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女子学院 唐文娟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整个湖南经济结构中,产业偏“重”,呈现以“重化工企业”为主导、资源消耗型为特征的“两高”的经济结构,自然资源与环境的承载都有一定的压力。要保持湖南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优化经济结构和清洁增长、节约增长、高效增长的低碳发展之路。
在中国经济发展格局中,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接南北,为中国的铁路、公路、航空、通信枢纽,全国的商品生产及货物集散地。中部地区的发展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而今天的湖南,更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力量。
近年来,湖南经济在深化改革中蓬勃发展,2008年GDP首次突破了万亿元人民币大关,增速首次跨入全国十强。全省经济建设不断发展、社会事业突飞猛进、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12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154.2亿元,位居全国第9位,现已成为中部地区最具活力、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之一[1]。
在看到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更应看到的是湖南经济发展所面临经济总量持续扩张,环境、资源与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的现实问题。湖南是传统农业大省,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当前湖南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中期,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要保持湖南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优化经济结构和清洁增长、节约增长、高效增长的低碳发展之路,全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以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实现“绿色”湖南的“富民强省”目标。
湖南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转变的步伐还不够快,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总体上还处在粗放型经济增长阶段。
首先,从全员劳动生产率看,湖南经济的高速发展仍是以要素投入,尤其是资本拉动为主,后续乏力。2010年,湖南全员劳动生产率为40523元/人,居中部第4位,低于山西、湖北和江西,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存在更大的差距。据估算,目前湖南省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只有不到30%,远远不及经济增长方式为集约型所需的50%的水平,因此湖南经济增长主要还是靠增加要素投入的数量取得,而非提高要素使用的效率,即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而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70、80年代的贡献率已超过70%,经济增长方式均以集约型为主。
第二,从单位GDP能耗看,2010年,湖南单位GDP能耗为1.170吨标准煤/万元,居中部第4位,高于江西、安徽和河南。尽管包括湖南省在内,各省区“十一五”万元产能能耗都呈下降趋势,显示出巨大的节能潜力。但据2012年9月发布的“特大城市承载力研究”显示,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城市人口膨胀、汽车增加、工业发展等原因,使得城市资源紧张、环境恶化。中国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中国单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甚至是印度的2.8倍[1]。
第三,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从产业结构来看,湖南省经济增长在相当程度上还是依赖于第二产业的增长,工业对经济贡献的比重不断提高,2011年达到了41.2%。从工业内部来看,对工业总量增长贡献较大的行业仍集中在耗能较大的传统产业,高技术产业比重仍然较低。过度依赖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加大了对第二产业的依赖,推高了重化工业比重。
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较大,增加值比重虽在中部居首位,但呈逐年下降趋势,增长明显乏力。从第三产业内部构成看,存在结构低水平的状况,金融、保险、咨询、技术服务等生产型服务业水平不高,主要还是以生活型服务业为主导。尤其是随着湖南省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的“四化”进程的加快,提供中间需求而非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生产服务业在湖南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第一、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金融服务、信息服务、技术研发、商务服务、物流等服务业的支撑。当前湖南省的生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成为制约工业化提速提质的重要因素。
二战后,许多国家为了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先后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它们的经历为湖南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美国、日本、亚洲“四小龙”,这些国家和地区都陆续在20世纪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些国家和地区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有着很多共同的成功经验,它们在某些阶段或某些方面还是与湖南有一定相似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些成功经验可以给湖南一定的启示。
(1)科技进步为动力。二战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霸主地位的逐步形成,主要靠的就是以科技推动力为基础的集约化经济增长。日本十分重视科技的作用,在1959~1979年中,日本从西方其他发达国家引进技术33854项,居世界第一位。亚洲“四小龙”在积极引进国外技术的同时,通过增加科技投入、建立科研机构和科研基地、制订高新技术产业计划等方式来促进科学研究以及科技成果的推广使用。
