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十个两难问题的思考

2013-08-15 00:45钟邦旺付海燕代小虎
铁道通信信号 2013年2期
关键词:电务两难故障

钟邦旺 付海燕 代小虎

钟邦旺:武汉铁路局电务处 高级工程师 430071 武汉

付海燕:武汉铁路局电务处 工程师 430071 武汉

代小虎:武汉铁路局电务处 助理工程师 430071 武汉

在我国高铁的发展实践中,经常受一些难题所困扰。尤其经历了武广高铁的电务设备维护探索后,将高铁的十个两难问题归纳如下,与大家交流分享,或许只是破题,或许没有答案,或许需要大家的智慧,或许更需要在实践中回答。

1 绝对“天窗”与点外作业的两难问题

自“4.29”事故以来,铁路养护开始推行“天窗”修,尤其是高铁甚至要求完全“天窗”,所有作业要在“天窗”点内进行。而现实又存在“天窗”时间不足或不按计划给点的情况,有的为了实现任务节点,不得不在“天窗”点外作业,而点外作业恰又险象环生。完全“天窗”与点外作业存在两难的选择。

纵观其他:道路讲究路权,设立天桥、地下通道和人行横道等,其目的是将人、车物理隔离;网络分内网和外网,其间严禁任何形式的连接。实践证明真正保安全的途径只有一个:断开网络。

而近几年电务系统发生的大事故,几乎都是在边行车、边作业中发生,人身安全事故尤其如此。电务系统点多、线长、作业分散,长期机关化的作息时间,工业化大生产的刚性约束较少,随意上道已是惯性,认为“点外作业不可避免”的人大有市场。殊不知,点外作业属于借道行为,车照跑、鼠标照用,人身安全怎能保证?如同“与狼共舞”,后患无穷。在列车高速、高密集度运行的条件下,这种制度性安排容易引发灾难性的事故,不出问题实属侥幸。

扪心自问,电务设备的检修时限远不是以分钟、小时计算,更不是以天来计算,即使“天窗”不足抑或是给点不准,合理安排也可以完成检修工作,且富余量较大。又如区间通信电缆巡线,代代相传,延绵多年,而同样在区间的信号电缆,却没有巡线。为什么?不过传统做法使然罢了,抱残守缺而已。一直以来,当劳动安全发生问题时,就会强调“天窗”作业,劳动安全平稳时,又放松了要求,似乎验证了“好了伤疤忘了痛”。

无论是从电务自身发展还是从尊重生命的角度,可否转变思维,与其天天担惊受怕,不如坚决推行物理隔离的“天窗”作业,最大限度缩小点外作业的包围圈。

启示之一:上线作业要有“路权”意识,随意上道就是违法,打破惯性思维必须要有所突破,绝对“天窗”与点外作业的两难问题需要决断。

2 故障考核与人为违章的两难问题

铁路历来是发生故障必然进行考核,以安全成绩论英雄。而在考核的重压下,又必然各想其招,随之也可能出现“铤而走险”的违章场景。在加强故障考核与杜绝人为违章上存在两难的选择。

铁路传统的安全管理是一种隧道式的管理模式,在追求“无故障”的结果时,对最关键的作业过程反而没有监控。为追求“零故障”,必然要加大故障考核力度,而且当事人承担比例较大。试想,一个职工担负养育一家老小的责任,当一个月考核达到他的承受边缘,侥幸心理往往占上风,极易采用违章的方式,干出非常理状态的动作,这是一种本能反应。

