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泰州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对策研究

2013-08-15 00:48胡雪晴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职校职教办学

胡雪晴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职业世界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当前,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在推进中国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才能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职业能力、提升综合国力,从而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 泰州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1.1 职教事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到目前为止,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有34个办学单位,在校生6.1万人。有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126所,年培训5万人次。拥有高等职业院校3所,在校生达2.4万人,各类函授生近6000人。

1.2 师资队伍逐步优化

近年来,泰州市在多渠道吸纳人才,充实职教师资队伍的基础上,认真实施教师继续教育工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的80%以上。

1.3 专业建设稳步提升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各类职业学校和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共开设专业100多个,全市中、高职业教育共建成省级示范专业23个,建成国家级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4个,省级实训基地12个。

1.4 办学条件逐步改善

建市之初,全市共有6所省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占地面积平均不足60亩,校舍建筑面积平均不足1.5万平方米,实验实习设备总价值平均不足100万元。现在,全市共有17所省级以上重点职业(技工)学校,占地面积平均超过100亩,校舍建筑面积平均超过2.5万平方米,实验实习设备总价值平均超过300万元。

1.5 办学成效明显提高

建市以来,职业教育利用已有资源,积极与企业合作,积极开展各项社会培训,开展企业员工轮训,随时为下岗再就业人员提供技能培训。转移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48.7万人,培训农村致富骨干187.2万人次,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404.2万人次,初中后、高中后毕业生培训率达100%,适龄人员转移输出达100%。为社会输送20多万名中高级技能型实用人才。

2 存在的问题

2.1 改革不力,影响了职业教育吸引力

泰州市职业教育产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发展于九十年代。目前,全市中等职业教育34个办学单位分5种办学类型,其中职业学校16所,由教育局主管;部门办职业学校7所,企业办职业学校1所,民办职业学校6所,由教育局负责业务管理;技师学院及技工学校4所由劳动和保障局主管或负责业务管理。在教育管理和发展上,分头管理,各自为政,各求各的生存之道。现有的职校,隶属两级甚至三级政府的部门主管。在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上步调不一,无法聚集整体合力,影响了职业教育吸引力。部分职业学校办学体制僵化、内部运行机制不够灵活、专业设置不符合市场要求、教学内容与市场脱节的现象还没有根本改观,学校的办学潜力和教职员工的办学积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企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社会力量特别是行业协会介入较少,对职业教育缺乏关注,缺少投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2.2 发展不足,不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目前全市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为11.3万人,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为6.1万人。对照国家和省“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规模相当”的要求,泰州市高中阶段招生职普比位居全省倒数,全市职业教育的规模偏小的问题十分突出。市区8所职业学校,没有一所学校在校生超过5000人。较大的4所公办职(技)校,在校生人数多在2000至3000多人。职教规模偏小,发展严重滞后,与全省的发展不协调。部分专业设置重复,缺乏核心竞争力。各职校专业相对集中在二产,无一产类专业,三产类的专业较少。由于各职业院校开设专业大致相同,特色专业不特、优势专业不优,培养质量不高,设施设备重复购置,资源效益不高,不能形成强势学校或强势专业,无法形成办学优势。

2.3 资金单一,职业教育资源亟待整合

目前,市区4所公办国家级重点职(技)校均计划创建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按照标准学校占地180亩、建筑面积50000平方米等要求进行征地、基建、添设备。由于市区职(技)校没有统一的发展规划和有效的统筹和整体的发展思路,重复设置专业,学校的资源得不到共享,造成一方面筹集资金十分困难,另一方面又在浪费资金,使得学校在专业建设上投入不足,实习设备设施缺乏先进性,实习基地规模小,无法满足学生技能训练。市、区财政对4所公办学校的拨款又仅解决在编教师的工资,学校发展的投入主要靠自筹。由于投入不足、高负债搞建设和资源不共享,学校在申报省高水平示范性职校和省级实习基地时困难重重,直接影响办学质量的提高和规模的发展。

2.4 环境不佳,职业教育就业竞争力不强

由于社会对职校生的偏见以及学生就业观的偏差等问题,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直接为地区经济服务的不到60%,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远赴苏南等地就业;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宣传和必要的执法手段,“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不佳。导致“你办你的学,我招我的工”,人才培养与就业分离,市区一些经济开发区招不到对路的技术工人,存在严重的“技工荒”。一些用人单位大量聘用未经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劳动力,客观上影响了职业学校生源,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2.5 形势严峻,职业教育出现了严重的生源危机

据市发改委有关领导介绍,泰州市生源变化趋势:泰州市本地高中阶段学校生源,即初中毕业生人数从2006年顶峰7.85万人开始逐年下滑,2007年约为7.1万人,2008年约为6.8万人,…,直到2014年约为3.6万人。这几年全市正常出生人口约3.8万人,按照现有高中阶段招生规模到2014年,本地初中毕业生既使全部就读本市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生源亦无法满足学校招生的需求,生源大战将不可避免。苏中的扬州和苏北的盐城等地早在2000年左右就都进行了资源整合,从根本上改变职业学校规模小、布局散的问题,吸引了大量泰州本地生源分流到这些地区。

3 增强泰州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对策建议

3.1 积极发挥政府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职业教育工作中,市政府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职业教育放在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强统筹规划,切实制订泰州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以组织协调全市职教工作。对职业教育实施积极的布局结构调整,以培育品牌为导向整合职教资源,进行资源重组,推进办学体制与机制创新,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者技能的需求为培养目标,鼓励行业、企业参与制订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支持与企业、与外市品牌校、与国外知名职校的联合办学,集中优势,加强重点学校建设,充分发挥重点学校龙头作用,对那些服务地方支柱产业、专业特色明显、办学效益显著的重点职校要加大扶持力度,加强示范基地建设,重点支持开放型的生产性的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等。

3.2 针对泰州的1+3+N产业体系,积极推动校企合作

针对泰州的1+3+N产业体系,调整专业设置,以此促进产学之间的互动合作。对于实行“产学合作”且具一定规模、成绩突出的企业,予以适当鼓励与扶持。对提供职校学生实习的企业,以及与职校合作办学的企业,政府可扣减其相关费、税等,通过这些方法,鼓励企业与职校的联合。借鉴市场经济国家“产学合作一体化”的思路,使产学合作制度化,学校和企业相互支援、共同受益[1]。

3.3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完善教师定期继续教育和进修培训制度、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建设职校师资培训基地,促进职教教师职业化,建立一支高水平、与时俱进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年富力强、善于管理、乐于奉献、忠于职教事业的职教管理干部队伍。

3.4 全面推进职教运行机制改革,实现相关制度创新

(1)改革职业学校管理制度,建立现代职业学校管理制度;(2)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制度,科学合理设置专业,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3)结合泰州实际,加强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力度,增强课程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4)深化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改革教学方法,探索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媒体,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积极发展电化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辅助教学,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5)深化职业学校课程考核和学籍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课程考核和学籍管理制度;(6)改革教育教学评估体系,以企业需求为核心内容的职业教育质量链为基础,建立一整套教学质量监控体系[2]。

总之,只有加快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促进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大发展,才能培养技能型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才能促进城市劳动者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才能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保障经济健康发展;因此,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加快富民步伐、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1]余祖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研究机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4):5-11.

[2]王文槿.增强职业教育与培训吸引力:欧洲的经验[J].职业技术教育,2009,(36):70-73.

猜你喜欢
职校职教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关于构建铁路职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基于信息化背景的职校财务内部控制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让职校师生的心更敞亮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体验教育在职校生专业选择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