐喻意义为笨脑袋,如果韩国中出现了“笨得像鸡”这样短语,我们应该翻译成汉语的“笨得像猪”,如果把这两个隐喻意义完全不同的单词拿来对译,那就很令人费解。另外还有狐狸一词,在中国,狐狸之于女性引申为会魅惑男人的坏女人,而韩国语中,狐狸一词是用来形容女性乖巧可爱,聪明伶俐,这两个词的隐喻意义也完全不同;另外汉语中的“牛”一词,牛除了象征勤劳之外,还意指“不一般,超乎寻常”,具有双重隐喻意义,而韩国语中的“牛”只能表示愚笨、反应比较慢之类的意思,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注意用异化的方法来翻译,中国的“狐狸精”一词通过异化,可以翻译成韩国语的“花蛇”,也是专指勾引男人的坏女人的意思,而汉语的“牛人”通过异化的翻译策略,翻译成韩语只能变成“了不起的人”。

再比方说,汉语中的老狐狸一词,隐喻为非常狡猾的人,这在韩国语中也有类似的隐喻之义,在韩国语中可以直接翻译成老狐狸,还有汉语中的眼前漆黑一片这样的表达,其隐喻意义是没有希望,韩国语中的眼前漆黑一片也具有绝望的状态之义,这种在两国文化中代表的文化内涵相同的词汇就可以用归化的翻译策略直接翻译。总之,归化和异化是隐喻的两种不同翻译策略,要根据具体表达中的具体文化内涵选择具体的翻译策略。

三、图示理论与韩国语翻译

图式简单来说相当于存储在脑海中的档案,当有新的知识进入的时候,就建立新的档案存在脑海中,在需要的时候提取出来。翻译过程中的理解和译文都要用到脑中的图式。图式理论认为,在阅读时将信息输入,然后在大脑中搜寻相关的图式,当找到了这些图式,就产生了理解;然后译者按照自己的认知进行目的语编码,这时候需要激活的是译者脑中目的语的图式档案,经过两部分图式的激活和使用,即源语图式和目标语图式,通过恰到好处的编码过程,就形成了能让读者理解的译文。从这一点来说,译文的好坏取决于译者脑海中存储的图式的内容量。

图式理论对于韩国语翻译有着深远的意义,众所周知,韩国和中国虽然同属亚洲圈,但是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两国的文化内涵产生了很大的差异,这必然会导致语言文化习惯的不同。在翻译的过程中,只有根据图式理论不断补充吸收新的图式,丰富文化背景知识,才能使翻译的内容符合文化习惯,使翻译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

例如:我们将一段描写山西五台山的中文翻译成韩语的时候,我们必须首先激活汉语的佛教相关图式,如菩萨、佛祖、四大皆空、佛教的含义等等,在理解的基础上将这些图式进行编码,转换成韩国语的佛教图式,如果这两部分的图式内容缺失,就很难完成准确的翻译过程。再如:将一段描写朝鲜时期杰出女性申师任堂的韩国语翻译成中文的时候,我们必须激活朝鲜时期对于女性德行的一些基本要求的图式,即三从四德、贤妻良母等,如果译者使用了错误的图式,用现代对女性要求的图式来解读,就很难翻译出对申师任堂充满赞美之词的译文。在翻译关于韩国饮食的文章时,我们脑海中要迅速提取关于韩国烹饪和中国烹饪的相关图式,韩国人做菜喜欢用蒸、烤、烫、拌、炖等烹饪方式,中国烹饪多使用炒、爆、熘、炸、煎等烹饪方法,食材的选择上也多有不同,如果译者脑中的图式过于简单,就无法让读者充分了解韩国的饮食文化。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对翻译有很多重要的启示,论文取其中几点理论,结合韩国语翻译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从上面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在进行韩国语翻译的时候,并不应该拘泥于某一种翻译理论,而应该将这些理论相互结合,译者需要不断丰富自身的图式档案,不仅要了解文字的字面意思,还要深层次地挖掘语言文字的隐喻义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背景,通过把握原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读者的认知世界找出原作与译文的最佳关联,力争达到翻译的完美境界。

[1]王建国.关联翻译理论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翻译,2005,(4).

[2]苏岚.认知语义结构下的隐喻翻译[J].贵阳学院学报,2009,(2).

[3]金晶银.汉韩情感概念隐喻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

猜你喜欢
韩国语歇后语韩语
中级韩语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
韩国语不完全词特征探析
韩语固有惯用语的认知机制
歇后语
歇后语大声读
小布老虎(2016年12期)2016-12-01 05:47:03
歇后语大声读
小布老虎(2016年10期)2016-12-01 05:46:41
歇后语大声读
小布老虎(2016年8期)2016-12-01 05:46:24
韩国语教学中“-는데”的话语功能分析
针对TOPIK评分标准的韩国语写作教育
关于韩语单词“漂亮”的对比
西江文艺(2015年6期)2015-05-30 23: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