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河南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思考

2013-08-15 00:51
职教论坛 2013年2期
关键词:经济区办学内涵

随着中原经济区的快速发展,不断涌现新的工艺和新的技术,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快速放大,并且对人才的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培养模式,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发展,迫切要求当前河南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

一、内涵建设的方向是实现与中原经济区发展良性互动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张,河南高职教育在中原经济区发展的强劲动力驱动下,也实现了办学规模的快速“扩张”,2011年,河南省共有普通高职高专院校70所,在校生74.13万人。但是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而破解这些问题,适应中原经济区发展的需要,实现与中原经济区的良性互动是今后较长时期内涵建设的方向。

(一)在规模增长的基础上重新定位发展

河南高职院校在上一轮规模扩张的过程中,同国内众多高校一样,不断扩展新的专业领域,追求门类齐全,向综合型大学发展。经过这一轮简单的规模扩张,高职院校之间趋同性进一步增加、差异性进一步缩小,重复开设了很多同类专业。许多新开设的专业由于缺乏师资力量及办学经验,专业教育达不到应用的水平,就连学校原有的特色由于精力分散也日渐衰退。有些院校更是教学基础薄弱,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人才培养质量良莠不齐。但由于学校规模扩张过快,内涵建设不能及时跟上,导致学校所设专业与社会需求有一定差距,不能实现无缝对接,加之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课程建设跟不上形势等,多种因素的叠加导致部分学生学非所用和用非所学,从而形成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学生毕业即失业或就业后再失业现象严重。这种现象导致河南省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规格上难以动态适应中原经济区区域经济发展,无法与中原经济区产业发展准确对接,也无法与中原经济区的特色发展相匹配。

(二)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尽快实现内涵提升

由于河南省大多数高职院校是在原来中等专业学校的基础上升格而来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质量没有能及时同步跟上,人才素质与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其原因存在于三个方面:首先,盲目扩大规模,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驱使下,严重忽视了教学质量。由于多数高职院校在升格过程中,教学资源及教资力量不能及时跟上规模的发展,又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因此只能牺牲教育质量,其结果必然是学校规模越来越大,办学质量却越来越差,进入到一个恶性循环的圈子之中;其次 ,缺乏高等教育办学经验,办学定位及目标不明确。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上,盲目学习本科院校,追求大而全的模式,教学模式上基本上是本科压缩。可办学资源又有限,圈地盖楼进行规模发展占用了这些有限的资源,没有更多的资源来进行本科的内涵建设,因此,造成学生在理论上比不过本科生,在实践动手能力上比不过技校生,在社会上缺乏竞争力;再次,教师知识更新慢,难以跟上创新型社会的要求。

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已严重影响到河南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解决好这些问题应是当前河南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主要任务,也是提升河南高职教育综合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凝练匹配中原经济区产业布局的学校特色是内涵建设的关键

高职学校应有自身特色,这种特色应是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所必须遵守的质量标准和操作框架,是办学思想、办学理念的反映、折射和物化。基于这种认识,河南高职院校应凝练自身特色,找准自己在中原经济区产业发展中的位置,努力实现学校特色与中原经济区发展相吻合,依托自身优势专业,在优势领域准确定位、形成合力。

(一)特色建设的出发点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高职教育要求“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一些高职院校却将其解读为“以专业技能为本位,以就业率为导向,以为企业服务为宗旨”。这种认识导致高职教育的教育功能被弱化。学校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不能忽略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这不仅是国家对高职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社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受教育者不仅要成为职业人同时还是社会公民的需要。高职院校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需要学习在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如与人协作及沟通的能力、独立面对各种选择与变化并做出相应抉择与调整的能力。然而大量的高职院校片面地追求就业率,这只能是低层次、无发展的就业,不能实现对受教育者上述需求的基本满足。

教育功能的缺失,会导致学生核心能力如沟通能力、心理抗压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转移能力较弱。高职院校不能仅仅只提升学生的行业能力,更应重视培养其核心能力。这些核心能力还包括对学习能力、合作与沟通能力、决策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责任感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核心能力的培养比职业能力的培养更难。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进行内涵建设的过程中,应从多方位全方面进行建设,如在课程体系开发与课程教学中,始终坚持素质教育。只有如此,内涵建设不能脱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

(二)特色建设的内容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首先,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这不仅是体现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和水平的关键,也是实现高职院校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注重改革现有脱离行业和不符合市场发展需要的专业,加强新专业开发,做到以市场需求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不断调整优化专业培养方案,结合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和本校的办学实力,精心打造精品专业,形成自己的特色。在建设过程中,一是要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和优化。专业的设置应尽可能在良好的市场就业基础上,使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二是要以岗位素质培养作为主线,开发课程体系;三是创新“工学结合”,培养学生“零距离”首岗的能力。

其次,注重课程建设。作为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出发点和重点,课程建设是内涵建设实现的途径。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帮助学生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要;使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能对职业发展进行规划。因此,课程体系应该是由学科课程体系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转变,要突破传统课程内容的设置,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内容,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的有效性的目的。

