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路径

2013-08-15 00:51仲逸智
职教论坛 2013年5期
关键词:人才文化

□仲逸智

一、现状:人才匮乏严重制约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在1998年由英国政府率先提出,之后迅速得到了世界各国关注与重视。“创意经济之父”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明确指出,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国家,增长的速度更快,美国达14%,英国为12%[1]。对于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期的中国来说,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意义更是非同寻常。然而,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在发展的时间、效益、规模、速度等方面远远落后于世界文化产业强国,更重要也是最突出的是问题是“创意”的极端匮乏,其实质也就是创意人才的巨大缺口值得关注。统计表明,美国的创意从业人员在总就业人口中的比重占到了30%以上,日本15%,英国14%。在纽约、伦敦、东京分别有12%、14%、15%的就业人员在从事这一新兴产业[2]。美国3900万人才接受过创意专业培训,日本则多达5000万。我国创意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比重不足1‰,从事创意产业的人才还不到10万。即使是在文化创意产业较发达的北京、上海也不足1%[3]。因而,关注人才需求、探索人才培养是当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首要的也是关键性的问题。

二、定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所需人才类型与特质

近年来,由于遭遇现实的人才瓶颈,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在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方面明显体现出内驱不足。这不仅是因为我国文化创意人才数量上的巨大缺口,而且还在于人才结构与行业分布上的严重缺陷。首先,从我国创意产业人员的学历层次来看,研究生学历占21.36%,本科学历占17.171%,而高中与大专学历则占了52.165%。其次,从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等级来看,全国只有2136万人具有专业等级,高级人才所占比例仅为0.135%,中级技术职务的也才占了31.39%,绝大部分属于初级职务人员,甚至是行业“新手”。再次,从他们所从事的行业来看,涉及开发较早的设计、策划、编辑等传媒行业从业人才已经基本饱和,而动漫和游戏等新兴行业的人才缺口多达数万,且能够胜任创意产业的财务、行政、经营管理等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属于稀缺资源。因而,人数少、层次不高、结构不合理与行业分布不均的状况直接导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在产品的原创开发、推广衍生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力不从心且后劲不足。

对于一个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来说,创意的生产者、创意生产的组织引导者和创意产业的经营管理者都是不可或缺的人才要素。首先,创意是创意产业的生命与灵魂。而创意则源于创意的生产者。由于迸发灵感、生产创意的高端原创人才的不足,从而我国原创作品的研发设计困难,导致创意的生产成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上竞争力最薄弱的环节。非常显然,大量复制模仿文化加工品只能使我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并且停滞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其次,卓有成效的谋划设计、整合协调、统筹再创新等是好创意转化为市场产品的必经之路,因而创意活动的组织引导人才在整个创意活动中同样是必不可少的。第三,创意转化为效益还必须通过市场营销与推广,因而既深谙经营之法、懂得市场规律、洞悉消费趋势的经营管理人才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必须有一个完善的人才引擎才能拉动其发挥后发优势。因融合科技、文化、商业三大元素,集注意力经济、体验经济、知识经济等模式于一体,文化创意产业对人才需求的定位显然有更高的水准及其更特殊的行业要求。首先是,学习与创新的品格、能力。在创意时代,知识信息的更新换代比过去以往任何时代都要来得快,而创意人才往往都是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以专业或特殊技能为手段通过“头脑”为社会作贡献的精英人才,因而必须具备强劲的学习能力,善于吸收和掌握前沿知识并能够在此基础上打破传统思维模式,从而不断生产出新颖独特的创意内容。其次,宽厚的学科背景和精深的专业技能。创意产业需要跨越不同研究领域,打破专业或学科界限,实现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交叉与融合,从而创造出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或新的产品等。因而创意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人文艺术素养,同时还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并且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第三,敏锐的市场意识与品牌理念。创意人才必须以市场服务为导向,善于研究市场、敏锐把握甚至积极引领市场走势,才能实现文化创意的产业化发展。而品牌是能够给一个产品、服务或者商家的有可能带来增值的一种无形资产,其增值与否以及增值的多寡则取决于消费者一贯形成的对于产品或服务、商家印象的好坏。邓小平曾指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创造出中国自己的名牌,否则就要受人欺负。”好的创意如果缺乏品牌化的市场推广与运作,不仅难以实现可持续的经济价值,甚至最终将导致大量价值的流失。比如,我国内地动漫市场有80%以上的利润流向了日本、韩国、美国。每年仅史努比、米老鼠、吉蒂猫、皮卡丘和小叮当五个卡通人物,就能带走6亿元人民币(约1亿2千万新元)的收益[4]。第四,国际化的视野与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在开放与多元的时代,这不仅关系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与利润,更值得我们反思的还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功夫熊猫》在中国的成功,不仅是美国数字技艺视觉效果的完美展现,更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与哲学理念的欧美化理解与现代化表达。这不仅体现出中美数字影视技艺的差距,更体现出创作者对中国文化与哲学的敏锐感知和深刻领悟。第五,绿色、环保的科学发展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相契合,符合低碳节能环保要求是文化创意产业备受关注并发展迅速的一个重要因素。总体上称得上人多、地广、物博的中国,资源、能源的人均拥有量却处于较低水平,如今资源、能源、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创意人员必须始终将绿色、环保的科学发展理念贯穿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设计、生产、交换、消费等各个环节,方能符合时代需求、国际理念与中国国情。

