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职业教育本科急需组织对比实验

2013-08-15 00:51胡礼和
职教论坛 2013年28期
关键词:政策院校职业

□胡礼和

早在21世纪初即有专家学者提出,在构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需要对职业教育层次的延伸加以规划,之后相当多的人参与了有关的探讨,一些著名专家对此进行了全面、精辟的论述[1]。当前职业教育层次的延伸主要是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2008年有全国政协委员在提交的议案《适度发展本科层次高职教育》中建议“允许部分条件较好的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或进行专业试点”[2],对于职业教育本科发展的路径目前争论较大[3][4],从而影响了全国范围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顺利实施。笔者通过相关的调研和探讨,认为当前时不我待,急需在学术争论的同时,还应在试点实践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教育实验方法组织职业教育本科各条发展路径的对比实验,以实验和实践的结果来检验真理,作出命人信服的客观结论。

一、职业教育本科各条发展路径所具有的不同特点需要组织实验

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迫切需求的背景下,可以借鉴国际上的成功模式与经验,在利用我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已有条件的基础上,主要是以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少数办学质量高的高职院校升格,以及少数有条件的高职院校与普通大学合作等路径,探索如何发展职业教育本科。[5]由于以上发展职业教育本科的路径各有其特点,而不同的人对这些特点可能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学术争论相持不下的原因之一,所以需要应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组织教育实验。教育实验既有别于实践又有别于试点,是揭示各相关教育问题之间必然联系或因果关系的一种有效方法,组织相关实验有利于我们明确各条发展职业教育本科路径所具备的优势和劣势。根据实验法的要求,组织实验之前可以针对各条发展路径的优劣,分析相关的科学假设。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及对其组织实验的要求

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有10余年的本科办学经历,有的办得比较好,这是其转型职业教育本科的优势;这类院校按其定位应是承担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但是,由于教学理念、评价体系导向、社会环境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实际上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比较关注或追求学术教育,自觉或不自觉地以学科为中心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和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实践性教学等方面受学术型人才培养框架的影响,徘徊于学术型和应用型之间,培养的学生在知识掌握上不如学术高校,在技能操作上不如高职院校;部分这类院校从来就没有探讨高职教育,有的甚至对于转型职业教育本科不主动、不热心。高职教育是一种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类型,不是靠发文件更换校名或理论上为其办学定位就能在短时间内要求其大批地转型的,需要选择在高职教育这方面有积累沉淀、有条件的院校作试点。为了避免教育史上不经过试点或实验一哄而上的教训,最好是以申报“转型为职业教育本科的实验研究项目”的形式,先由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自我论证后再理性地考虑是否申报,然后由主管部门组织评审,批准在这方面有条件的部分这类院校分别承担转型实验中不同侧重内容的研究项目,组织实验。

至于“三本”独立学院,早在2008年2月教育部曾经出台《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以下简称26号令),要求从2008年4月1日起,独立学院在5年内“符合条件的”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普通本科高校,明确了独立学院未来的发展方向。现在26号令的5年期限已过,如果要独立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转型为职业教育本科,那么,到底是选择“符合(26号令)条件的”独立学院转型为职业教育本科,还是选择那些不符合26号令、不能“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普通本科高校”的转型为职业教育本科,则不得而知。目前,部分独立学院在大学竞争的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要作为应用型本科“转型”,更需要先行自我论证,然后申报“转型为职业教育本科的实验研究项目”,再经过严格的评审,批准其中少数符合条件的独立学院分别承担转型实验中不同侧重内容的研究项目。

(二)高职院校的升格及对其组织实验的要求

1998年我国第一所属于大专层次的高职院校成立,现在,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已有1000多所。15年来,不少高职院校在技术、技能型人才教育的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教学、职业教育特色教育和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即使在社会偏见影响的舆论下,仍坚定职业教育办学定位,热心于职业教育事业。尤其是2006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启动了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在全国遴选出 100所高职院校进行重点建设,经过几年的建设,这些院校在办学条件、办学实力、办学效益、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对职业教育的探讨十分深入,为向本科层次延伸打下了较好的基础。[6]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为区域经济和行业服务方面均彰显了相当的水平和实力,教师的学历层次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由于社会影响大,已有“985工程大学”毕业的博士后主动到这类高职院校应聘。

对于冒尖的高职院校,按标准通过评估,将其中部分作为升格成本科的实验院校,或允许其部分专业试点实验,这样,既综合考虑了教育目标、成本、效益等多重因素,充分利用了现有的教育资源和条件,又兼顾了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完善等问题,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条路径。当然,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并不具备升格的条件,而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社会上多种因素的影响制约,职业教育体系的结构层次必须具有包含初等、中等、大专、本科、研究生和职业技能培训等的合理梯度,多数高职院校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仍需保持为大专层次,所以,必须通过严格的评估,先选择少数具备条件的院校作为升格成本科的实验基地,取得经验后再根据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需要,引进竞争机制,按比例、有计划地铺开。这种试点实验方案与“一哄而上”不是一回事。