(2)发挥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规模经济。美国通过鼓励企业兼并,使企业扩大了生产规模,优化了资源配置,实现了规模经营,获得了最佳经济效益,提高了国际竞争力。
(3)重视教育。二战后,美国高度重视教育,大力提高劳动力素质,教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日本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和该比重提高的速度在世界各发达国家中都位列前几位,通过发展教育,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大幅提高。
(4)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亚洲“四小龙”在劳动力供应相对紧张时,都抓住西方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不失时机地加速推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了高效低耗、高技术水平、高附加价值和竞争力强的加工工业和第三产业,顺利实现了比较优势的转换。
(5)环保立法。日本为了解决经济增长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将环境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
3.2.1 发挥资源优势促使经济低碳转型
推行低碳经济,前提是实现生态环境观念上的创新,重估自然资源的价值。湖南省的资源优势与利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矿产资源。湖南是享誉世界的“有色金属之乡”,全省已探明的钨矿、铋矿、萤石、石墨、海泡石粘土矿、石榴子石、玻璃用白云岩、陶粒页岩8种矿的保有储量居全国首位。石煤、锰矿、钒矿、锑矿、铷矿、重晶石、玻璃用砂岩等7个矿种的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二位。锡矿、铯矿、铪矿、砷矿、金刚石、水泥用泥岩等6个矿种的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三位。此外,还有21种矿种居全国第五位,有57种矿种居全国第十位。
国内外经济学家普遍分析认为,工业化中期阶段,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同时该阶段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强度也高速增长。湖南省正在全面推进的“四化两型”和“四个湖南”建设战略,加大了矿产资源的需求压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有大量的矿产资源作为支撑,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将更趋严峻。因此应形成对矿产资源的忧患意识,珍惜资源,防止因矿产资源供应不足和中断导致经济发展产生重大损失。
(2)旅游资源。湖南旅游资源独特丰富,是一个结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旅游资源于一体的旅游省份,全省共有10大旅游区和100多处旅游点。湖南省的的历史文化名城有长沙市、岳阳市和凤凰县,5A景区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1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个,国家森林公园35个,国家地质公园8个。
做大做强全省旅游产业,必须加快推进旅游与文化的高度融合,在传统旅游产品中融入文化元素,增强文化体验,将文化品牌“做亮”,把旅游品牌“打响”,将“新”湖南印象向外推广,实现旅游产业由单一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复合型、由服务功能单一型向服务功能配套型、由传统旅游方式向生态文化融合发展转变。
3.2.2 要培育产业优势促转型
“湖广熟,天下足。”自明清大举开发洞庭湖以来,湖南就一直扮演着天下粮仓的角色。建国后,湖南农业大省的地位进一步得到了强化。
生态建设是转型发展的绿色理念,湖南的主要优势仍在农业,促进湖南的崛起,发展绿色湖南,首先要做好农业这篇大文章,打牢农业基础,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一是在湖南建设全国粮食核心主产区和优势农产品基地,积极发挥财政职能,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特别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建立湖南农业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和农民增收机制;三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四是启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发展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推进村庄、圩镇整治,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城乡规划统筹、产业发展互动、公共服务均衡、社会保障平等“四位一体”的统筹城乡发展新模式。
3.2.3 加快工业化步伐,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以结构创新推进低碳经济
要以“农业立省、工业强省”为本,坚持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发展要围绕“稳中有进”的总基调,推动绿色崛起。依托本地资源优势,促进传统产业和新型产业齐头并进发展;要主动服务,积极开拓市场;加快国有企业改革转制步伐,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业发展氛围,高端化、全循环,整合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面对新的国际国内环境,湖南经济的结构性调整不可避免。为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推进“四化两型”和“四个湖南”建设,实现湖南省“绿色”崛起,就应该坚定不移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优化经济结构和清洁增长、节约增长、高效增长的低碳发展之路。
[1] 湖南省情[EB/OL].湖南统计信息网,2012.http://www.hntj.gov.cn/survey_of_hunan/.
[2] 肖海平.区域产业结构低碳转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2(5).
[3] 佚 名.中 商 情 报 网,2012-5-17.http://www.askci.com/news/201205/17/17433_00.shtml.
[4] 邢成敏.湖南:自主创新基础能力体系初步形成[N].中国改革报,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