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小红 张静敏 王文静
系统理论指导下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
——以山东省精品课程《社区工作》为例
□闫小红 张静敏 王文静
以山东省精品课程《社区工作》的建设实践为例,以系统理论为指导,探讨将精品课程建设作为一个系统、一个整体,把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和教学管理等诸方面作为相互联系的子系统情况下,讨论建设精品课程的方法和成效。
系统理论;精品课程建设;《社区工作》
一般系统论是奥地利科学家贝塔朗菲于20世纪初提出的。贝塔朗菲认为:“一般系统论是关于‘整体’的一般科学。”可见,整体性是系统的最基本属性,是系统论的核心[1]。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抓住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综合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优处理问题的效果,从而求得整体的最优功能。
2003年4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 号),此通知中对“精品课程”做了明确的界定,“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可见,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包含许多相互关联的建设内容的整体。
山东女子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社区工作》是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在几年的建设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将系统理论作为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根据一般系统论的观点,我们把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社区工作》的建设视为一个系统工程,将上述五个方面视为精品课程建设的子系统,在认识和实践上注重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性”作用。
课程组用系统论指导《社区工作》课程建设的认识与实践,把《社区工作》这门课程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整体来建设,课程整体建设的着力点是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和教学管理等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同时,将该课程建设置于专业和学科整体建设的环境下思考。
教师队伍是课程建设的首要组成部分,是最具能动性的部分。因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材、教学管理各部分必须经由教师队伍对其进行整合与运用,才能发挥其作用。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尧学在谈到教师队伍建设时说:“精品课程的主讲教师一定是授课经验丰富,且从事过科研活动的教授。”“另外,每门精品课程都要有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和教学辅导队伍”[2]。可见,教师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所在,同时要重视优秀教师梯队建设,组建优秀教学团队。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鼓励博士毕业生、硕士毕业生参加精品课程建设。
在《社区工作》建设过程中,由于学校院系调整造成教学队伍不稳定,教学队伍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过小,中级职称的教师比例过大,结构不合理,专业素质不过硬,针对这些情况,我们为建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教学梯队和教学辅导队伍,具体做法及成效如下:第一,加强与外部的交流学习。每年选派教师到发达国家和港台地区参加培训、实习,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各类研讨会,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第二,充分挖掘和利用教师内部的资源。开展焦点小组讨论,加强教师集体备课,互相听评课,定期开展教研活动,逐步完善了适宜教学对象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促进教师们的共同成长。第三,充分利用学校身处省城的地源优势,积极开展社会服务。第四,充分发挥项目建设的带动作用。课程教师充分参与到中国与加拿大合作的“中国农村基层妇女社会工作能力建设项目”中,在培训农村基层妇女社会工作者的过程中,锻炼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社会服务能力。
通过教师队伍建设带动了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精品课程的整体建设,效果显著,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
系统论强调系统与其子系统之间、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和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相互关系。这就要求精品课程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内在的逻辑关系,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等各子系统之间的逻辑关系,还要考虑教学内容与学校、社会等大环境之间的关系。
针对目前所选用的《社区工作》教材章节内容衔接性差,理论与实务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割裂,过多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本土化不足等问题,在近几年的课程建设过程中着力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重新理顺、整合,并立足中国社区建设的实际国情,设计本土化实践教学内容,突出女性特色、突出中国特色。
第一,理顺《社区工作》课程的内在逻辑关系。形成了由价值观—理论—方法与技巧—本土社区工作实务探索的科学合理的内容体系。
第二,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实践(实务)教学。通过参与式活动、案例教学、服务方案设计等教学方式把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实务)教学内容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便于学生掌握和操作。例如,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区,通过观察社区、了解社区,使学生对社区有一个直观的、形象的初步认识,为接下来的理论学习提供感性支持;其次,让学生感知自己关注的社区需求、未来的行动领域和对象,为今后的项目实践奠定基础。此外,通过此次实践教学的设计还可以训练和提升学生观察、感悟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在《社区工作》教学内容的设计中,结合山东女子学院特色,突出妇女社区工作的教学内容,将社会工作方法运用到妇女社区工作的应用教学中。
第四,致力于推动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进程。教师在实践(实务)教学内容中所选取的案例、方案、活动等多数是本土化的,是授课教师自己从事社区工作教学、社区工作实务的积累,能充分体现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工作特点。
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具备了优秀的师资队伍,设计出具有特色的教学内容,还要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在《社区工作》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主要从课堂教学和实务教学两方面入手改进教学方法。