重要的是,一些管理者对这样的现象视而不见。发生故障不考核不可能,关键要适度,要考虑职工的心理和实际承受能力,作为管理者,必须要掌握考核的艺术。

我们可否改变故障考核方式,实行故障从管理者到责任人层层追责,改变一味对下考核的状况,实行安全责任与经济收入水平相匹配的考核模式。不能只当一传,还要会做二传手。

启示之二:“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在故障考核与人为违章的两难问题上需要权衡。

3 工程工期与质量监管的两难问题

当前,施工单位严格按规范、标准进行施工,工期完全服从质量,不可能也不现实。但无限压缩工期,设备质量又难以保证。在按期开通和保证设备质量上有两难的选择。

近年来,站前工程相对滞后,造成电务设备施工困难,先铺电缆再建槽道,先装设备后垒房子的情况屡屡发生,赶工期、抢进度,置标准于不顾在一段时间内随处可见,这样的一种机制势必造成监管更难。

但是,如果把施工配合中“说了也没用”,换成“说说试试看”,抱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与建设部门沟通,与施工单位周旋,结果就会不一样。相同情况下,先放电缆,还是先做槽道,对电缆的防护效果大不一样。有些工序的修改不一定是增加投资,关键是要进行良好的沟通,既要提出问题,也要提出解决的办法。即使在全力保证工期的情况下,还是有文章可做。要把握住重点,如信号机是否歪斜,标桩是否埋设,布线是否整齐等,现在不改,以后可以改,它暴露在外,看得见,外部的压力也会促使施工单位改正。而对隐蔽工程 (如光、电缆的敷设,线路走向等)和一些产品选型 (设备型号、电源容量等),后期修正几无可能,这才是监控的重点。

工程监管中,我们可否建立多方会谈机制,提前介入,将发现问题的关口前移,把隐患消灭在施工阶段,使后续遗留问题最小,补救工作最少。

启示之三:合则双赢,斗则两败,在工程工期与质量监管的两难问题上需要探索。

4 集中维修与分散养护的两难问题

集中作业能够更好的控制作业过程,对设备和人身安全都有好处,但苦于人员不足,集中后势必会出现无人站,不利于应急处置,在实行集中维修与分散养护之间有两难的选择。

许多事实证明,维修只有专才能精。专业人做专业事,不是一个简单的提法。汉莎、中国南方等航空公司采用综合维修模式,维修工作由独立、专业的公司负责。昆明供电段推行接触网集中修模式,集中多台作业车和施工机械,一次性投入上百人,在几公里的范围内同时开展检修作业。工务挖掘也已成立专业化公司,长期服务于铁路。

相对于其他行业系统,铁路还是小农经济的作业方式,平均用力,点点有人,实际情况是许多人平时无事可干,而新线开通又人手不够。又如标桩埋设,电信、国防光缆标桩,无论田间地头,山坡林边,远远望去,犹如一道风景线,而铁路的标桩,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看不清,埋不正,反复涂,年年干,看似忙,无效果,这到底是节约还是浪费?

运量提升使得信号设备利用行车间隔时间检修的难度越来越大,“修”与“用”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行车不检修,检修不行车”的重大意义日益凸显。分散养护是传统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天窗”检修形势,天天看、天天修既没有条件,风险还很大。电务系统在几年的探索过程中,出了故障就觉得应该实行现场修,而一旦故障少了,又觉得实行专业修更有利,反反复复,在集中又分散、大工区和站站有人之间徘徊。

殊不知,有些设备不是动的越多越好,如道岔接点,如果来回擦涂反而容易多出故障,配线来回移动也容易断线,把设备交给一个不会干、不能干的人来养护,不仅起不到作用,有可能更糟。

我们可否多做一些实践,推行集中维修,绝不能让不能干、不会干的人去干不应该干的事。是否能够特殊时期特殊对待,实现人力资源集约化。

启示之四:多年的探索,太多的方案,迷惘的路径,无奈的结局,在集中作业与分散养护的两难问题上需要突破。

5 全面覆盖与智能优先的两难问题

电务设备的信息化,需要不断探索与之配套的监测手段。但监测设备的投入是有限的,而设备急需监测的现实又摆在眼前,监测设备是实现全面覆盖还是重点信息智能优选也是两难的选择。

