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现在很多学校都在尝试教育信息化,信息化究竟会对教育产生什么影响?
雷朝滋:2010年,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以后,教育信息化进入系统建设、全面建设阶段。信息化对教育产生的影响,很难准确估计,有可能是颠覆性的。比如现在的“幕课”,比有些大学老师讲得好,于是有人提出疑问,大学还要不要办?这起码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在信息化时代,教育的办学形态、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等,都会发生变化。
2020年,我国将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这不仅意味着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和支撑,还要用信息化来促进、带动教育现代化。因此,尽管很难准确预估,但必须对教育信息化予以高度重视,这是时代发展的潮流。
记者:有人觉得教育信息化就是远程教学,或是网络教育,还有人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用信息设备教学,比如上课时放幻灯片,这样理解对吗?
雷朝滋:这些都是片面的理解,它们仅仅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方面。目前,因为认识和观念不到位,不少地方的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教学往往“两张皮”,一方面不惜花费重金投入硬件,另一方面收不到好的应用效果,甚至成了只供观赏的“盆景”。就应用来说,目前不少老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还停留在幻灯片阶段,拿电子白板当黑板用,把幻灯片当板书。台上依旧满堂灌,台下学生依旧埋头记,学习兴趣没提起来,教学效果没什么改善。
其实,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关键是在教与学主战场的应用。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探索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记者: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怎么用,才能用到点子上?
雷朝滋:教育信息化的一大特点,就是表现手段丰富、多样,尤其是能将一些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比如在职业学校讲发动机,光讲原理,学生听不明白;拿发动机实物来,把它拆开,发动机不工作;发动机工作时,在外面又看不到。有了信息技术中的虚拟仿真手段,就能让学生“看穿”工作着的发动机,还容易学懂记住。
这就可以解决传统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原来花好几小时都讲不清楚的问题,一下子就让学生看明白了,非常形象生动。尤其是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而言,便于学生认知,这不仅是音乐、美术课程的优势,还要首先用到语文、数学等主科课堂教学上。
记者:有了信息技术,传统的课堂就大不一样了。
雷朝滋:的确如此。原来的传统教学就像 “舞台剧”,老师的口头表达、肢体语言加上板书;现在的信息化教学就像“大片”,用上声光电、虚拟仿真、动漫技术等,跟拍电影一样,知识的呈现手段完全变了,生动、直观、形象。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一节课注意力集中15分钟就不错了,有了信息化教学,起码能集中30分钟,因为学生非常有兴趣。信息化教学一定要让学生产生学习的乐趣。
记者: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上,教育信息化能起到什么作用?
雷朝滋: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均衡意义重大,通过信息化手段,能促进优质资源广泛共享。有个很典型的例子,在湖北某教学点,老师一个英语单词也不会说,但他用我们提供的设备和数字教育资源,把英语课开了出来,不仅如此,他还开了美术课、音乐课,这就是信息化的神奇作用。
在边远贫困地区,有的教学点甚至只有一个老师。现在有了信息化手段,中心校就可以面向几个教学点开设同步课堂,这边上课,那边教学点的学生跟着听,还能回答中心校老师的提问,与老师互动。这是解决缺教师、课程开不齐问题的重要手段,也能有效解决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
记者:那是不是把资源拿来,老师就可以“一劳永逸”了?或者说有了“微课程”、“幕课”,老师就可以不存在了?
雷朝滋:信息化无论怎么发展,都不能代替教师。老师不是资源拿来、课件拿来就完了,而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重新设计教学。比如,发达地区的课件拿到欠发达地区,不一定马上就能用,因为学生情况不一样。在这个问题上,老师不是简单的应用者,而是建设者、创造者。
再比如“微课程”、“幕课”,更多的是解决个性化学习、自学的问题,还不能代替课堂教学。
记者:有人担心教育信息化会影响学生的成绩,您怎么看?
雷朝滋: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开发学生潜力,这是最根本的。实际上,与之相比,提高成绩是个低目标。原来教不清楚,现在教清楚了,学明白了,成绩怎么能不提高呢?而且比原来成绩的含金量还要高,因为这不是硬背下来的。
有人担心小孩会看乱七八糟的东西。这是个管理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做到,只开放和学习有关的内容。
记者:除了课堂教学,教育信息化还有哪些应用?
雷朝滋:应用非常多,可以说,没有信息化的支撑,学习型社会就建不起来,只有信息技术,才能让人们做到随时随地、想学就学。比如产学研结合问题,高校、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互通有无,实现对接;比如网络学习空间的运用,老师在网上备课、讲课,校长在网上进行管理,学生在网上自主学习、提交作业与老师互动,家长不仅能通过网络空间关注自家孩子,还能和老师进行“网上家访”……
现阶段,教育信息化主要突出应用导向,关键是应用,把白板当黑板不行啊!要用教育信息化支撑教育改革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人才培养质量,积极研究信息化条件下的教改课改。
(本文转载自2013年10月24日 《人民日报》,作者:张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