第一,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注重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和现代科技手段,尤其突出了参与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把参与式教学方法贯穿于活动、案例教学、方案设计等教学内容之中。《社区工作》课程中的社区工作模式,是该课程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学习这一模块时,教师先帮助学生掌握主要知识点,然后由学生按照几种不同的社区工作模式成立项目小组,集体准备案例,从收集资料、整理分析、制作PPT,到课堂上分工合作进行演讲,并回答同学提出的问题。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还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学习潜能。而教师也从中欣喜地发现,自己平时教学中所运用的方法和技巧,已被学生悉数掌握和运用。可以说,在形式多样的教学中,师生的这种互动可以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双方都能得到促进和提高。
第二,在实务教学中,一方面利用已建的校内实验室,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以及周边的社区环境,进行实务教学。社会工作实验室的建设可以为学生提供社区工作模拟平台。按照社区工作开展的模拟实践,能够更好地让学生从中体验到社区工作技巧,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掌握该门知识,最终为社会提供满意的服务。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以及周边的社区则是学生现场练兵的重要场所。围绕《社区工作》教学主题,鼓励学生在学校社区中开设大学生成长小组、大学生心理健康月活动,在周边社区开展老年人需求调查和老年人服务等,使学生认识到社区服务无处不在。
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多元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有很大地提高,参与程度、参与能力也有明显地改进,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显著地提高,从而有效地实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精品课程需要精品教材,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建设成果是充实精品课程建设内容和媒体的形式,精品课程建设绝不是单纯的教材建设或是简单的“课程设计”,而是一项实实在在的系统质量工程。
《社区工作》自2006年立项后,在近几年的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建设组一直非常重视该课程的教材建设。在评估该课程已出版的及目前我们选用的教材的基础上,结合课程的全面建设,进一步梳理和整合教学内容,优化内容结构,摒弃陈旧知识,加强本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逐步构建和完善课程体系,目前已形成了一部相对成熟并能同时适应于本专科两种不同层次教学需要的具有自身特点和突出特色的教材。同时,教材编写工作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以及实务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在编写教材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编写教材的过程,也促进了教师教学方法创新。
教学管理是沟通教与学的中介。规范的教学管理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保障。精品课程要求的教学管理包括:一是熟悉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和办法;二是协调精品课程建设和使用的环境,和教学系部、任课教师共同提出开发项目;三是通过评估推进课程建设的进展,推广已经取得的成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社区工作》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学校(教务处)、课程建设负责人和专业负责人三个层面的管理是到位的。学校定期进行一年一度的精品课程建设中期检查,首先由教务处下达检查通知,课程负责人根据检查要求递交自评报告,专家在自评的基础上进行全面评估,指出存在的问题及努力方向;课程负责人制定年度建设计划,并组织实施;课程组全体人员定期进行课程建设研讨活动,探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逐项落实课程建设的任务,扎实推进建设工作。
笔者以系统论为视角,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教学管理五个方面视为精品课程建设的子系统,在认识和实践上注重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地发挥了精品课程“示范性”作用,带动了精品课程各组成部分的发展。在建设过程中,笔者还发现精品课程建设对专业发展有带动作用,而科学合理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其示范作用切实带动专业整体课程建设,实现课程系统的优化。因此,在精品课程建设成熟后,课程负责人有责任和义务推动相关课程的发展,积极进行教学研讨,有效带动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从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强化教学条件建设,促进教师科研能力,推动专业可持续发展,并最终达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目前精品课程建设基本是由学校教务处督促管理的,没有对教师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工作量予以认可。因此,精品课程的建设虽然花费教师大量心力,但在其职称评聘中并不因此具有优势,这使教师不愿意积极申报精品课程,即使申报下来,也得不到很好地建设。因此学校教学及相关管理部门应研究对策,设定具体可操作的规定对精品课程的工作量予以考虑,提高教师参与建设精品课程的积极性。
[1]曾广容,易可君.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与哲学[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
[2]王怡,刘岩.精品课程建设的实现途径[J].中国冶金教育,2008(04).
[3]刘伟华.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研究与探索[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03).
[4]费显伟,曹忠莲.教材建设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推动作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6(08).
[5]徐文娟,等.“精品课程”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
[6]张群.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J].理工高教研究,2005(08).
闫小红(1978-),女,山西平遥人,山东女子学院社会工作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学。张静敏(1976-),女,山东德州人,山东女子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学。
本文系2011年民政部课题“高职高专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08SW03035,主持人:张剑。
G712
B
1001-7518(2013)26-0028-03
责任编辑 谢荣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