人们往往要求监测设备“大而全”,横到边、纵到底,天罗地网,什么都抓住,导致系统投资大,成型难,往往多年无结果。一个庞大的系统,瘫痪后影响面大,“大而全”的思路往往连关键信息也被淹没。在自然灾害面前,网络断了、电视不能看了,一切先进手段都不管用,最重要的是听到声音。这个时候,突出了最主要的手段。

曾几何时,监测设备使我们对故障的预防寄予厚望,可结果是动态抓的少,静态抓的多,做了许多无用功,海量的信息已让人头晕,对心理更是一个巨大挑战。一些故障完全可以避免,预警平台早已有征兆,说明不是系统不好,而是思维出了偏差。监测的重点在于捕捉动态的、苗头性的信息,花了许多时间去抓一个无效的指标,毫无意义。

在使用智能监测设备中,要用一种包容的心态,正确对待新生事物的缺陷和不足,不能因系统某些功能不能实现就全盘否定,又回到手敲眼看的时代。

启示之五:“把不必要的都切掉”,全面覆盖与智能优先的两难问题需要抉择。

6 抓大放小与抓小防大的两难问题

面对大大小小的问题,抓大还是抓小,在宏观与微观把握上有两难的选择。

基本维护制度不落实,发生了违纪问题能捂则捂,布置就等于落实等现象,表面看都是小事,小事不防,结果是会议经常开、教育年年搞、工作天天做、问题照样出。一根封连线、一只二极管都可能造成翻车掉道,再小的细节都可能是大问题。

大与小相互依存,没有绝对的界限。把握大事与小事,这是回避不过的话题,如驼峰车辆溜放,夹紧了容易造成车辆脱线,夹松了又容易打车,在超速与跳动之间如何把握?许多案例启示,大多数事故是对小问题、小苗头、小漏洞发现不及时或解决不力所致,“小事不管,大事难免”。建国以来最大的旅客列车事故“4.29”铁路行车特大事故,就是一个小小的二极管造成。

要具备明辨大小的能力,把握好大与小的关系。发生问题后,依靠厂商、科研单位的帮助,依靠上级技术部门的支持,借鉴同行、外局的经验,结合实际综合比对分析,选择抓小还是抓大。

可否树立“宁可论”:为了大安全,更换道岔宁可一根角钢、表示杆不要了,也不能超拆超卸;宁可某台机车某个项目不测了,也不能代替司机操作;软件更换宁可慢些、台数少一些,也不能频繁升级,导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监测设备宁可不“横到边、纵到底”,也要抓住主要信息;处理故障宁可延时,也不能违章蛮干;宁可赶往现场慢一些,也不能超速违章行驶;对上道作业宁可管理严一点,现场埋怨多一些,也要实行要点上道;维修道岔宁可超期,也不能单干,更不能让不会干的人干;宁可施工卡控手续烦琐一些,也不能放松管理;轨道电路宁可红光带,也不要分路不良。

抓小防大是日常基础管理的原则,防微杜渐,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抓大放小是分清轻重缓急,提纲挈领抓主要矛盾,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抓小防大是基础,重在防范,贵在持之以恒;抓大放小见真功,重在治理,举重若轻。但无论抓大放小还是抓小防大,归跟结底还是要抓落实,否则就是纸上谈兵。

启示之六:“宁可出故障,不能出事故”,“宁可有小事,不能出大事”,抓大放小与抓小防大的两难问题需要我们取舍。

7 被动接收与主动作为的两难问题

电务对接管设备一味抵触,强调客观,最后还要无条件接收,可能引发“涟漪效应”,是被动接收还是主动作为也是两难的选择。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被动接管,水到渠成式的接收。殊不知,今天的专业边界已模糊,如股道自动化接收过程中主动争取,就可在定编、费用、房屋等方面取得较好结果;综合视频监控都要用通道,接管维护也算是顺理成章;站内道口无线报警,涉及通信通道及设备,也难说与我们毫无瓜葛。

