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玉,王佳佳
高职校园文化是一种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高职校园为主要存在空间,以高职院校的全体师生员工为主体,以各种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校园文化既反映了社会文化的一般特征,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高校是连接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的桥梁,承担着文化传播的重要任务,也承担着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职责。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讲话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着力于打造社会文化高地,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分彰显高校文化在社会进步中的教育力、凝聚力、创造力和引领力[1]。
当然,高校在承担着创造新文化使命的同时,还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校园文化建设须紧紧围绕不断满足青年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服务。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校园文化也应具有高校共有特征,但又有显著的区别,须紧紧围绕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和理想追求,结合自己的办学目标和办学条件,在“高”和“职”上作好作足文章,并大胆进行创新,由此充分体现“高职”特征。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地位给出了清晰的界定,也对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高职院校的定位是专业性、行业性较强的“职业型”院校,办学的指导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因此,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时应当注意打造自身鲜明的特色,既要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又要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和高职院校的科学发展[2]。高职校园文化应当是能体现出职业特征、职业理想、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人文素质的校园文化。但是体现高职特征又不能过度强调依靠技术教育和技能教育,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使学生成为一个自主创造的人,否则就会导致人文教育的缺失,培养的学生也只能是一个工具性的人。所以,在开展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时,应当把打造一流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作为主要任务。
高职院校物质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培养人和塑造人,在开展物质文化建设时应当把教育性放在重要位置,严格遵循“形势跟随功能”的原则,使之符合教育的需要和目的[3]。因此,在建设学校的建筑物时,要充分考虑到建筑的功能性,是分别用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外活动、运动场地,还是多种功能同时具备。同时,物质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当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进行整体的规划和设计,在确保大方向的前提下,对出现的新问题要及时解决,既要考虑整体的协调统一,又要考虑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还要留有一定的余地。切不可盲目施工,等发现问题再想变更,局面就很难收拾,亦不可朝令夕改,任意更改原来的规划。
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建设目的是创建和谐、高雅、文明、向上的学院精神,从而促进学院整体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竞争。精神文化是超越物质存在的精神成果,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最为重要的。而精神文化的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步到位,不能急于求成,必须分出轻重缓急,首先应当着力于办学理念与校园文化氛围的创新。办学理念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包括办学定位和校训,它所解决的是“为什么办学、办什么学、如何办学”。因此在精神文化的培育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更加突出应用技术教育的特点。同时,校园文化氛围反映学校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和目标追求,包括校园文化活动、校风等,是培养学生的“泡菜汁”,一刻也不能松懈。
高职院校的制度是全体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项规章制度,它包括校纪校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等。制度文化是制度的外在形式和制度实施所带来的内部体验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文化[1]。它既包括各种成文的条理化的和不成文的约定俗成的规约、制度,还包括人们形成的对待制度的行为方式与态度。因此,要制定好的制度是非常不容易的,既不能落后,也不能超前,一定要遵循“最适合的制度才是最好的制度”的原则,立足高职院校自身的实际,针对学院的战略目标、发展导向和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制定,并在运行的过程中进行检验,针对新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及时进行补充、完善,努力使之成为符合各高职院校实际,能够促进高职院校又好又快发展的制度。
[1]徐明稚.简论文化的力量[N].光明日报.2009-06-30(9).
[2]郎冬岩,王守纪.科学发展观的教育视角阐释[N].光明日报,2008-08-06(11).
[3]张未民.文化的价值[EB/OL].(2012-03-17)[2013-02-18].http://culture.gmw.cn/2012-03/17/content_37882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