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语“言不达意”现象的教学

2013-08-15 00:50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第三中学郭永锋
中学生英语 2013年32期
关键词:惯用介词宾语

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第三中学 郭永锋

英语中的矛盾现象,表现为语义内容与结构形式的矛盾,名与实的矛盾,表与里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现象,一方面显示出其内容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另一方面又反映出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及灵活性。此种特性既可以引起英语教学的浓厚兴趣,也可能会成为英语教与学的“拦路虎”。

1.针对“似是而非”,应融会贯通

英语中有很多结构,特别是某些惯用结构,如果单纯从字面上去理解,好像是一目了然,言必有中。其实,可能是言不尽意或言不达意,甚至造成误解。例如:eat one’s words,字面上看来好像是“食言”之意,其实此语与“吃”无关,而其真正含义是“承认错误”。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对待此类似是而非的结构,切莫望文生义,而是要通过词义引申和借喻来掌握其惯用法,方能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些活灵活现的语言。例如:you can say that again,这是一句赞美的话,意为“你讲得真对”,并不是叫你把话再讲一遍。又如:good and bad,字面意思为“又好又坏”,自相矛盾,其实际意义为“非常坏”,因为good and是惯用的强调结构,经常用来强调其后的形容或副词,译意为“非常,完全,相当,真正,彻底……”。因此,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应予以注意,引导学生作正确的理解。

2.正确理解“似非而是”

英语中还存在大量“似非而是”的语言现象。所谓“似非而是”,主要从语法与活生生的语言的关系上讲的。语法,顾名思义,语言之法则也,它是语言现象及其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总结。语法一旦确定,往往有其相对的稳定性和指导性。然而,语言是活生生的,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英语像其他语言一样,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以及风俗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也在不断发展进步,传统语法有的已不可能全面反映日益发展变化的多种语言现象,任何一部语法书也都有其局限性。实际上,即使所有问世的语法书的总和也不可能包容一切语言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力求探索“语法”与“现实语言”相悖的现象。如:We lost the key of the door.我们丢了门的钥匙(of代替to)。按语法规则,of表示所属关系,to才表示对象、目的关系。更有似非而是的特殊语序:如:How came you to miss the train?你怎么错过火车了呢?至于奇异的省略、习语的割裂及句型的变异以及某些词惯用法发展变化等等,不一而足,不再阐述。

3.寻求“无名无实”之解

代词it在某些句子中的用法相当特殊,一来词性不明,二来意义不清。它究竟指代什么,含义是什么,较难找出确切的答案。有的称它为“假宾语”,有的称为“不定宾语”,有的称为“无确切含义的it”,众说不一,但综合其语法特征而言,我们不妨说是既无名,又无实,一无具体语法功能,二无确切词汇意义或指代。

1)it在句子中常充当某些及物动词的“宾语”,但其意义含糊不定,或者说没有具体意义,这一点逾越了“宾语”的语法概念范畴和意域,徒有虚名,或名存实亡。例如:Now you’re done it.你做了错事了。I cooled it at a table for a while.我坐在桌旁让自己冷静了一会儿。

2)it通常在某些介词之后(或与某些短语动词连用)构成某些习语。其语法特征亦是名为介词“宾语”(或动词宾语),但无实际意义可言。例如:You are in for it.这下你可得干到底了。还需说明的是,“名词(或形容词最高级)+of+it”结构中的“of it”用来表示强调。例如:We had a good time of it.我们玩得痛快极了。That’s best of it.那最好了。

4.结束语

以上探讨的“似是而非”、“似非而是”,以及“无名无实”的英语现象问题,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的。这类矛盾及现象问题其实还包括“形义相悖”、“有名无实”等,本文就不作赘述了。这类矛盾现象问题,初谈起来,似乎司空见惯,不以为然,可实际上却是博大精深,颇有学问。笔者鉴于常见的某些英语现象,从教学实际出发,为此进行归纳分析,在归纳分析过程中力求语言准确精炼,竭力发现并探求这种英语现象的内在规律,目的在于方便于教学。

[1]胡壮麟,李战子.语言学简明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美)乔志高.言犹在耳[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

猜你喜欢
惯用介词宾语
介词和介词短语
中日惯用谚语对比研究——以动物隐喻为中心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表原因的惯用型研究
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用法精练
宾语从句及练习
介词不能这样用
关于中日惯用句的对比研究
——以“牛”为例
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
看图填写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