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省以来海南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研究综述

2013-08-15 00:49:04李佳芹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学者海南道路

赵 敏,李佳芹

(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海南自建省以来,关于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的研究随着实践的深入越来越具有现实性。海南在总结失败经验的同时,慢慢地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特色道路。对以往关于海南社会发展道路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有利于以后研究方向上的针对性和实践方向上的正确性。

一、充分认识海南特区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战略地位

早期对海南特区发展道路的研究都强调改革开放不仅对于海南而且对于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王怀超认为海南的改革开放是中国改革开放战略的一步棋,是中国开放战略的一个继续。海南改革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沿海开放战略、海南改革开放步伐的快慢,直接影响着西方对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评价。黄进先也指出,改革开放使海南登上发展快车。开放是海南的主题,改革是海南的主题,开发是海南的主题。海南再创新优势,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有着坚实的精神基础与物质基础。

二、海南的产业战略是否从根本上考虑海南实际和突出海南特色

有学者提出1988年的洋浦模式、1992年的特别关税区,2001年又提出“国际旅游岛”概念。建省之初,海南已有一个既符合省情又受到中央决策层首肯的经济发展战略。由于在主导产业的确立上争论不休,摇摆不定,这一战略在实际中一直没有得到落实,从而失去了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

有学者提出,海南特区要挤掉“泡沫经济成分”,进行第二次创业,就应思考和解决如下几个问题:(1).农业的发展;(2)防范金融风险;(3)摆脱房地产困境;(4)制定粤海铁路通道对接后的经济发展新策略;(5)政府也要“两个根本转变”;(6)建立“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海南试验区”。

对于这个问题,大部分学者都论述了海南曾经提出的诱人蓝图,例如20年赶超台湾,特别关税区情结,最后导致的开发区热与房地产泡沫,认为它们都没有从海南的实际出发。他们也大多都提到海南早期在摸索社会发展道路过程中所走的弯路,效仿台湾发展模式、深圳发展模式、香港“自由港”的建立,甚至还借鉴了美国夏威夷檀香山的例子。这些产业战略显然没有从根本上突出海南特色。

三、对海南省社会发展战略——“一省两地”的不同理解

大部分研究都提到了“一省两地”。“一省两地”中所指的“一省”即2010年基本建成“新兴工业省”,建设“新兴工业省”是海南发展的战略目标;“两地”即“农业+旅游”,在大力建设“一省”的同时,把海南最大的热带高效农业和热带海岛旅游两大基地做强做实。

有学者对“一省两地”给予充分肯定,认为“一省两地”的产业战略在经历了保税区热、再造香港热、房地产泡沫以及金融危机等一系列折腾之后,海南人这一回也许找到了一条最切实际的经济重生之路。

但有的学者对“一省两地”存在不同的理解,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一省”是新兴工业省还是生态省?

有学者认为,新兴工业省提法有待商榷。海南的工业比重在全国几乎是最低的。在海南这个特色农业和特色旅游业有很大发展潜力的地方,片面追求工业比重的增加,除了有无可能的问题,更有无必要的问题。

(二)“一省两地”还是“一省三地”?

迟福林提出以生态省建设统领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省三地”发展战略构想,建议把建设新兴工业的重点放在“南中国海油气综合开发基地”上,与“国际性旅游基地”和“绿色农业基地”并列为“三地”。

有的学者认为,要重新对“一省两地”进行属性上的判断。海南虽是经济特区,但仍属于区域经济的范畴。“一省两地”既不是经济发展战略,也不是产业结构战略,而应当是区域发展模式。“一省两地”实际上是海南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并不是所谓的产业发展战略。

四、农业、工业和旅游业所谓的“三足鼎立”局面是否适合海南?

