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芳
试析自我效能感对远程开放教育教师角色实现影响
□李云芳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完成任务的预期,其影响作用往往与特定领域相联系。在远程开放教育情境中,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教师如何选择导学、助学等教学手段,影响教师如何设计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进而影响教师在开放教育实践中不同角色的根本实现。进行正确的归因,建立远程开放教育特色的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坚持教学反思与教学实践交流相结合能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进而促进教师不同角色的实现,最终促进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自我效能感;远程开放教育;教师;角色
在教育部已批准成立国家开放大学的大背景下,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理念具有更明显的时代特征。作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实践者的一个重要群体——远程开放教育教师,更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保证其积极投入远程开放教育实践。从管理心理学角度理解,教师不同的心理准备状态不仅影响实践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成效,而且影响教师对组织及职业的忠诚度。就教师角色定位而言,教师不同角色的充分实现也必然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其职业发展的需要。在教育理论界,自我效能感在各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不乏其善,在远程教育理论研究中,对远程开放教育教师的研究也关注较多,但从自我效能感这一心理品质解释教师不同角色转换及其角色实现却鲜有涉及。笔者尝试探讨在开放大学成立的大背景下,自我效能感如何影响远程开放教育教师不同角色功能的实现,以期有更多远程开放教育理论界同仁关注此课题。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1977年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理论中的重要概念。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利用所拥有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是个体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完成任务的预期[1]。简言之,是个体对自己完成某种活动的自我预判。自我效能感包含两个成分: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指个人对自己的某种行为可能导致什么样结果的推测;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实施某行为的能力的主观判断[2]。班杜拉认为,人在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也知道了行为将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之后,并不一定去从事某种活动或做出某种行为,因为这要受自我效能的调节[3]。不难理解,在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目标时,自我效能感就成为行为发生的决定因素。笔者认为,在远程开放教育情境中,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在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及远程信息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对自己是否有信心有能力从事远程开放教育实践活动以及是否能取得较好的成效的预期判断。换言之,从角色定位角度理解,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在远程开放教育情境中对自己能否更好的承担导学者、助学者、支持服务者等不同角色的预期判断。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认为自己在实践中有能力有信心较好地完成相关教学活动,更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承担好远程开放教育教师应有的各种角色,如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熟练操作者,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者,促学者、服务者等角色。毋庸置疑,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能力认知,是预测教师在远程开放教育实践中各种角色作用实现程度的重要参考因素。
与传统教育不同,远程开放教育的特殊性客观上决定了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必然扮演多种不同的角色,从这一角度理解,教师在远程开放教育情境中各种不同角色的实践状况成为衡量教师职业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笔者认为,远程开放教育教师不同角色的实现是建立在教师围绕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产生的多样化教育教学行为的基础上,而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预期信念,对远程开放教育教师的教学心理和一切教育教学行为必定产生深层次的影响。