第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在办学特色上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应用技术与开发能力的培养,强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实践性。实训基地是实现教学环境职场化的有效途径。实训基地建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一是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高职院校必须开展科学研究及技术推广、应用,进行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一方面满足这种需要,另一方面,则是满足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训练的要求;二是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高职院校要建设能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职业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能为实践教学、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考核和推广新兴产业技术提供服务;三是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应是实训基地建设的主导方向,它也是实现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职业岗位上直接获取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也为企业直接选聘人才提供了直接的机会。同时校企之间深层次的合作与交流,也为学校教师参与企业的科研、培训等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这对丰富教师实践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提供极好的帮助。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要特别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改善校内实训基地条件,同时应该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了解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有哪些紧缺技能岗位,并由学校提供场地与管理,企业提供资金与技术,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就业能力;二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虚拟工厂、车间、工艺等进行合理开发,以解决学生人数多,动手机会少,实训成本太大等问题。

三、内涵建设的路径是更新教育观念,做好资源整合

随着中原经济区经济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整合教学资源,探索新思路、新模式,不断提高服务于中原经济区的能力。

(一)更新观念,明确高职定位

准确的定位是卓有成效内涵建设的前提。通过准确的定位,彰显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及实施方法。但是在定位过程中,坚持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杜绝盲目攀高。准确的定位应该包括:在办学层次上,在坚持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多元性的基础上,强调高等教育的属性;在发展的方向上,坚持就业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在培养目标上,坚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在教育观念上,不仅要坚持学历教育,还要向技能培训、科研开发及为社会服务转变;在教育管理方法上,要由传统的教育管理方法向学制弹性化、教学服务商品化、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选择多样化、教学场地职场化等方面转化;最终实现工学结合、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准确把握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能根据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及时修改教学方案、调整教学计划。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整合教学资源

资源是形成办学特色的基础。资源不足是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必须面对的客观问题,如何将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是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创造特色的有效途径之一。

资源整合的关键是师资的整合。师资力量是学校的核心资源,也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能力最基本、最重要的指标。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教师既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应有熟练的操作技能与综合应用能力。在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过程中,对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将会猛增,高职教师在钻研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和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提高,才能培养出适合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优秀高素质技能人才。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先要强调师德师风的建设。加强教师的政治思想理论学习和职业道德修养教育,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强化“双师”素质培养。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定岗实习。只有真正的到企业去,才能了解到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及发展趋势,积累工作经验,更好的把理论和实践运用于课堂之中;三是要进行专兼结合的、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建设。直接聘用企业的优秀人才或是能工巧匠担任专兼职教师,形成实践技能课由专业的高技能水平的专兼职教师指导的机制。

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是资源整合的重要内容。在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上,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学校有特色的教学条件的改善上,提高特色教学的档次,从而带动整个专业的建设;其次,为改善学校实践教学条件,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上,可采用内投外联的模式,学校充分利用自己的师资、场地、科研能力等资源作为股本,引进企业资金、设备场地、技术等,与企业进行合作办学,使企业能直接参与办学的过程,使高职院校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再次,尝试通过企业设备、技术入股的方式,建立一批相关的实训室。这样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与相关行业内企事业单位进行广泛深入的校企合作,使实践教学资源得以有效的整合利用,为学院实践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

(三)加强基础管理,培育优秀文化

基础管理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所必须的各项专业管理职能得以发挥而应具备的规则、程序、标准、机制和框架等。它是学校最基本的经常性的管理工作,也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必须苦练的基本功。其内容就是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管理趋向规范化及文化的过程。规范化过程是建立硬约束的过程,文化建设过程则是软约束、正激励的形成过程。

规范化是指根据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需要,合理地制定学校规程和基本制度以及各类管理事务的作业流程,以形成统一、规范和相对稳定的管理体系,通过对该体系的实施和不断完善,达成管理动作的井然有序、协调高效的目的。规范化是学校基础管理的硬约束,这种硬约束可以帮助矫正人的不良习惯并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规范化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强化硬约束的过程。而学校是一个包括多要素、多部门、多重活动、多种管理的复杂系统,唯有优秀的校园文化才具有把人的思想和行为融为一体的功能和价值,能够将多种因素、多种活动、多种管理粘合在一起,共同发挥系统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起引导作用的导向功能上;其次,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凝聚功能上;第三,能起到良好激励作用的激励功能上。特别是校园文化在社会上产生影响时,师生会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他们会加倍努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维护学校的荣誉和形象;第四,增加学校影响力的辐射功能上。优秀的学校文化能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产生影响。因此,在学校管理中,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培育优秀校园文化,形成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

总之,在当前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大背景下,河南高职院校只有加强内涵建设,才能实现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才能承担起服务并推动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的历史重任,才能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发展。

[1]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S].国发〔2011〕32 号.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S].教高[2006]16 号.

[3]2011年河南省教育发展公报 [EB/OL].http://plan.haedu.gov.cn/View.aspx?id=45.

[4]彭齐林,彭桂香.新时期高职内涵建设路径探析[J].职教论坛,2011(32).

猜你喜欢
经济区办学内涵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挖掘习题的内涵
内涵漫画
媒体在中原经济区发展中的功能与作用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