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黄炎培职教思想为指引 探索中国职教改革与发展之路

2013-08-15 00:51
职教论坛 2013年4期
关键词:黄炎培职业发展

黄炎培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也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作为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创始人和我国职业教育的开拓者,黄炎培先生竭尽毕生之力量,致力于改革传统教育、发展职业教育事业,并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的见解和思想。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取得了广为赞誉的诸多成就,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促进了国家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并有力地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不可否认,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体系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校企合作不紧密、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等等,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而黄炎培先生的许多理论与思想,至今为止,仍然具有前沿性,并对当前的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职业教育应当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规模培养数量庞大的一线劳动者,但职业教育办学中更多的是关注学生技能与知识的习得,而缺少了对人的全面成长的关注,模糊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培养的一些学生成为“机械化”的劳动者。正是由于忽视了人的个性需求和人文素养的养成,使得培养出来的一些人不是一个拥有完善人格的人,继而在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中,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最直接的也许是工作不稳定,更甚者则带来职业道德滑坡,乃至社会危害。

(一)尊重学生,以人为本

黄炎培先生除了重视职业教育对学生的技能培养之外,他更注重学生在人格上、意志上、情感上、关键能力上的成长,他认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能更好地工作并服务于社会。1919年,黄炎培先生批判了只着眼于技能培养的职业教育之弊端,指出“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把一种很好的教育变成器械的教育,一些儿没有自动的习惯和共同生活的修养。这种教育,顶好的结果,不过造成一种改良的艺徒,决不能造成良善的公民。”黄炎培先生在《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中将职业教育定义为“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他在其中关注到了“个性”和“乐趣”,使得职业教育在他的描述中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人的感情需求的、拥有快乐特质的教育类型,这样的教育也许才是具有发展性和前瞻性的。在《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五年间之感想》(1922年)中,黄炎培先生提出“职业教育,将使受教育者各得一技之长,以从事于社会生产事业,藉获适当之生活;同时更注意于共同之大目标,即养成青年自求知识之能力、巩固之意志、优美之感情,不惟以之应用于职业,且能进而协助社会、国家,为其健全优良之分子也。”[1]

黄炎培先生在《职业与事业》(1943年)中提出:“要把自己天赋的才能和性格,与环境的需要和可能配合。这样,选择职业,才能得到圆满的结果。”学生选择专业时,要在教师及家长的引导下,在了解自己才能和性格的基础上,选择自己能适应其环境并能适应其工作要求的职业方向,这也是黄炎培先生基于“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而提出的重要论断。在《中华职业学校成立三十周年告毕业和肄业诸同学》(1948年)中,黄炎培先生把他的几个观点贡献于同学们,他认为他的这几个观点,同学们无论在修学还是服务中,都绝对不可忽视,其中最为核心的有两点,即为 “人格必须完整”、“律已严,待人厚”,他认为人格修养最为重要,他也不厌其烦地对同学们说这一点:“人格一经毁损,其人见弃于群众,那有功名事业可言?”,“诸生慎之:自己尊重人格,同时还须尊重他人人格,互相尊重,实为人与人间最理想的境地。”

实质上,黄炎培先生的思想正如我们当前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他关注到了人的需求,真正从尊重人的角度来发展教育,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深刻领会。我们在几十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有时出于功利的目的,恰恰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中国职业教育当前及下一步的发展中,一定要充分思考与关注这个问题。

(二)职业指导,持续发展

在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指导与职业规划,并积极在职业院校提倡职业指导及开设相应的课程,职业指导对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对于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质上,职业指导并不是一个新生的事物,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黄炎培先生就提出了职业指导的理念,即“能利用人的个性的,谓之‘职业教育之指导’”。他认为,为了使学生的能力得以发挥,应当要给予学生职业指导,要使每一个人的职业与其性格、爱好相一致,否则很难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同时,还应当要让每一个人的知能与职业需求相匹配。黄炎培先生在那么久之前就深刻体会到职业指导的重要性,并要求学校、教师、家长等要依据学生的特点与个性来对其进行职业规划与指导,以促进其持续发展,可见先生思想之远见与独到。

