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艺寰
(大连教育学院)
对于教师语言的研究,中国大陆基本是从21世纪以后,从对国内的“教师语言”的研究成果来看,笔者将其分为9大类,亦将依据此展开呈现和论述。
一、针对教师语言艺术或教师语言魅力进行的总体论述
这部分主要包括对教师语言的表达技巧、策略方法、功能特性阐释等以及教师语言运用的原则等。涉及文章数量较多,大约有150多篇。研究者主要从教师语言的概念、重要作用、特点及提高教师语言艺术的途径等几方面去归纳与整合。
1.教师语言的含义
教育是一种语言艺术,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语言艺术化的过程。山东政法学院的陈剑敏老师在《教师的语言艺术刍议》一文中对教师语言艺术的涵义、特点、作用等均作了详细的介绍。语言,是人类用自身发出的不同声音表达不同意思的符号系统,它由语音和语义构成,是人类用来交流思想、传递信息、传授知识的工具,是人类交际的工具,也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这个含义是从狭义上讲的,人们通常说的语言,就是指这种有声语言。从广义上讲,语言包括声音语、书面语、体态语。
2.教师语言的特点
有关教师语言特点的归纳,似乎大同小异。张卫华(2007)认为教师语言艺术的魅力的展现需要教师灵活运用激励的语言、机智的语言和幽默的语言。同样的,元美芳(2009)也提出教师的语言要有亲切感,要有幽默感,要有时代感并且有艺术性。陈剑锋(2009)将教师语言艺术的特点归纳为趣味性、启发性、通俗性、节奏性及激励性。
3.教师语言使用及其艺术性的重要性
教师语言的规范且具有艺术性的使用对搞好教育教学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陆金香(2011)认为教师讲究语言艺术尤其重要性在于,教师的职业就是教书育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讲究语言艺术,有利于学生的“充分、自由、多元的和谐发展”,使其受到良好的熏陶;同时他还强调教师的语言艺术也是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
4.教师提升自己语言的艺术性,提升教师语言魅力的技巧及策略
明晰了教师语言及其应该具有的特点,如何能改善教师语言艺术使其对教育教学作用最大化,这是一线教师所急需的也是我们不断研究的意义所在。程小霞(2011)认为教师的语言应该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符合语法规范;语态活泼轻松,表述形象生动,寓教于乐;语言表达要幽默,寓教于谐,同时又要有感染力,富有感情。
二、对教师语言素养、教师语言修养、教师语言素质的总体论述
从概念入手对教师语言素养进行总体论述的文章数量不是很多,这类文章题目多为“略谈……”“浅议……”“浅谈……”“……刍议”“试论……”内容上差别不大,对教师语言素养的概念、基本内容、特点等有所论述,提出提高教师语言素养的途径、方法,整体上思路比较单一,论述问题笼统,有类似性。
教师语言修养,主要是指教师言语表达能力长期的培养后所达到的水平,而言语表达包括口语表达、书面语表达和态势语的使用等方面。一个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影响深广。教师的语言修养还是影响课程魅力、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师语言的修养高低同样在很大程度上间接影响到教学目的的实现。教师们良好的语言修养也是促使社会交际语水平提升的重要环节,是祖国语言文字保持纯洁、健康的有效途径。
提升教师语言修养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潘晓娟(2012)在其论文中阐述“修养是一个过程,要在平日运用中不断探索”,教师要提升自身语言修养一是杜绝方言,大力推广普通话,营造规范语言的校园环境;二是教师勤读书,广泛学习,加强知识修养;三是教师要精心备课,精心设计好教学方案和教学语言;四是加强语言修养的训练,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王宁、盛梅波(2007)曾就课堂教学语言表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微观角度提出提高教师语言素养的途径。
三、按照学科划分,即对不同学科教师语言艺术、语言运用依据不同学科的特点、不同需求进行论述
这部分研究成果共计320篇左右,数量庞大,几乎是所有研究总量的一半。其中,对语文教师和外语教师的教师语言相关研究及论述最多。由统计结果来看,对教师语言的论述几乎涉及到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类学科。
四、依据不同的教学阶段,对各个教育层次的教师语言的论述
这部分包括大致依据教育对象的年龄从小到大的对幼儿教师、小学教师、中学或中职教师以及高校教师的教师语言研究。从文章论述内容来看,针对高校教师语言的论述多集中在外语教学上。陈英(北京,2011)就大学教师的语言风格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对大学课堂需要的教师语言风格及其意义有着他独特的见解。陈英借鉴广告学中的3S法则将教师语言风格定位为“简洁、幽默与积极”。
