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车晓斌
小企业千万别被员工的表面需求所迷惑,认为企业规模小、条件差、工资低就招不到人。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人才除了关注工资以外,还有更多的需求,而且工资需求并非排在首位。关键是管理层必须清楚地认识自己,员工在这里除了得到工资以外,还能得到什么收获。
小企业留人的问题困扰着不少中小企业管理层。管理层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因为企业小,既不能与大企业拼工资,又不能与大企业拼规模。可是优秀员工既要求工资高,又要环境好。小企业如何留住优秀人才呢?难道企业小就注定只能用平庸人才吗? 既然知道小企业不具有工资竞争力,就必须从其他地方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找到留住人才的新方法、新思路。因为优秀人才不仅仅是用钱留住的,所以,小企业也没有必要用钱来留他们,也许其他细微的人文关怀更能留住人才。
中国的民营中小企业差不多都是由个体户、夫妻店和家庭作坊演变而来。由于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总会有大量下岗和失业人员寻求创业的途径和机会,因此,个人和家庭创业然后形成小企业将是中国长期而普遍的现象。与国外相比,中国的企业更具家庭性,也就是说,在中国中小企业中家庭企业更为普遍。这与中国的历史传统有关,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使中国人形成了“家天下”观念,中国人对血缘纽带形成的“家族”的熟悉和喜欢,远远超过对抽象的“国家”的认知和习惯。强调这一点是为了说明中国人对非人际关系的“契约”、“法律”及由此形成的“责、权、利”规则设计难有广泛的共识,在企业形态上表现为:
(1)无论额度多少,企业的出资人多由亲属组成,与异“族”异“姓”长期合资在中国比较困难;
(2)在企业管理结构上,类似采购、收款和财务管理等重要职位多由家人或族人承担,交给外人管理的很少;
(3)出现纠纷时,不论是企业内部的纠纷还是与其他企业的纠纷,喜欢庭外解决的办法,不到万不得已,不在法庭上解决。
近几年由于中国政府的积极态度,小企业的状况已有很大的改善。中国的中小企业虽然只有二十年的经历,但其建立、成长、运作和发展见证了,也推动了政府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形成。从目前情况看,特别是以中共十六大的报告为标志,中央政府对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已有充分的肯定。
“全民皆跳槽。”跳槽——自愿向单位领导请求辞职,这是现如今职场中最流行的词汇。“换工作了没?”这是朋友们见面常问的一句话。相对中小企业,大企业有其留住人才的强大优势,但中小企业对人才也有其独特的吸引力。造成中小企业留人难的原因,可以分成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两部分。
不注重源头控制,招聘来的人才不适合企业与岗位;薪酬体系、培训体系、激励机制、晋升机制等不健全;没有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没有给人才提供自我实现的舞台;缺少标准化的制度与工作流程等。
教育与社会过渡环节薄弱;人才培养与成长的速度低于行业发展的速度;对口专业人才培养的高校稀少;行业工作特性比较辛苦,付出回报周期长;社会生活、工作压力大;企业、行业的发展,人才需求量变大,同时也增加了人才可选择的机会。
强化员工培训,可以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另一方面,将员工个人的发展目标与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统一起来,满足了员工自我发展的需要,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增强企业凝聚力。充分发挥培训对于企业的积极作用,建立有效的培训体系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前提条件。中小企业将人才招进来以后,比较容易忽略人才培养和职业规划的工作,有很多员工工作了两三年,接受过的培训次数屈指可数,而且感觉培训内容对工作的帮助不大,针对性不强,所以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也不高。
由于中小企业的岗位设置比较少,造成员工晋升渠道较窄,有的员工在一个岗位工作了好几年,岗位和级别没有任何变化,使员工看不到未来的发展空间。而且中小企业很少能做到制度管人,没有认识到薪酬和绩效考核制度的重要性,在薪酬方面没有体现员工价值的差异性,缺乏规范的绩效考核。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立者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该理论将人类的需求分为五种,并将五种需求进行了等级的划分,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马斯洛认为,当人的低层次需求被满足之后,会转而寻求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员工心理感觉受尊重之后,心里才有归属感,这样企业才容易从内心感动员工,进而留住人才。
20世纪90年代,人类社会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的焦点不仅是资金、技术等传统资源,而是建立在人力资本基础之上的创新能力。同时,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使得企业间的竞争范围更加广阔,市场变化速度日益加快,面对这种严峻的挑战,企业必须保持持续学习的能力,不断追踪日新月异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思想,才能在广阔的市场中拥有一席之地。于是,增加对人力资源不断的投资,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提升员工素质,使人力资本持续增值,从而持续提升企业业绩和实现战略规划,成为企业界的共识。
[1] 董晓宏,靳丽贤.三维导向型新员工培训策略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8(04).
[2] 周斌.企业高级人才流失的防范——从“心理契约”的角度探讨[J].甘肃农业,2006(03).
[3] 朱燕,郑文哲.心理契约违背:高科技企业人才流失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07).
[4] 郑赤建,陈航.基于心理契约的旅行社人力资源管理[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2).
[5] 王秀妹.义乌中小企业人员流失的原因及其对策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0).
[6] 赵小惠.以文化催生企业发展之力——记三角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J].橡胶科技市场,20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