黄炎培先生在1921年《职业教育》一文中提出“以职业为中心的教育,叫做职业陶冶”,“职业陶冶有个先决问题,就是职业指导”[2],他认为“习非所用,用非所习的弊病,都是由于缺乏职业的指导”,“以后做人父母的,做人教师的,应当视察子弟或学生的性质是怎样。是近于文学呢,近于数理呢,还是近于美术呢?决定之后,再指导他去学那一种,才不致生出上述的弊端。”黄炎培先生在1922年的《职业教育》一文中提出“教育,不过能给人一些知识、技能,力量究竟有限,所以教育的作用,应重在发展本能”,“办职业教育的,亦当注意此事,使凭本能的发展,以改造将来所担负的责任”,他所说的本能,实质上就是人的特长与潜能,职业教育办学应当要关注到学生的特点与需求,并积极努力于发挥学生的特长与潜能,做到切实意义上的“育人”。

二、职业教育应当要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面向产业、面向社会开放办学,传承“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思想精华

黄炎培先生当时极力推行的与生产劳动、职业活动和社会活动更加紧密联系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但发展至今,职业院校与职业界、生产界及社会其他领域的联系依然不够紧密,特别是与企业界、生产界,始终保持着若既若离的状态。尽管这些年来一直在尝试、在努力,但却始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校企积极合作、工学有机结合这个难题。实际上,学校有办学上的合作愿望,企业也有人才需求上的合作愿望,这种“欲语还羞”的状态,使得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界的需求难免存在差距,影响职业教育的服务功能发挥。

(一)与劳动相结合,与企业共担当

黄炎培先生提出实用教育的初衷,就是因为当时的教育成为为仕途服务的工具,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切断了联系。而黄炎培先生想要让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联系起来,从而提出了实用教育的主张,继而把实用教育具体化为职业教育。

黄炎培先生在《职业教育该怎么样办——中华职业学校十五周年纪念》中提出:“凡平民教育性质之职业学校,最合现今社会所需要。但其一切设施,须使勿远于是种社会之生活状况。否则其结果将与其宗旨日趋而日远。”黄炎培先生在中国倡导的职业教育,完全按市场的人才需求来设科,理论结合实践。黄炎培先生在《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1917年)中谈到,当时学生毕业后,却找不到工作,问曰:“何以国中自小学以至大学学生之毕业于学校而失业于社会者比比?”他又提到:“教育不与职业沟通,何怪百业之不进步。”[3]职业教育如果与市场脱节,那么不仅培养出来的人才非所需之人才,而且也对产业和经济没有促进作用。他认为,生计问题是全国性的重大问题,提倡要用与职业界紧密联系的职业教育来解决民众生计问题,而且职业教育不能仅靠教育界来办,职业教育应当要靠教育界、企业界、其他社会机构等一起来办才可以成功。

在《怎样办职业教育——敬告创办和改办职业教育机关者》(1931年)中,黄炎培先生提出,办职业教育有三条通则,第一是要实地去做:“万不可专靠想,专靠说,专靠写,必须切切实实去‘做’”,职业教育“是给人家一种实际上服务的知能,得了以后,要去实地应用的”;第二是要深入这项职业的环境。办职业教育 “要养成他们适于这种生活的习惯”、“必须深入某种职业环境,如农必于农村,商必于商业区,工必于工业区”,“不致理想日高,事实日远”,“欲以教育的力量,改造环境,也须身入其中,然后随处得到待决的问题,供我研究”,职业教育不能离开实践环境,而且要深入职业环境,融入职业氛围,养成职业习惯,以使学生成为一个“准职业人”,这也是当前我们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与企业环境的融合,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职业教育发展必须要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是职业教育产生的原因,也是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培育国家所需之人才的根本保证。国家应当要在法律与政策层面推动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工作,而职业院校也要积极开展与行业、企业界的合作,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一个融于产业、融于企业、融于职业的教育类型。

