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庆在《江苏高教》2013年第3期撰文分析了中高职课程形成的路径、展开的逻辑、课程分段的处理以及课程任务的分担四大问题。
就课程形成的路径而言,目前许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是按对照式或下延式路径展开。这两种设计路径不能满足中高职衔接最为重要的目的,即通过长学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扎实的兼具专业理论知识与娴熟的技术技能的技术型人才。因此必须以中高职衔接后的长学制为基础,根据人才培养总体年限重新规划人才培养目标,然后再依据所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设计。在此过程中,必须使高职教师真正参与课程设计中。
就课程展开的逻辑而言,传统的“三段式”课程违反人的心理发展规律。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合理展开顺序应当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逻辑为依据,其课程体系设计首先应当根据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水平划分人才培养阶段,在每个阶段中均应根据职业能力形成的需要安排相应的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与职业能力训练课。
就课程分段的处理而言,在中高职衔接或贯通过程中,因存在两个教育实体及两套不同的教育管理要求,无法实现完全贯通。另外在一体化过程中,还要考虑学生个体需求。解决办法是在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同时,兼顾中高职课程各自的相对完整性,尤其要充分考虑中职课程的相对完整性,即文化课能达到中职教育层次对文化基础课程的要求而专业课程能满足学生直接就业的需要。
就课程任务的分担而言,目前中高职衔接过程中,中职处于弱势,这造成课程任务分担是基于话语权力而非各自办学优势及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编制方法的科学研究,并把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中高职衔接项目审批的否决性指标,以促使课程任务在中高职之间获得合理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