此类论文许多都谈到了高校教师师生交流的问题,可见高校教师语言修养不仅仅体现在课堂语言的运用上,更体现在课堂外、生活中,与学生交往的时时刻刻。研究者们也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教师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必须以平等的身份相待。大学生作为成年人,有较强的自尊心,也很敏感,无论课上课下,师生交流的语言应多以鼓励为主,即使是批评也要充满鼓励性。另外,在高校师生交流过程中,教师需要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才可能打动每一个学生,努力使每一个学生对生活充满热爱,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学习生活和未来人生。可以说以上这些论述也是对所有高校教师最基本的语言表达要求。
五、这一类比较特殊,国内的研究者们因为自身背景、身份、研究条件的不同,寻找对某一教师群体的语言问题的探讨
这些研究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些通过实地调查、周密计划和统计等而得出的研究成果,对某一地区或者某一类型教师语言的发展、提高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大致有如下几类:
1.对农村教师语言问题的论述有廖肇银的《破解农村教师语言规范化问题的思考》。廖肇银指出目前由于受到各种因素和条件的限制,一些农村教师语言还不够规范,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语音不标准、语句不通顺、专业术语不准确、语言不文明,等等。
2.对新教师、青年教师语言问题的论述。厦门科技中学的黄捷、郑长龙等人(2009)采用课堂观察和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IAS),对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某一特定问题(“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应用)教学中新教师与专家教师的课堂语言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新教师和专家教师在课堂语言结构、教师倾向或风格、教师与学生情感气氛和课堂教学语言行为的组合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并对新手教师的语言行为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实施建议。这种方法很有借鉴参考价值,也鼓励着广大教育管理研究者多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实际调研用数据解析现状从而形成具体的对一线教育工作者立竿见影的对策。
3.对特殊教育教师语言问题的研究。由于特殊教育教师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这些教师除了要具备一般教师所具备的教师语言素养以外,还要做到“发音准确,口型标准”,“不断提升区分词的语言和手势语言的能力”,还必须“逐步完善手语能力,做到表意准确、手势正确;不断提高对手语的理解能力和翻译技巧。”
4.对特级教师语言特点、语言魅力的分析。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周正教授于2011年对“80后”教师群体特征与专业素质的培养有阶段性的研究,在其发表的《优秀教师群体特征与发展机制研究》一文中,他在大规模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对中小学优秀教师的群体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新时期的优秀教师都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能、高尚的职业道德、敏锐的研究思维及强烈的合作意识。
5.对某一地理范围内、某一区域教师的语言素养、教师语言情况研究。研究者们多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方法对某一区域、特定层次的教师进行研究。曹红梅、李芳兰于2010年随机抽取广西壮汉双语小学教师66名调查语言的使用情况及语言态度。陕西教育学院的马晓琴、陶相荣(2010)在对西安、延安等8所城乡结合部学校的253名中小学教师的语言素质状况进行细致、严谨的问卷调查、分析比对之后,对提高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教师语言素质提出了几点对策。
六、探讨教师语言与其他方面的关系
1.教师语言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及营造和谐课堂氛围的关系
研究者们将英语教师的语言魅力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分开来谈,缺乏对两者内在联系互相影响的深入探讨和挖掘。而对于英语教师的语言艺术性的规范也无外乎语言要规范、要有激励性、要有感情色彩、要幽默风趣等。
2.教师语言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
此类研究成果中研究者们均先肯定了教师语言对儿童的活动、学习、情感等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毕竟语言在幼儿园活动中发生的频率最高,起的作用也最大。纪爱平(2009)结合心理学的心理暗示及其分类作用,引用经典事例阐述了语言暗示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强调了巧用积极的暗示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从而帮助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游秀清(2007)在其文章《教师语言与学生心理健康》中详细阐述了教师语言对学生心理的重大影响。另外,西南大学的胡梅(2010)分析了青少年心理特征的多样化及教师在此阶段对青少年各方面的影响,提出了一些有效避免教师语言影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形成的方法。