(二)汇各界之需求,集开放之智慧

“大职业教育主义”集中体现了黄炎培先生全部职业教育思想的精华,是最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成果,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核心。1923年,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世界列强又把目光注视到我们国土,又开始对中国进行肆意掠夺,民族经济发展的春天转瞬即逝,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困难。为了实现“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伟大目标,使就业者“有业”可就,黄炎培先生基于其无限的爱国情怀,于1925年底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的主张,他认为职业教育者不能囿于职业教育而不顾政治,不顾社会经济和一般教育,职业教育者必须参与政治才能尽其社会职责。职业教育要“更注意于共同之大目标”,要着眼于社会和国家的需要,关注广大民众的需求:其一,要加强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的联系,彼此融通;其二,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考虑社会,特别是职业界的需要,同时,职业界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其三,除了正规职业学校之外,还要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教育,包括特殊人群的职业教育。他认为“只从教育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地沟通和联络;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的运动”,职业教育“从其本质来说,就是社会性;从其作用说来,就是社会化”。

我们今天的职业教育发展,要走得健康、走得长远,就必须要以开放的心态,从更高的层面考虑发展,并着眼于与各方的联系与沟通。除了进一步作好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之外,还要与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多联系、多沟通,寻求广泛的合作与交流,这也有利于职业教育在多种领域以及更高层次的拓展。此外,职业培训也是一个重要部分,要面向社会开放办学,让社会各层次、各类型的人群都能享受到职业教育的资源和发展成果。

三、职业教育要尊从科学发展原则,从我国国情出发,关注民生,多为老百姓的发展出谋划策

(一)科学发展,科学化、平民化

黄炎培先生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科学化的教育,基于以前中国的学徒制形式,基本没有理论作指导,师傅仅凭经验传授给徒弟手艺,徒弟即使学得手艺,也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提出职业教育是以专业技术的理论教育和实践操作的技能教育并重的教育。我们当前的职业教育,也需要从国情出发,从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特点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办学,并要依据地方经济与产业结构特征与需求,办出各具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同时,职业教育办学也应当要依照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创新不同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二)关注民生

职业教育也是一种平民化的教育,在职教社的宗旨里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是用来解决平民生计问题的教育。它面对的是社会弱势群体,让平民子弟在接受职业教育后获得就业的技能。黄炎培先生提出:“职业教育之旨三: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一也;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二也;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三也。”职业教育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为个人谋生,为平民得以有一技之长。黄炎培先生在《职业教育该怎么样办——中华职业学校十五周年纪念》中提出“凡平民教育性质之职业学校,最合现今社会所需要。”由于当时社会中平民没有谋生之技能,难以生存,因此,黄炎培先生就以其忧国忧民之良知,大力推动平民教育。从现在来看,职业教育依然是主要针对弱势群体的,因此,关注民生,为老百姓的生存和发展竭尽全力,始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基。

(三)聚焦农村

黄炎培先生十分重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1920年,职教社就成立了农业教育研究会。于1921年专门撰写的《农村职业教育》一文中,黄炎培先生提出,中国人以农村人口居多,以当时的川沙为例,“川沙全县约十万人,而居城厢者大约在五千左右,以此衡之,其比例乡民应占全县百分之九十五”,应当要配置农村职业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才不致于“人人皆抱治人者食于人之思想”,否则必然会使将来的农民不愿意“以终日孜孜之劳力“,而”思安闲之事业”。在该文中,黄炎培先生还提出了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具体举措,包括在制度上如何设计、课程如何设置、设备与师资如何配置等。他的理论与举措都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现实意义,对于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925年,黄炎培先生通过调研,提出了中国农业教育的基本构想,即三种类型的教育:其一,为农业培养研究实验人才的在省、区设农业学校;其二,为培养和发展农村手工业人才的在县、镇设工艺学校或中心工厂;其三,面向广大农民的划区办乡村职业教育,简称划区施教,包含对农村实施全面的改进,故又称乡村改进。1926年,职教社选择江苏省昆山县(今昆山市)徐公桥地区为乡村改进试验区,实践农村职业教育办学,在田头讲解、示范,深受农民欢迎,并大获成功。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当前,我们的城市职业教育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相比之下,针对农村、农民的职业教育发展还不够成熟。我们应当把更多的目光关注到农村的发展上,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把我国庞大的农村人口变成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真正地实现强大。