在1996年1月召开的中共海南省委二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进一步把海南产业发展战略明确规定为“一省两地、三足鼎立”。对于“三足鼎立”的提法不少学者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海南发展呈现非均衡发展的趋势。

有学者认为三足鼎立的提法不科学,作为产业发展战略,体现发展方向和长远利益,提出“三足鼎立”的结构稳固的产业战略思想,有违经济发展规律。海南经济发展需要优势产业多轮驱动,但由于海南自身的财力单薄和产业发展条件的差异,不可能实施产业的平衡发展,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非均衡发展是海南经济发展的基本策略之一,“三足鼎立”的产业格局最终要被打破,我们不能在产业战略中体现这种均衡发展的思想。

有的学者将海南经济特区作为表述对象,提出和论证了非均衡格局中的地方自主性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源性动力,并以地方政府为代表的制度创新为重要标志。例如“小政府大社会”的体制。

五、关于海南省如何发展绿色道路的探索

对绿色道路的探索,也就是在回答海南要建设怎样的一个生态省。1999年2月6日,海南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定》;3月30日,国家环保总局正式批准海南省为我国第一个生态示范省;7月30日,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批准“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至此,海南生态省建设正式启动。

有的学者提出,海南自1999年确立建设生态省,就标志着海南选择了绿色的发展道路,标志着海南从传统的发展战略开始转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一条绿色的发展道路,与海南省近年来成功地实施“一省两地”的发展战略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还有的学者回顾和总结了海南自建省以来所采取的战略目标和所取得的效果,得出海南无法重走传统工业化道路,海南必须尊重现实,尊重市场的选择,抓住历史机遇,选择绿色发展道路。

对于海南建设生态省的决定,大部分研究都认为这是真正考虑海南特色所选择的一条正确发展道路。它无疑是丰富和深化了“一省两地”的内容,让海南在凸显自己优势的情况下,朝着更加稳定的发展道路前进。

六、怎么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

2010年1月,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公开颁布,标志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正式启动。

有的学者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语境中,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遵循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通过发挥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实现海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使国际旅游岛真正成为海南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形式和实践载体。

七、海南特区战略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战略性新兴产业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对海南而言,地域和环境条件限制了海南走传统工业大而全的发展路,但海南却有着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潜力。

八、小结

理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理论也随着实践日益丰富完善。过去的研究存在着“非此即彼”的理论倾向,例如在对海南曾经借鉴的深圳模式、自由港模式的探讨时,实践检验海南不可能走完全相同的道路,于是到处都是否定的声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研究太少。还有对于“一省两地”的争论,也是要么是生态省要么是新兴工业省。以后研究的倾向可以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中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理论总是应该呈现一种动态的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总是与实践与时俱进的,既要有选择地借鉴其他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也要突出海南的发展特色。特别是关于社会发展道路的研究,抛弃以前的“非此即彼”的研究态度,对于海南经济特区的研究注重全面协调,特别是要考虑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三低两弱”——劳动生产率低、城镇化水平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偏低、生态脆弱和社会文化脆弱。对于海南社会发展道路,应该是朝着生态立省、新兴工业富省的倾向去研究。生态建设始终是丰富海南特色的一个重要步骤,同时也不容忽视对农业、旅游业、海洋产业这些特色支柱产业的研究。

[1]王怀超.关于海南开放战略的几点思考[J].党校科研信息,1990,(27).

[2]黄进先.海南特区有理由办得更好[J].特区展望,1997,(2).

[3]王毅武.关于海南特区经济发展几个问题的思考[J].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4]夏鲁平.选择绿色发展之路[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4.

[5]王毅武,陈首哲.论“一省两地”与“一省三地”[J].新东方,2008,(4).

[6]陈为毅.海南经济发展的新思考和新选择[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7]沈德理.非均衡格局中的地方自主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8]柳树滋等.海南发展的绿色道路——生态省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9]杨英姿.生态文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定向与定位[J].生态经济,2010,(5).

[10]高佃恭.战略性新兴产业:海南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J].今日海南,2011,(5).

猜你喜欢
学者海南道路
学者介绍
管子学刊(2022年2期)2022-05-10 04:13:10
学者简介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0
道听途说
学者介绍
管子学刊(2022年1期)2022-02-17 13:29:10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青年歌声(2020年12期)2020-12-23 06:30:00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南方周末(2018-05-03)2018-05-03 17:02:13
为海南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