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祥德
(广东省中山市启发中学)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环节和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因材施教原则,不仅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选择教法、布置作业,还因材施“助”,因材施“改”,因材施“考”,因材施“分”因材施“评”,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总体教学目标。
首先要承认差距,尊重差距。先对学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原有知识与能力差异”进行分析。根据学生的学习发展可能性将全班学生分为高、中、低即A、B、C三个层次,比例分别按20%、60%、20%进行。学生分层可根据情况采取显性分层和隐性分层。为了减少显性分层的负面心理效应,老师可与每个学生个别联系,不予公布。学生分层由学生自择、师生协商等多种形式灵活进行。
在讲授新内容之前,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是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因此,在分层教学中,为了使各层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应把问题作为教学出发点。结合教学内容,依据分层教学目标,针对不同学生的层次和差异,创设处于高、中、低三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且富有启发性、情趣性的分层问题(包括练习问题),通过教师引导、启发、讲解,或让学生小组讨论、个人回答,以求得问题的解决。
教师可把面向全体学生授课时间尽量压缩在20分钟左右,主要解决重点和共性的问题。余下时间则可指导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课内分层练习与反馈练习,分A、B、C三类,与三个层次的学习目标相匹配。A层(高层)练习题的能力要求是属复杂、综合应用的水平;其中层B层(中层)练习题的能力要求是属简单应用和简单综合应用的水平;C(低层)练习题的能力要求是属识记和理解水平,相当于原中学数学通用教材中的练习题。让各层学生选做自己这一层次的练习,并鼓励中、低层学生,在有余力的情况下,选做高一层次的练习题。实行这种练习方法后,即使是基础很差的学生,只要初步掌握课堂教学内容,也能独立地,或在老师指导和高一层次学生帮助下,完成相应的练习题,从而使得低层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了学习信心。同时,中、高层次学生也能得其所需。课堂上各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形成了争取不断递进的气氛。
在分层指导过程中,可实施“三多”“三优”“三强调”和“三超”的做法。对低层学生实行“三多”和“三优”“三多”是指对待低层学生在教学方法上要采取多练习、多指导、多鼓励,也就是增加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发现学生在学习上有困难,要及时加以指点,帮助排除障碍,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对于他们的良好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及时进行鼓励。所谓“三优”,是指在处理各层学生关系时,要使低层学生得到更多关心和照顾。在有许多学生举手要求发言时,优先让低层学生发言;优先让低层学生上黑板演算、解题,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分析、纠正,进而提出新思路、新解法;低层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优先面批,及时反馈,及时帮助矫正。
对于中层学生要突出“三强调”,也就是要强调基础训练;强调要通过分析、比较,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强调变式训练,促进思维能力发展。
对于高层学生实行“三超”,也就是在主客观的条件具备情况下,学习内容上的适度超前;学习目标上的合理超标准;在学习安排上允许某些超常规做法(如跳级、竞赛集训等)。
因为分层之后教师要兼顾的面广,所以调动、发挥优生的指导作用,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分层后可以按照高、中、低层1∶2∶1组成四人合作小组块状集中安排座位。
在教师指导下,让高层学生充当辅导员,讨论答案,批改作业,对较低层次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个别辅导,并通过互助合作解决学习中疑难问题,达到各层次学生互补的目的。
面向差异,分层施教是分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教师们最富有创造性的部分。而且在后续的作业布置中,也可按照不同层次布置难易不同的作业,以便于更好的评价和调整。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效手段。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教学中,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思考、提问、自学、讨论、练习等,教师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学习有困难、基础差的C层学生,要采用多表扬、多激励的方式,寻找他们的点滴成绩、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克服自卑心理,尝试成功的喜悦,重塑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成绩一般的B层学生(这一层次学生占班级多数)要采用激励评价,即揭示其不足,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向上;对成绩好、自信心强的A层学生,则采用竞争评价的方式,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谦虚、严谨、努力拼搏。这样,能使老师的评价不仅成为强化或矫正学生所学知识的手段,而且成为激发各层学生搞好学习的催化剂。
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各层次学生的达标情况,及时采取矫正、调节措施,鼓励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一个层次。对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采取集体矫正,分层指导,调节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等措施;对少数未能达标的学生,要掌握其问题所在,并落实补救措施,帮助排除障碍,不使问题积累;对已达标者,可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原定的层次,向高一层次目标递进,实行组间流动。对少数不能达到目标的学生及时采取课内外补救措施,帮助他们弄懂每一个问题。由于没有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相反是给了他们更多的机会,大大的增强了他们的进取意识,使他们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
[1]刘明.中学数学教学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12).
[2]岑志庆.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0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