(三)高职院校与普通大学的合作及对其组织实验的要求

由高职院校与普通大学合作举办职业教育本科,实质上也是高职院校升格的一种形式,虽然也充分利用了现有的教育资源和条件,但是,需特别注意的是:与以往高职大专生升入大学本科学习学术课程不同的是,学生升入职业教育本科后,必须有对应的职业教育本科教学计划,而不是改为进入学术性教学领域。此外,在这种合作模式中,高职院校处于弱势地位,而普通大学的中心工作是普通高教,后者所关注的也是普通高教,所以,由高职院校与普通大学合作举办职业教育本科也需办学双方均采取自我论证并申报实验研究项目的形式,通过对办学双方评审选择少数院校承担。

二、以多条路径同时开展试点有利于组织对比实验

职业教育本科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有半个世纪的历史,我们可以借鉴其成功模式与经验。许多国家和地区发展职业教育本科并不是只采取一条路径,而是同时采取多条路径。这样做是为了能够多方位、快速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同时也体现了各国和地区构建多元化教育体系满足人的发展需求的特征。在同时采取多条路径发展职业教育本科的过程中,各国和地区又有所侧重,例如,实施双轨制教育的国家和地区常以高职院校升格路径为主。

以职业教育层次延伸的多条路径,从不同的角度开展职业教育本科实验,符合我党一贯的“百家争鸣”方针,有利于“百花争艳”,有利于各种不同的观点、模式和方法相互媲美、相辅相成,有利于引进竞争机制,其结果是欣欣向荣、生气勃勃;如果违背“百家争鸣”方针,噤若寒蝉,其结果是一家之辞、百花凋零。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后,延伸职业教育层次正式提到议事日程。为了配合该规划的实施,2011年教育部在学校管理体制调整部署中,把高职高专处和继续教育处划入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司。然而,现在如果仅仅要求600多所应用型本科大学中的一半批量地改型为职业教育本科,却仍不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支持有条件的部分高职院校开展升格试点或实验,那么,不仅会致使人们对高职教育层次延伸的部署感到困惑而裹足不前;而且,在构建职教体系的初期对于本科与专科的比例要求之下,这样做,不利于已冒尖的部分高职院校持续发展,极大地挫伤其积极性,使其处于极为不利的环境(例如在招生和校企合作方面),甚至可能将其逼入死胡同,不利于教育体系的多样化、灵活性,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本科的迫切需求和人们对教育的多方面需求;此外,如果不在试点的基础上组织实验,不是由点到面,而是批量地“一蹴而就”,则有可能致使“大起大落”的历史重演。

同时以多条路径组织职业教育本科实验,有利于在所能设想到影响效果的多种实验条件中,有组织、有计划地操纵其中一个条件,使其变化,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然后在实验中观察、记录,测定实验效果有没有改变。如果效果发生了变化,那就说明被改变的条件是影响效果的原因之一;如果效果没有发生变化,则说明被改变的条件与效果不存在因果关系。这样,逐个地改变原来设想的条件,把每个条件是否影响效果的因果关系搞清楚。最后,再进一步实施影响效果的各个条件,探讨效果是怎样随着这些条件的实施而变化的,这样有利于组织对比实验,比仅仅靠实践或试点能更准确地找到各相关问题之间的必然联系或因果关系,能更令人信服地证明职业教育本科各条发展路径的优劣和发展职业教育本科需要采取的相应对策。

三、应用整体观念分析职业教育本科的发展路径

实验重在对比,但不能只停留在对比上,不能单纯通过对比来说明某种优势或劣势,还应在对比的基础上加以分析和判断,尤其是对因果关系中的原因加以分析和判断。

职业教育本科的发展路径是职业教育层次延伸中的一个问题,而职业教育层次的延伸是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分析职业教育本科的发展路径,应从职业教育层次的延伸甚至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出发。职业教育层次的延伸尤其是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涉及我国教育结构和人才结构的整体调整和优化,应用整体观念分析,会发现实际上存在很多问题有待探讨,例如,还要探讨相关办学理念的延伸、课程教学体系的延伸、人才培养目标的延伸、教学模式的延伸、教学方法的延伸、评价体系的延伸、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层次的延伸等,以后还要探讨发展职教研究生教育的路径等涉及职业教育体系的各种问题。