三、培养路径:多元化渠道、产学研结合

(一)建设文化创意强国任重而道远,国家应从战略高度整体规划创意人才的教育,各级政府应积极承担起创意人才培养的领导责任。首先,“人民的想象力是国家的最大资源”。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源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普遍提高与国民创造力的有效激发。而我国长期实行的应试升学教育制度显然于与此相悖。因此,国家应从基础教育抓起,倡导和推行以创意、创新、创业等“三创”为核心内容的教育教学改革,让国民从小就接受更多的人文艺术的熏陶,从而培养普遍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并且逐渐铸就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深厚人才基础。其次,各级政府应在原有人才培养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制定创意人才专项培养目标与规划,并从资金投入、产业集聚区建设、人才吸引开发、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专门的政策体系。再次,各级政府应积极打造多元、开放、宽容的人文社会环境,为国民构建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更完善更便捷的文化创意生态系统,形成各自独特的地方人文精神以广聚人才、哺育人才。最后,各级政府应积极组织、协调地方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文化创意企业等团结协作、形成合力,领导服务产学研结合,促进创意产出与创意开发。

(二)高等院校是培养文化创意人才的主力军,应自觉响应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立起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供给的长效机制。首先,在良好社会政策环境下,不管是文、理、工科院校还是艺术类院校,都必须主动承担“三创”教育的神圣使命,将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教育渗透于在日常学习生活及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激发、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根本上扭转长期以来实行的应试教育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消极影响。其次,高校应根据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强紧缺人才的培养,鼓励学科交叉融合,及时调整相关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方案,逐步扩大培养规模的同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满足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需求的同时解决学生就业难题。再次,根据我国现有人才层次与结构的问题,充分利用高校教科研人才、设备等资源优势,建立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等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和长期学历培养、短期进修性培训相结合的多渠道办学模式,既培养出专门性的创意人才,又培养出复合型的创意人才,培养出技术性的文化创意人才的同时,也能培养出经营管理类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构建完善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链。最后,顺应文化创意人才市场需求特质,针对理论灌输与实践操作脱离的困境,努力打破高校人才培养闭门造车的固有封闭模式,加强校企合作,以双赢互惠为原则,实现产学研联合,加强学生的创意实践,提高毕业生的职业胜任能力。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能否抓紧培养出国家所需要的文化创意人才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三)文化创意企业既是文化创意人才的使用主体,又是文化创意人才的栽培者,在文化创意人才的成长、发展中的作用自然不可小觑。文化创意企业为培育社会所需要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提供了必要的硬件、软件设施、创意的环境与氛围。首先,企业通过校企合作,不仅可以为高校人才培育提供必要的实践教学基地,而且还可以通过实践经验的交流向高校师生传递最前沿的产业信息,为高校培养人才提供一臂之力。其次,企业要对新招收的人才针对性地进行岗前培训,以有效提高企业员工的某项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并根据企业需求进行规范化的人员设计、整合以及管理。再次,创意人才必须不断学习、补充和更新知识,这就要求创意产业的企业不仅要通过内部培训的方式保证员工的胜任力,而且要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国内外行业交流的渠道和进一步深造的机会,满足员工自我实现、自我发展需求的同时有效提升他们的创意能力。最后,文化创意企业要根据创意人才特质采用针对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与激励机制,如通过将员工的个人收益同企业效益直接挂钩的高浮动薪酬制度等来调动创意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保障企业创意人才队伍的稳定与壮大。

(四)社会组织是培育文化创意人才的重要补充力量。近年来,各级政府从资金、政策等方面切实鼓励与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培训机构、咨询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及社会学术群团组织等,以聚集、吸引更多民众参与到文化创意产业中来,对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首先,各地社会培训机构充分利用政府政策,直接而有效地培养着社会急需的各级各类人才,不断壮大与整合着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尽管其专业理论水准也许略逊于院校科班教育,但在实践应用方面明显体现短平快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校培养的不足。其次,各类文化艺术家深受高校欢迎,被高校聘请一起参与到高校文化创意教育教学中来,以他们精湛的专业技能、全新的创作理念以及不拘一格的教学风格,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国家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尤其是一些大师级专家的加入,大大促进了我国高校创意人才培养的专业化、高效化进程。再次,近年来在政府支持和鼓励下各地成立起来的文化创意人才、咨询、认证、评估等社会中介机构,在为社会提供服务获取自身盈利的同时,客观上也为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总之,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社会各部门、各领域与行业协同带动。只有各级政府、教育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社会文化机构通力合作、齐头并进,产学研结合,构建完整的创意人才培养链,才能尽快迎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美好春天。

[1]孙福良,张道英.中国创意经济比较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134-135.

[2]丁向阳.2006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与探索[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59.

[3]梦君.创业风向标[EB/OL].http://jhkb.jhxww.gov.cn/htm l/2008-01/25/content_3445.htm.

[4]吴新慧.三毛的新朋友—中国原创动画片进军好莱坞[EB/OL].http://gs.zsu.edu.cn/dkbbs.2006-07-16.

猜你喜欢
人才文化
文化与人
人才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谁远谁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