四、职业教育应当要有前瞻的国际视野,拓宽思路,积极探求以国际化眼光、走国际化之路、育国际化人才

早在1943年,黄炎培先生在《职业与事业》中就有前瞻性的大视野,他提出了“国际性”与“世界性”的概念,他认为以后发展的趋势,应当是“全世界”、“全人类”,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地球村”的概念,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共同发展,共同提高。黄炎培先生的思想,至今为止都依然对我们的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认为:“今后一切工作,都要注重国际性。不但许多工作,以后要变成国与国间的共同事业”,“我希望几千百年以后,我所提的‘国际性’这个名词,只可以改称为‘世界性’”,“今后做人,要看他对全世界的贡献有多么大。有这样在贡献,就是关了国的人,才是人类社会所最需要的人。”

我们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国际化虽然在做,但步伐比较慢,没有真正走向世界。我们的职业院校有一些国际交流与学习的机会,但总体来说并不多,而且,其中以教师的出国考察、交流与学习居多,学生走出国门参与交流的机会就非常少。以国际化大都市上海来看,其职业院校学生的国际交流机会也不多。我们的职业教育发展,也要拓展国际化合作与交流平台,除了教师之外,让学生也有出国交流、学习、比赛的机会,拓展学生的视野,培育学生的国际化品质和人格。

要培养国际化的人才,必须要有国际化的师资队伍,但我们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还非常不足。黄炎培先生也十分重视师资的专业化发展。黄炎培先生在《怎样办职业教育——敬告创办和改办职业教育机关者》(1931年)中提出,办职业教育有三条通则,其中第二条就是要先试验有效。黄炎培先生认为:“必须把试验业已有效的授给人家”。如果自己还没有把握,则“无宁不办”。办职业教育,不仅要重在“知”,更要重在“能”,要“先知觉后知”、“先能授后能”,如果教师都还没有“先能”的资格,以盲导盲,是绝对不行的。黄炎培先生这种对教师的专业化的要求,是对我们现在办职业教育的重要警示。师资专业化的一条重要标准,应当是国际化。我们现在的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还不高,一些学校甚至让教师匆忙上马,在几个月时间内准备上本专业之外的课程,对教师的专业化与教学质量的关系认识不清。由此,我们认为,当前及今后的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师资的专业化发展,注重教师队伍建设,要让教师多学习,多出国门交流考察,开拓视野,他们是我们办职业教育的坚实后盾,没有专业化的师资队伍,职业教育发展是万万不能的。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巨大精神宝藏,但从目前来看,还缺少对其的深入挖掘、研究和传承。多年前,黄炎培先生就已提出如此之真知灼见,着实值得我们赞叹和学习,而且,更需要我们在改革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把先人的思想与理念逐渐融入,充分享受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1]中华职业教育社编.黄炎培教育文集(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A].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

[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沈灌群,毛礼锐.中国教育家评传(第三卷)[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

[4]杨金土.职业教育兴衰与新旧教育思想更替——百年职业教育回顾[J].职业技术教育,2004(03).

猜你喜欢
黄炎培职业发展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黄炎培的“三多”:行路多、读书多、著述多
黄炎培教子从小事做起
打 得 好
职业写作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黄炎培感动了日本特工
我爱的职业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