3.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语言的研究
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产生巨大变化,教师是学生学习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正所谓“言为心声”,通过教师在教学语言方面的变化会反映出教师是否真正实现了自身角色的转变。此外,还有针对各学科教师新课程中语言转变的相关研究成果,如陈晓军(2009)的《新课程中信息技术教师语言的转变》、田莹(2011)的《新课改理念下重新审视语文教师语言》,等等。
4.教师语言与课堂效率、课堂效果的关系
深圳宝安区的丘梓鹏老师(2009)通过调查数学教师平时的教学语言状况,探索并研究了提高教师语言素养的策略和方法,提出“阅读、磨课、反思”三部曲,力求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贵阳市教科所的黄明娟老师(2010)指出“教师语言素养的修炼刻不容缓。”
七、以某个教育家、教育理论为切入点讨论教师语言的良好建构
目前研究者们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讨论:
角度之一:用言语行为理论、认知语言学理论等分析教师语言的语用功能。角度之二:以某个教育理论家的理论为基点对教师语言的特定方面进行理论及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比如万章(2010)的《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论德育教师语言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的陆晓红副教授从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的视角探讨外语教师的语言知识的建构,其研究成果扎实的理论基础,关注的新颖角度为我们深入研究各学科教师语言拓宽了视野。
八、对教师语言范畴中的某一个方面、具体的某个问题进行探讨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比对我们会发现目前学术界比较关注的教师语言范畴中的具体问题主要集中在教师语言暴力现象、教师语言态度、教师语言观问题以及教师语言礼貌策略等,其余的教师语言相关讨论散见于一些文章中,这部分研究成果数量不多(不超过二十篇),但是研究角度各有不同,值得广大教师学习和思考,大部分的研究成果是浅尝辄止,还需要我们研究者们进一步的进行理论研究。
1.教师语言暴力现象
在众多研究成果中,对“什么是教师语言暴力”、教师语言暴力产生的原因、类型及消解策略都有涉及,并且有比较全面的分析。目前对教师语言暴力问题的文献资料比较多,大多均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及案例研究法来进行探讨,研究视角主要从教师自身素质提升的学校视角、社会立法与监督的社会视角与家长反馈的家庭视角这三个方面或者几方面结合进行。但总体来说,现有的研究数量上看似较多,实则对问题的讨论比较局限,缺乏深入的理论探讨,研究方法如上所述比较单一,研究思路趋于雷同,缺乏研究的突破口和创新点即缺乏深入的个性化研究和多学科、跨学科研究。
2.教师语言态度、语言观问题
语言态度即语言观念,是指个人或集团(包括方言区、民族)等对某种语言的价值如何评价及其行为倾向,它包括人们如何认识和理解某种语言的地位,对某种语言采取什么样的情感,是喜欢还是厌恶,是赞成还是反对,是尊重还是轻视等。语言态度属于语言的社会心理范畴,它会深刻地影响着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这部分的研究目前多结合各地区、各民族的实际教育教学情况,采用调查法、访谈法、总结归纳法进行。通过一系列调查研究我们已经认识到不仅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发展语言观,所有大学教师都应该提升自身语言素质,通过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语言等各方面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意识。
九、其他的有关教师语言问题的调查研究、对著作的综述、述评等
这部分成果散见于少部分文章,代表作主要有郑新民的《<教师语言意识>介述》、孙洁(2012)等人的《荆州市医学院校教师语言文字应用状况的抽样调查与分析》以及董晓敏(2007)的《近三十年来教师语言研究述评》等。
通过对以往文献资料的学习和分析,我们发现国内已有的文献多散见于期刊、报刊上,连硕士、博士论文对此都没有专门论述,更谈不上专著了,虽然国外学者已经出版了相关专著,但其理论到实践因为文化背景、思想观念、思维角度等不同还不能照抄照搬。所以总体来说,对大学教师语言的研究水平相对较低,还未形成系统,需要进一步完善。
[1]陶美成.试论教师的语言修养[D].江西师范大学,2004,(11):6.
[2]戴庆厦,赵益真.我国双语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民族教育,19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