在教育教学情境中,自我效能感影响教师选择教学活动。众所周知,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为:扮演传授知识、培养学生技能技巧的角色,即讲授者和权威者的角色。而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处于准分离状态,且都身处资讯非常发达的信息网络环境中,教师不再经常出现在实体讲台上,而是从讲台走向网络,“讲”变成“导”的一种方式,“导”变成“讲”的灵魂[4]。学生的“自主学习”很大程度上借助各种传媒、信息网络、云技术获取学习资源。这必然要求教师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开展远程开放性质的教学活动。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在远程开放教育系统中,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相信远程开放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力、适应力和发展力,能克服外界及学生本身的素质对学生远程学习的消极影响。因此,更愿意尝试各种教学形式,勇于选择更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这些挑战性的教学活动更能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制定学习计划、指导学生获取学习资源,达成学习目标。如,开辟教育博客,建设微课程、搭建实时讨论平台,设置网络团队课程,策划各类讲座,组建网络学习小组、建设网上课程、录制视频课、现场拍摄导学课等。这些聚开放性、多元性于一体的教学活动能有效引导异质性极大的学习者制定自主学习计划,充分体现出教师在远程教育情境中的“主导”角色,成为学生学习之路的导学者。
自我效能感影响教师参与教学活动时的情绪,进而影响远程开放教育教师提供助学支持服务。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对象完全是开放性的,开放性的学习者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且异质性巨大,加之纷繁复杂的社会诱惑,可能产生一些不可预测的负面效应,如,学习者缺乏足够信心导致放弃学业等。另外,学习者在接受远程开放便捷的助学服务时,由于面对面的人际情感交流的缺失。学生容易产生孤独、压抑、焦虑等不良情绪,甚至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进而对达成自主学习目标失去热情和信心,这尤其需要教师真诚的鼓励,给予学生精神力量及人文关怀,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再者,远程开放教育教师的职业使命也必然要求其提供学习者最有利于开放自主学习的助学支持服务,包括学习层面的助学支持服务和心理层面的交流关心,以促进学习效益最大化。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在提供助学支持时,体验到的紧张、焦虑和恐惧水平低,容易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精神饱满,信心十足,容易建立融洽和谐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乐于倾注学生更多关爱、温暖。来自教师的关爱和鼓励犹如雪中送炭,将有助于学生以顽强的毅力促进学习。换言之,教师自我效能感高——情绪饱满——乐于倾注更多关爱——积极提供助学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效果好-教师助学支持作用突出-教师自我效能感更高,由此形成良性循环。既体现了师生教学相长,促进了教师助学角色的实现,且彰显了远程开放教育教师应有的职业价值。
在远程开放教育情境中,学习者很大程度上借助于教师精心开发设计及组建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所特有的交互性、共享性和开放性特征,隐退到基于网络技术媒体的后台设计开发教学系统和教育资源[5]。从这一角度理解,远程开放教育教师承担了教学资源设计者角色。与传统教育教师面对的通常只是相对整齐同质的一个班级的学生不同,远程开放教育教师面对数量巨大且差异极大的远程学习群体,教师对网络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设计组建需要考虑不同知识水平、能力类型、年龄特征的各类学习群体。这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需要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与付出。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影响教师参与教学工作的努力程度和坚持性。具体在远程开放教育情境中,自我效能感影响教师参与开发设计及组建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努力程度及坚持性。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敢于挑战,面对压力能克服外在的干扰因素设计组建各种在线资源,能较娴熟地将图、文、声、画等技术融为一体进行教学设计,为学生创造生动形象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使学生的思维、情感和行为融合起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6]。促进学生学习力、适应力和发展力的培养。即便在进行多媒体教学资源设计中遇到困难,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具有信心寻求解决方案以达成目标。在信息充斥的网络化时代,这本身也激励着学生应善于利用网络技术获取网络学习资源自主学习。鉴于此,自我效能感影响教师在远程开放教育情境中的教学资源设计活动,影响教师教学设计者角色的实现。
如上所述,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自我能力认知,对远程开放教育教师角色作用的发挥有重要的干预作用。班杜拉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研究得出,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主要受四个因素的影响:一是成败经验即个体的直接经验;二是替代性经验即观察别人得到的经验;三是言语劝说即来自别人的说服性建议、劝告、解释以及自我规劝);四是个体的情绪与心理状态[7]。不难理解,在远程开放教育情境中,教师自我效能感的产生与教师自身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相关,与教师在远程开放教育情境中的直接经验、教师本人的身体状况、情绪反应有关,又与远程开放教育体系的组织结构、远程教学氛围、学生因素等有关。笔者认为,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探索:
心理学家维纳认为,不同的归因会导致个体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待发生不同的变化,同时也会使个体的情感发生不同的反应。归因所引起的期待变化和情感反应会进一步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在远程开放教育情境中,教师的某次教学行为结果如取得成功了,应尽可能将其归因于个体内部努力的结果,这样既能给自己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增强自我效能感,同时又能激励自己在后续类似的教育情境中做出更大的努力。教师在对某次失败的教学行为进行归因时应尽量避免将其归因于能力的不足,因为与能力的不足伴随而来的消极的情绪体验必定是教师自我效能感的降低。开放的远程教育环境具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对教学效果的预测性。处于不可预测性的教学情境往往需要教师个体对教学现象做出更积极的成败归因,既要看到外部因素的不利影响,也要看到自身的不足。尽可能地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努力不够而不是能力的不足,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度。另外,教师还应善于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尤其在远程开放教育情境中,面对异质性大且数量多的开放性的学习群体,碰到问题时,教师应积极暗示自己一定有能力克服障碍解决问题,积极的自我暗示能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有利于促进教师在开放教育情境中各种不同角色的实现。
对教师的评价犹如一面镜子影响教师个体的自我知觉的形成,进而对教师自我效能感产生重要的影响。当一个人的行为总是伴随着成功和来自他人的关心、支持时,其自我效能感就会增强,而当行为总是伴随着失败和来自他人的批评和否定时,其自我效能感会降低[8]。笔者认为,从评价的角度而言,要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就应该以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和专业发展为目的进行评价。评价不仅仅是对教师工作状况的鉴定,更重要的是为促进教师成长和提高教师教学服务水平,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以尊重教师主体地位和人格为前提,评价要看基础、看进步、看发展、看闪光点[9]。在远程开放教育实践中,建立发展性的教师评价机制以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要充分考虑远程教育教师职业角色的特殊性,既要考虑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平、远程开放教育技能、远程教育信息技术、职业道德水平、开拓和创新意识,更要考虑其在开放的教育情境中的管理、沟通、支持服务能力。另外,对教师的评价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评价的手段和方法应多样化。发展性的教师评价机制,能最大限度地开发教师的潜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有利于培养教师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提升自我效能感。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10]不言而喻,教学反思对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有积极重要意义,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由此,在远程开放教育实践中,教师只有持之以恒地开展符合远程开放教育特色的教学反思,才能在反思中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教师教学反思既要针对面授辅导课能体现师生互动的教学环节,又要针对借助网络平台建设网络教学资源的教学环节,还要有针对使用实时信息技术如QQ群,教育微博等的教学反思。如果说教师的教学反思侧重于对自己教学实际水平的感知,不断反思能提升能力认知,进而提高自我效能感的话。那么加强教学实践交流则更注重对其他教师教学活动及水平的观察而获得对自己能力的一种间接评估。在远程开放教育实践中,教师通过观察其他教师的教学实践可以获得大量鲜活的间接经验,从而为自己在类似的教学情境中提供可参考的借鉴经验,并暗示自己也能取得类似的成就,进而增强自我效能感。如,开展远程开放教学实践观摩活动,进行网上网下一体化教学实践交流活动,开辟实时专栏加强交流讨论等。在观摩活动中,教师能感受榜样的力量,成功的教学事迹和典型的教学事例对教师的教学具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和激励作用。不断坚持教学反思和教学实践交流,能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对提升教师自我效能感具有催化作用,最终促进远程开放教育教师角色的实现。
远程开放教育教师不同角色的彻底实现对保证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至关重要,自我效能感作为教师个体的内在感知,对教师不同角色的转换与角色功能的发挥具有深层次的预测作用,研究远程教育教师自我效能感对促进其在实践中发挥不同角色进而实现特定角色功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王晓红.试论自我效能感理论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1(10):98-99.
[2]王正东.论远程教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及其培养[J].远程教育与网络教育,2006(6):41-44.
[3]张向葵.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262.
[4]李云芳.远程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探析[J].职教论坛,2011(28):45-48.
[5]黄正明.远程教育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18.
[6]刘丽平.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教师角色定位[J].中国电化教育,2012(04):63-66.
[7]郭媛.浅论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高与培养[J].教学与管理,2007(03):35-36.
[8]邓芳娇.自我效能感及其对职前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5):77-79.
[9]王景英.教育评价[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283.
[10]公艳艳.远程教育教师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化发展初探[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01):121-125.
李云芳(1976-),女,上海开放大学浦东东校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课题项目:全国高校教学科研项目“远程开放教育教师激励研究”(编号:泸-0037-B),主持人:李云芳。
G720
A
1001-7518(2013)30-0049-03
责任编辑 王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