在对比实验中采用“相互对照实验”和“条件对照实验”,有利于应用整体观念从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出发,以多种形式、从多方面探讨职业教育本科发展路径。其中“相互对照实验”即是在对比实验中不设对照组,均为实验组 (或互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条件对照实验”即是在对比实验中虽给对象施以某种实验处理,但这种处理是作为对照意义的,或者说这种处理不是实验假设所给定的实验变量意义的。

组织“相互对比实验”或“条件对比实验”尤其有利于保留参于实验的多条职业教育本科发展路径各自的优势,有利于构建多元化的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们和经济发展的多种需求,还有利于判断在教育过程中某一现象是否存在、某一关系是否成立、某一因素是否起作用,或探讨在教育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什么。通过上述两类对比实验,有利于对因果关系中的原因加以分析和判断,甚至在肯定或否定一项事实之后,会引起一种新观念、新理论或新方法的产生,这正是我们探讨职业教育本科发展路径乃至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

四、反省高职教育的“政策过程问题”

组织职业教育本科发展路径的对比实验、探讨职业教育层次的延伸需要有配套措施,尤其需要科学地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方案。当前,认真地分析、研究和反省高职教育的所谓“政策过程问题”,还有利于找到并解决10余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本科发展路径争议长期未解决的问题症结。

目前国内外都十分重视应用政策科学,尤其是应用其中的政策过程理论建立—个高效、协调、规范、透明的公共决策管理体系。[7]政策科学在我国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其中,政策过程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则较为滞后。

科学的“政策过程”大多起始于政府系统外部,往往是存在一个社会问题,然后被上升为一种政策关注,再开始一个政策过程,这就是政策过程理论中的“输入”模式。如果不是这样的,如果政策过程起始于政府系统内部权力精英的认识,虽有权力精英的分析、研究和调查,但是,如果仅仅聚集那些附和他们观点的专家论证,将他们固有的观点和要求输入到公共政策当中去,这种在系统内部自上而下的“内输入”模式,以及“封闭的体系、决策者承受能力不足、表达方式不当、价值体系的排斥等,都会阻碍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容易形成政府集中控制和行政约束的运行制度环境,以及单一的行政配置运行机制[8],从而可能导致创新乏力。

将政策过程理论具体应用到我国职业教育本科发展路径问题的探讨,当前需要重视以下四方面:

其一,政策过程理论中的“阶段启发法”有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需要采用非平衡的政策制定模式,即“摸着石头过河”的政策制定模式,先试点实验,取得经验后推广,由点及面,这种政策制定模式适应中国幅员广大、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发展极不平衡的国情。

其二,根据政策过程理论,“政策传播理论框架”对于解释地方政府的创新活动以及政府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职业教育的“政策过程”可以将发挥省市地方的作用作为突破口。地方政府具有追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利益最大化的动机,能对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予以大力支持,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发展的区域模式[9],可成为“沟通权力中心制度供给意愿与微观主体制度创新需求的中介环节”[10],尤其是省市级地方政府,可较好地制定适于本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方案和方法。事实上,早在2002年,国务院即在 《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文件)中强调:“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要责任在地方”,为了贯彻此文件需要有关部门商订细则,供各相关部门遵照执行。因此,同年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在《关于地方政府统筹管理职业教育情况的调研报告》中指出:“所谓(地方政府)‘统筹管理’,就是以大职业教育系统管理思想为指导,从我国区域整体经济发展和地方职业教育结构布局出发,统一制定职业教育发展地方规划,协调和控制本区域整个职业教育发展,保证该区域职业教育系统得以顺利运行,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的整体目标,最终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11]既然如此,教育部就应真正让地方把职业教育的“主要责任”承担起来,把承担“主要责任”所必需的决定权赋予地方。如果名义上主要让地方管职业教育,实质上又处处不放手,或是具体工作要地方做,当地方为了解决具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而采取一些措施,且尚在探索时又加以干涉,那么可能会使地方不知所措,贻误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职业教育层次的延伸,尤其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这样涉及“区域整体经济发展和地方职业教育结构布局”、需要因地制宜的重大问题,更是应让各省市承担其“主要责任”,这样并不妨碍教育部对各省市的协调作用。而且,各省市的情况不同,沿海地区试点和实验的结论不一定适合其他地区,所以各省市都需要针对本地区具体情况,有计划地组织本地区职业教育本科发展路径的试点和对比实验。过去,若要严格地按照教育实验方法实施实验,一般需要教育研究专业人员具体参与;然而在信息社会,如果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尤其是利用现成的软件,构建并利用本地区实验网络,那么,只需教育研究专业人员参与设计本地区实验方案,在科学地设计的实验方案指导下,一线教师稍加培训学习,即可开展实验(对此,笔者在相关专著中有详细介绍)[12],从而充分发挥地方探讨本地区职业教育本科发展路径的作用。