被动与主动不是绝对的,没有对错之分。近年来,武汉铁路局在大修更新上主动作为,得到部里年年较大投入,缘于我们的积极争取和期到必成,集中进行了专项整治,设备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如果消极等待,“干的越多越容易出事,能不干就不干”,则可能是另一番景象。通信网络服务的提供,每次都是别人提需求,我们被动干,如能主动作为,既改善通信通道,又为他人提供服务,岂不是一举多得,“得利得人情”。

有一个绿卡的故事。一个中国人到美国,3个月后到移民局申请绿卡,朋友提醒他说,要有耐心等,我都申请一年了还没批下来。他笑笑说,“不需要那么久,3个月就可以。”果然,3个月后他取来了绿卡。朋友十分不解:“你年龄比我大,钱没我多,申请比我晚,凭什么能比我早拿到绿卡?”他微微一笑说:“因为钱。”“你来美国带了多少钱?”“十万。”“可我带了百万美元,为什么不给我批?”“我带来的十万美元,一部分在消费,一部分在投资,一部分在流动,在移民局的税单上已经显现出来,而你的一直存起来,所以没有批准你的申请。”一个在等待,一个在作为,结果大相径庭。

我们可否把握好被动与主动的尺度,在被动接收中掌握主动,在主动作为中注意分寸,有理、有利、有节地争取定员定编、房屋和成本。现今,电务不容置疑地推到前台,主动作为不仅是主观上的意愿,更是客观使然。

启示之七:“有为才有位”,被动接收与主动作为的两难问题需要我们把握。

8 机控优选与人为保障的两难问题

“7.23”事故虽尘埃落定,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安全的反思结束。安全的保障不仅是靠先进的设备,成熟的技术,更重要的是人的积极作用。机控优选与人为保障面临两难的选择。

人对设备依赖的程度不能达到无以离开的地步。“7.23”事故单就设备来说,如果能落实试验室工作,设计的隐患就能发现,即使在事发当时,如果对无线调度电话的呼叫警觉一些,本可防止,人在预防事故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也可以说是最后一道防线。唯有把设备的功能和人的作用结合起来,才能筑成安全的屏障。高铁采用的是中国乃至世界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在庆幸置身高铁技术前沿的同时,也往往在盲目乐观中迷失了方向,而忽视了至关重要的人的作用。于是产生了2种观念。

一是“设备万能”论,主观认为先进的设备应该具有完善的功能。殊不知,设备是人研制的,软件也是人编制的,即使是最先进的设备,也不具备人的思维。软件具有某些方面的智能,但只会按照事先的设置、固有的程序进行逻辑运算判断,对现场实际状况、存在的隐患缺少灵活应变的能力。一些事关安全关键的试验如果人不去做,设备自然不会自动去检查、去测试、去核对。盲目相信设备百分之百正确将是致命的。

另一种是“厂商和科研院所是万能的上帝”,过度依赖厂商、设计所,“无作为论”盛行,发生问题首先想到的是他们会有办法,机房、设备对这些专家学者敞开大门,以为设计出来的软件是完备的,对此不加以防范,照单全收。其实他们也是人,只是掌握高端技术的人,也要通过不断的探索,不断地改进。

设备和软件是提供给人使用的,不管技术多么先进,软件功能多么强大,对铁路行车而言,其实要求很简单,故障导向安全,千条万条,只是这一条最基本、最可靠。

启示八:怀疑一切,辩证地发挥好人和设备作用的两难问题需要我们回答。

9 按兵不动与频繁动作的两难问题

发生从未遇过的新问题,是紧急处置,还是进一步观察,需要用心分析,作好预判。按兵不动与频繁动作上有两难的选择。

当前我国高铁正处于摸索阶段,面对新问题,在应对上一度出现分歧。一段时间,解决的途径似乎只有一个,就是软件升级。认为正因为软件未成型,才有漏洞,恕不知频繁的升级也存在较大风险。升与不升似乎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死胡同,进入一个死循环,软件问题如何解决,我们回避不了。

