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 常希文 王隽
双师型教师是中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和教育界的共同呼声。2005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等文件,明确提出了中等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和较强的实践技能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1],要求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尤其是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强调了“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作为双师型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观念的转变是根本,在人才培养模式中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观念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工学结合的现代教育职业教育观念转变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在专业培养计划中仍将传授理论知识作为课程的核心,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落实不到位;中职教学也应加快向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的现代职业教育转轨,以适应时代的要求,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教师,应把工作的着眼点与着力点指向人的实践能力培养,教师是实施实践能力培养教育进行实践能力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力军,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教育价值观,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向实践能力培养教育转变的关键。因此,教师应认真学习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提高认识,自觉、主动转变观念,把实施实践能力培养为主工学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看成是自己的职责,是事关国家与民族兴衰的大事。这样才能在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同时,把自己造就成一名有献身精神、有理论素养、有教育敏感、有研究头脑、有教学能力的高素质的学者型教师。
发挥好校外实训基地辅佐作用,实施资源共享战略。学校在校外设立了哈药集团中药二厂、哈药集团制药总厂两个固定的药学专业实践基地,与天龙药业、白天鹅药业、乌苏里江药业等开展校企合作,并签订了合作协议书;为学生和老师专业实践开辟了场所,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短期、长期相结合的方式,有计划、定期地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教师深入生产一线,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提高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开发的能力。熟悉企业的生产环节和操作工艺,了解最新的技术信息,这是拓宽教师知识面[2],提高实际操作技能,提升“双师型”教师实践技能素质的有效途径。教师在企业实践一段时间后,将实践内容融合到校本教材里,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具体情况,将实践内容在相关专业课程上应用,结果表明,学生技能水平大大提高,而且,对企业、岗位的认知也得到加强,反过来当学生再去生产实习时一定程度上得到企业的认可。教师深入企业可以紧跟科技发展前沿[3],通过与企业联合攻关及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的练兵,孵化出一批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较好地实现“产学研”相结合,这就是中职教师需面对的教育科研工作。
一方面,学校应该创造条件,让教师有机会出去进修学习,出台政策,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证书和提高学历。另一方面,根据学校实际教学情况,要求教师“过四关,练五能”,“四关”即备课关;语言关;板书关;仪表关。“五能”即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文化基础知识传授能力;专业技能动手操作能力;现代教学技术应用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围绕“四关”、“五能”,学校成立了学术委员会,每学期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考评,并在校内积极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如:说课、公开课、评课等,使专业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将生产实践中获得的最新信息与技术迅速应用于教学实践,完成“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过程,从而有效地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综合素质。
根据专业教学需要,积极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既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充实师资队伍。新引进的无企业一线工作经历的教师,必须到企业实践锻炼6个月以上再上岗,并将此作为转正和专业技术资格评定的必要条件。可以从企业聘请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校专业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强学校与市场的联系,增加学校培养人才的针对性。其次,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外聘专业教师可以适当解决专业教师来源不足的问题。同时,外聘教师与本校“双师型”教师结成师徒关系,进行技术上传、帮、带,促进教师更快地提高教学水平,使学校教师向“双师型”转化。
总之,通过不懈的努力,目前我校已形成了以“双师”素质教师为主体,以校内讲师、教坛新星为中坚力量、以外聘教师为补充的教学梯队。初步建立了一支数量适宜、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适应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的教师队伍,为学校发展及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保障。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05]35号文件.
[2]郑鹏.校本教材开发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跨世纪,2008,(4):151.
[3]易非.抓校本教材开发促教法改革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6):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