其三,根据政策过程理论,“多源流分析框架”把政策过程看成是由三个源流组成,包括(行为者和过程的)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这为我们在日趋开放、多元和复杂的社会中关注决策的各种因素和各种影响方式,关注政策“输入”和“输出”过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大众参与的有关学术争论比较充分的情况下,我们有条件以“集团决策模型”分析、处理社会中各种需求间的关系,注意“政策制定必须体现政府官员的主观意志与社会公众客观需求的统一”,尤其需要警惕 “精英决策模型”中“政策反映的是少数精英的偏好和价值,政策的流向是自上而下”的弊端,这是因为,由精英来“赶鸭子上架”的政策制定模式可能会给高职教育带来“灭顶之灾”。

其四,根据政策过程理论,“支持联盟框架”将为我们研究如何动员整个社会力量,推动各种不同利益群体在共同的政策目标中一致行动,提供一个调和利益群体的基本分析范式。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进行到现阶段,向本科层次延伸将为相关院校带来新机遇(例如校企深度合作),他们有这方面的积极性应该视为是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需要,是我国高职教育30多年、大专层次高职院校15年来的积累沉淀与深思熟虑,既不是他们的 “一时冲动”,也不应视为“受本身利益的驱使”。在分析、处理向本科层次延伸中各个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时,应认识到不论其结果是否对提议者有利,只要是对整体有利的建议就应采纳;否则会使我们对那些客现上有利于提议者的建议产生偏见,或是使我们很难听到不同的意见。

将政策科学,尤其是其中的政策过程理论具体应用到我国职业教育本科发展实践的探讨,除了以上四个方面之外,还可以列举其他几个方面,这里通过举例强调的是“政策过程问题”。不论是我们老百姓还是有关领导,都有责任认真地分析、研究和深刻地反省高职教育的“政策过程问题”,这是10余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本科发展路径争论长期未解决的问题症结。由我们老百姓和有关领导应用政策科学尤其是政策过程理论,共同在职业教育领域内建立—个科学的公共决策管理体系,有利于解决上述症结,避免今后出现类似的问题。过去这个症结未解决好,曾致使职业教育本科发展路径的试点不能很好地实施;如果这个症结仍不解决,将会使职业教育本科发展路径的对比实验也不能很好地实施,甚至影响其它职业教育问题的解决,包括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在为实施职业教育本科发展路径对比实验而反省高职教育的“政策过程问题”的过程中,还可通过对比实验,探索其中—系列自变量的差异,来研究哪些差异与政策指标中的差异有关或者无关,有助于准确地了解当前影响职业教育政策的不同变量的实际作用,当然也就有利于解决其它职业教育问题,包括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构建职业教育体系是有时间表的,这是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采取类似于“摸着石头过河”、“由点到面”的政策制定模式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去摸索,不论是组织对比实验还是采取其他方式,发展职业教育本科作为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必须即刻着手部署实施。我们应吸取教育史上的教训,避免起初犹豫不决、迟迟不采取措施,待急需时,在尚未作好实质准备的情况下,靠行政命令仓促上马,更应避免因举棋不定而错失良机。应在有关学术争论的基础上,从下至上地共同将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分为二”等观点以及整体观念,应用到新兴的政策过程理论,针对发展职业教育本科的多条路径组织多种对比实验,以对比实验的结果来为长久化的争论作一个客观的阶段性结论,既避免因主观臆断而有失偏颇,减少探索中可能的损失,又避免了停滞不前,从而促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1]潘懋元.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几个主要问题[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3(06):13-15.

[2]孙雁.政协委员四大职业教育议案[J].职业,2008(09):10.

[3]任君庆,王琪.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历史考察、现状分析和路径选择[J].职教论坛,2013(04):52-55.

[4]刘显波,刘家枢.发展本科层次高职教育:问题与对策——兼与任君庆、王琪老师商榷[J].职教论坛,2013(13):52-57.

[5]苏敏.技术本科发展的国际模式与中国路径探讨[J].职教论坛,2012(25):49-52.

[6]马必学,刘晓欢,等.中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16-20.

[7][8][10][美]萨巴蒂尔.政策过程理论[M].彭宗超,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9]刘晓欢,陶济东,向丽,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C]//马必学,张玲,李洪渠,等.区域业教育研究专论.天津大学出版社,2013:39-46.

[11]孙琳.关于地方政府统筹管理职业教育情况的调研报告[J].职教论坛,2002(15):62-64.

[12]胡礼和.IT环境下的研究与论文写作[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54-58,73-209.

猜你喜欢
政策院校职业
政策
政策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助企政策
政策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职业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