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雪婷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头道街小学)
相对于其它课程而言,音乐课程的讲授关键在于一种心理体验过程的感知,若是没有完全融入到音乐元素中是难以获得这样的情感体验的。当前,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类课程注重的是艺术表现形式的多元化,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在和谐向上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意识的形成。所谓的体验式教学,是指在理论指导的基础之上指引学生亲自去挖掘课程中的闪光点,去领悟知识的存在价值,通过自身的实践进而达到知情合一的目的。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各种音乐活动的安排是极为重要的,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融入音乐、感受音乐。至于如何在原有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渗透体验式教学的理念,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和实践。
体验式教学的实施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加深对于音乐本身的感性认识。凭借情感的美态展示在人们面前的音乐教学不同于其它课程的授课模式,它重视音乐的教育性,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强调在体验音乐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升华。同时,学生在感受音乐的同时也是对于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一种训练和提升。因此,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的必要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提升了学生整体的音乐素养
体验式教学引导下的音乐课堂相对于其它课程来说更加生动和灵活,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也相对较高。一些平时性格比较内敛不太爱说话的学生也能在音乐教学中寻找到体验的乐趣,积极表达自己的音乐感受,这使得学生的整体音乐素养大大提升。在音乐作品的欣赏中,拓展了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
2.摒弃了传统单一落后的教学模式
体验式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全方位拓展,突出了学生关于音乐学习的创新认识。这就摒弃了传统音乐教学单一落后的教学框架,使得音乐教学朝着更加人性化和现代化的方向迈进。音乐活动的参与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创造的过程,指引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和感受每首音乐作品的内涵,这也是体验式教学的优势所在。
3.培养了积极的音乐审美情趣
学生的兴趣激发是音乐课程实施的关键所在。体验式教学正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利用活动体验的课程授课方式来提升学生对于音乐的感性认识,注重音乐情感的体验与感知。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也获得了显著的提升,使得学生的情感与认知协调发展。
4.实现了音乐教学方面的审美自由
体验式教学模式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注重学生自身个性的施展与能力的发挥,突出了学生在音乐情境中自我问题解决的能力,强调学生审美意识的自由化。这不仅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也使得学生更加大胆地参与音乐活动的组织,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下优化自身的音乐情感体验。
传统小学音乐教学将理论知识和音乐技能讲授作为课程实施的重点,这种以教师为课堂中心的教学模式不仅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自由,更严重打压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减少了关于音乐感知与体验的过程。而当前的体验式教学突出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提升了审美情趣,是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体验式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1.营造平等、互助、共进的课堂教学环境
在平等、互助、共进的课堂氛围下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音乐课堂教学之中,参与教师的音乐活动安排,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在这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互助的关系,教师的音乐活动安排也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存在的价值,在合作共同进步的前提下音乐课程的讲授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目的。
2.积极促进课外音乐活动与课程本身的联合教学
课外音乐活动积极引入小学音乐课堂之中也是体验式教学的一种开展模式。课外音乐活动内容丰富,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是拓展自身音乐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这对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势必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3.突出音乐听觉的培养过程
体验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欣赏”二字,欣赏的过程也就是音乐听觉的一种培养过程。作为情感体验的基础,音乐听觉的灵敏度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音乐听觉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听觉习惯,同时也是提升审美体验的必要阶段。
4.注重体验式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是学生自我意识中形成的关于音乐体验的一种认识和感知,是音乐教学发展之外的一种能力培养过程。在无形的音乐元素中找寻真实的生活痕迹,这对学生来说必将趣味无穷。因此,想象力的培养也是教师实施体验式教学模式时需要关注的内容。
总之,音乐课程关注的是学生音乐情感体验的过程,让学生在感受音乐魅力的同时获得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音乐的呈现是人性化的,在灵动的节奏和韵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每首乐曲的真切情感,往往这样的情感背后所展现的,正是我们的真实生活。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应用,正是从情感体验的角度出发,在音乐元素中将现实生活艺术化,进而提升学生自身的感性认识。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将关注重点放在了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讲授上,却忽略了最为重要的情感体验过程,这是极不可取的。
[1]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李向成,任强.点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