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起“思”与“辩”的桥梁——谈口语表达在“思·辩”式课堂模式中的运用

2013-08-15 00:49
中学语文 2013年27期
关键词:思辨性辩论表达能力

张 娜

“少教多学”这一理念的提出,从一定的意义上改变了语文课堂的现状。经过理论分析和一段时间的课堂实践,我们提炼了“思·辩”式课堂模式。

所谓“思·辩”式课堂模式,一方面是训练学生深入问题思考分析,进而培养其逻辑思维,使学生具备敏锐的理性思维能力;另一方面是指导学生学会辩论,掌握辩论的技巧,理性阐述观点,有效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学生是否拥有理性思维,直接影响了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听、说、读、写四大板块往往顾此失彼,师生不能统筹兼顾。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表达与交流这一系列中,更偏重于书面作文的训练,忽视口语表达的现象普遍存在。所以,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思考能力,却没有很好的表达能力,制约了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少教多学”的理念,为了让“思·辩”式课堂有更好的效果,我在近一年的语文课堂中重点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以构筑“思”与“辩”的桥梁。

一、口语表达与思辨能力

在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中,口语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对学生最基本、最必要的要求,两项能力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是紧密相联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可见口语表达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语言表达的两种主要方式就是口语和书面语,如果把这两样语言形式做一个比较,不难发现,口语居于书面语之先。口语是表达思想的快捷方式,从获得信息到信息重组,并作出正确的反映,然后再输出出去,进而完成交际的过程。这种过程的发展表现为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情感力、意志力等等因素。所以,口语表达能力,它是一个人的诸多能力的综合表现。感知力的发展,想象力的丰富,记忆力的加强,是提高口语表达效果的基础条件。

口语重视 “交际性”,同时它又具有思辨性和反思性,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任,这就要求学生具有感知、概括、分析、研究的能力。口语表达又有自身的逻辑体系,有自己由易到难的能力阶梯,不同于阅读、写作,更不是读写的附庸。在口语表达中,学生要对外部信息进行快速的加工、处理,采用合适的方式作出回应。在这一过程中,思维发展和语言训练是同步的。可以说,口语表达是训练思维方式和社交能力的重要途径,它更侧重于思维结果的具体化和交际效果的有效性。

作文教学是 “表达与交流”这一系列目标中的重点,在高中的作文训练中,议论文的写作是一大重点。议论文要求学生对一个事物或道理加以论证说服或者提出一种见解。这就要求学生笔下的文章能够说服读者,令人信服,要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如果说记叙文要求学生一形象思维为主,那么议论文的写作无疑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做出了较高的要求。议论文要求有明确的论点,并且能够很好的组织材料,要善于思考,善于分析,这就要求学生有很强的思辨性。

其实,作文当中的思辨性可以在日常教学的口语表达中进行培养。众所周知,恰当的口语表达能够较好传达信息、交流感情,同时,语言又是思维的工具,可见,思维能力与口语能力是紧密相连的。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化身,也是思维存在的物质形式。作为精神活动的内容之一的思维,一开始就同语言交织在一起。口语表达反映思维活动的成果,思维活动的质决定口语表达的质,因此,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与思维能力的训练是紧密结合起来的。

二、方法初探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所谓的口语训练往往成了学生站起来“说”的“口头作文”。随意性很强,缺乏话语中心,没有明确目的,其效果自然不佳。所以,口语表达训练应该确立明朗的定位取向,即: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的精神有效地进行口语交流。

必须明确口语表达的训练目标,即全面性、反思性、思辨性。另外,要激励学生,建立自信,让学生“敢说”,不要羞于说,怯于说,甚至无话可说。最重要的是,要想方设法,提供平台,让学生“爱说”。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课本以及学校开展的活动,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训练,提供一定的平台,让学生爱上说话。

(一)鼓励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复述练习 在复述过程中,可以从复述的文章中学习词汇、语句,复述时,要做到复述的基本内容准确,不歪曲原意,不遗漏关键,恰当取舍,有所创造。课本中就有很好的复述材料。第一册课本中的《归去来兮辞》,我就让学生复述了情节,重点突出作者返家后的心理感受。第二册课本中的《套中人》,让学生复述别里科夫的生平故事,重点突出他对社会的影响。第三册课本中的《氓》,让学生根据情节改编为记叙文,注意体现故事的波澜。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尽情倾诉心中所想 创设一种与现实生活相似的情景,使学生在类似真实的情景下学习表达,在身临其境的情况下深刻领悟。比如:讲授第三册课本中的《我不是个好儿子》时,让学生谈谈自己是不是个好儿女,谈谈自己与父母的故事。

(三)多向互动,掀起讨论热潮,争取人人有话说可以确定一个话题,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面向群体进行交流,让学生在问、说、评、议中互动交流,取长补短,训练思维的敏捷性。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交流;讨论又是思想的碰撞,思维的批判性、灵活性等能力可以得到锻炼。比如第三册中的《氓》,让学生讨论“诗中的女主人公为什么被遗弃?”,“如果诗中的这位为情所伤的卫国女子来到现代,你是一位心理咨询师,你该如何开导她?”

(四)开展辩论 辩论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它要求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审视问题,提出观点,这种辩论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思辨性。可以说辩论的过程就是思想的碰撞,思维火花的迸溅过程。它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创造能力的激发,有着非常大的作用。为了准备辩论,学生会主动搜集理信息,他们会对信息进行筛选、整理、概括、归纳,会了解各种思想观念,思维角度,通过“与高尚者的对话”(歌德语),形成自己的看法。进入辩论时则会依据自己掌握的信息,采用各种方法来进行论证或反驳,会根据实际需要,随时作出调整与修正;辩论结束后,又会作出自己的判断评价,深化了认识。因此每一次辩论都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都是对学生思维能力提出更高、更快的要求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还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更加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努力使自己的表达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序,言之有文,更好地推动了语文能力全面的培养、发展。

口语表达训练给“思”与“辩”搭建了桥梁,让书面上的语文活了起来,给我们的语文课堂注入了一股活力。

猜你喜欢
思辨性辩论表达能力
有效训练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途径
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策略
创新写作教学,培养表达能力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谈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如何赢得每一场辩论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IBM推出可与人类“辩论”的计算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