发生问题后,我们可否从自身考虑,把握好动与不动的时机,依靠厂商、科研单位的帮助,依靠上级技术部门的支持,借鉴同行、外局的经验,结合实际综合比对分析,选择处理的方法。如武广高铁软件更换可否在软件仿真后,先对一两台机车进行针对性地软件升级,多试验几趟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认问题解决后再扩大升级范围,审慎地进行升级工作,降低软件升级的风险。既不能盲目采取措施,也不能一味等待,需要审时度势。

启示之九:当机立断,把握动与不动的时机,理性地对待按兵不动与频繁动作的两难问题需要我们决断。

10 人文关怀与严格管理的两难问题

过于强调人文关怀,放松管理,甚至置规章于不顾,必然导致事故的发生,而不注重人文关怀,职工的诉求得不到重视,只“严字当头”,职工不认同。在严格管理与人文关怀上有两难的选择。

有2个真实的小故事:大年三十晚,某公安局110报警电话骤然响起,值班人员拿起电话,对方话语不堪入耳,尽管值班人员再三警告,但是对方仍不肯罢手,当晚共拨打几十次骚扰电话,民警很快锁定了他的住址,并查明了其身份,考虑到让其及家人过好年,就决定等长假过完再跟他“秋后算账”,这种关怀应不应该呢?也许就有可能多少个求助电话被拒门外。另外一则是在国外,一个人不小心闯了红灯,2个小时后,他回到家里,妻子说,她的银行信用从4A降到了2A,本该3年还清的贷款,银行限他们在当年还清。儿子说,刚才学校拒绝了他的助学贷款。这时,他接到一个电话,被告知他的就职申请也被延期审核。这个故事或许可能看出中西差异,良好的社会秩序是建立在不讲情面的执法上。因为,不让违法者付出成本,就要让社会付出代价。

在我们周边,因为工作的需要,许多职工要到异地上班,从一段时间来看,这一举措可以缓解部分地区人员紧张的压力,盘活人力资源也取得一定效果,但应当关注的是,职工离开熟悉的工作环境到异地,其心态必然会发生变化,同时从支线到干线,从普线到高铁,从无线到有线,从室内到室外,由于对环境不熟悉,加之转岗后的岗位多是人员紧张的地点,往往未经多长时间就“单飞”,容易引发安全事端。

我们的干部往往对此不考虑探索变革、改变现状,更多是处于同情状态。总感觉电务系统点多线长,特别是一些偏远工区条件艰苦,职工安全压力大,对现场检查发现的问题更多的是以交换意见的方式沟通,对一些倾向性问题没有及时进行纠偏。谈严格管理并不是简单的一罚了之,要起到应有的效用。

在严格管理与人文关怀上,可否克服好人主义,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关爱职工要从实际问题入手,最大可能地改善现场生产生活条件,切实减轻不必要的无效劳动,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个人生活和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难题。利用网络搭建连心桥,凝聚人心,组织文体活动,为职工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关爱职工也要从实际出发,注意边际掌握。

“严在先,事未出”,不可能伤筋动骨,只是可能招来一时的怨恨。“疏于管,大事出”,或许祸及一生,再大的关爱都将于事无补。虽说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孰轻孰重,大家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只有严格管理才是做到真正的关爱职工,不求一时理解,但求长治久安。

安全工作没有终点,更没有捷径可走,抓安全必须贯穿始终,对安全的思考也要如影随形,安全的规律需要我们去把握,安全的隐患需要去我们预防,在安全上只有如履薄冰,脚踏实地,倍加敏感,才可以走得更远。

猜你喜欢
电务两难故障
两难
故障一点通
电务车载设备维护新模式的探讨
电务系统大型机具上道时的作业防护
电务施工现场作业控制系统的探讨
电务维修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两难的选择
奔驰R320车ABS、ESP故障灯异常点亮
故障一点通
江淮车故障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