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书院文化与现代大学文化创新

2013-08-15 00:46朱为鸿
肇庆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书院学术师生

朱为鸿

(肇庆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书院作为中国古代的教育组织,打破了封闭的官办教育系统,推动教育由上层贵族垄断向下层社会的移动,开启了书院教育与官学并行发展的双轨教育体制。书院教育发展引起文化重心向下层平民文化的转移,对平民文化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书院培养了大批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不独宋代的书院如此,在以后元、明、清各个朝代都是如此【1】。书院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不仅开创了中国文化发展的独特路径,而且创造了大量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经验。中国大学应传承创新书院文化,为中国特色大学发展寻求文化资源和精神支持。

一、传统书院的文脉与内在精神

(一)个性自由

书院文化的自由精神,主要体现在学术自由上。古代书院之所以能传承千年,承担延续中华文化之重任,一个首要原因就在于书院有学术自由。正是因为有学术自由,学者们可以自由自主的研究各自所好,可以自由自主的相互学习,可以自由自主的相互诘难。有了一个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学者们可以潜心学研。由于学习的是济世安邦的儒家思想,学者们在学习中自然具备了一种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即便是时世艰难,亦自觉向道,克己复礼,秉中持正,潜心专注问学,形成追求学术自由之精神。有学术自由,自然可以碰撞出思想火花,实现个人宏愿,体现人生价值。

中国现代大学在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的引导下,致力于为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服务,放弃了大学“为学术而学术”的追求。结果是,大学规模持续扩大、功能不断拓展,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人才培养质量“令人堪忧”。20世纪以降,大学日益巨型化和复杂化,组织结构和功能不断演化,已经由单纯的教育机构变成了有丰富内涵的社会机构,其发展动力取决于学术、政治、市场三者的合力,表现出多主体、多目标和多元化的文化特性。大学发展日益走入困境,究其根源,主要是大学理念的缺乏和大学文化的“不自觉”。所以,我们要学习古代书院的学术自由精神,唤醒大学的文化自觉。

古代书院的学术自由风气比较浓厚,书院以儒学为宗,但儒学内部学派林立,甚至出现一个书院一个派别,每个学派内的学者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然而,古代书院并不相互排斥,书院之间和学者之间辩论攻诘,并不互相排斥。如大儒朱熹,不计门户之见,邀陆九渊到白鹿洞书院主讲,授义利之辨等,并篆刻象山义利之辨的讲义以传后人。正是这种多元包容的文化学术环境,使儒家思想在书院得到发展,佛家和道家思想也得到传承发展,并在碰撞中产生了新思想。现在中国大学的学术交流,存在“山头主义”和唯我独尊的倾向,学术交流缺乏包容和求真的气度,没有多元化和宽容的文化环境,阻碍了学术文化发展和繁荣。所以,有必要学习古代书院的学术交流经验,进一步在思想文化上改革开放,形成自由、包容和多元的文化环境,促进中国文化在百家争鸣中实现超越。

(二)学术创新

现代大学起源于中世纪,其历经数百年而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坚持创新。大学通过传播、创新文化和培养人才等文化活动形成独特的文化传统,大学文化是大学生命力之所在,而卓越大学文化的特征是创新。当前,制约中国大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原始创新能力不够。“大学的创新能力弱,不是我们的投入太少,也不是我们的人才队伍不足,关键是我们缺乏利于创新的大学文化”【2】。所以,只有通过大学文化创新,才能不断提高我国大学的学术竞争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住宿学院制是西方大学的创新,住宿学院通过独特的人才培养方式造就了大量高素质人才。中国古代的书院同样富有创新精神,是值得中国现代大学借鉴的。

中国古代书院孕育了众多学术派别,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对古代中国的辉煌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自唐出现书院,书院扮演了重要的文化角色,如讲学、藏书、校书、修书、著书、刻书、读书等,并产生了诸如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乾嘉考据等学派,这些学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更为可贵的是,这些学派并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而是在理论上有不断传承创新,代表了一定的时代精神。在陆九渊时,朱熹之学已是盛名在外,但陆九渊并未人云亦云,而是直指朱熹理学之弊端,提出了心学主张,最终形成朱陆之学两足鼎立之势。朱学广大,陆学高明,朱陆鹅湖之辩已成为千古佳话。继而,王守仁也没有完全因袭陆学,而是在承袭陆学之基础上,批判继承,最终提出了致良知之学,既进行了理论传承创新,又反映了时代精神。

书院代表了兼容并蓄的文化精神。从宋元以降,书院维持文化的弹性和教育、思想上的包容性,成为承载中国文化命脉的主要机构。中国古代书院的创新精神,对于今天大学发展具有借鉴意义。首先,当代大学要把创新精神的培育和弘扬作为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像古代书院教育那样保持开放的态度,不存门户之见,不拘泥于一家之言,积极吸收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不断进行学术创新。其次,要增强大学教师的创新意识,弘扬书院大师的教学和学术研究相结合的传统,真正做到以学术研究促进教学,以教学带动学术研究,使大学教师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大师。再者,要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习惯和创新能力,进而培养创新人才。

(三)人文情怀

书院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导。儒家文化实质是道德哲学,所以,书院文化具有浓厚的人文精神,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而人文精神正是今天的大学所缺乏的,人文素养是当代大学生需要加强和提高的品质。面对科学功利主义、数字化、信息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大学对科学技术日益崇拜、对物质利益疯狂追求,大学教育逐步丧失自己的终极目标。许多教育家呼吁:当代大学需要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加强大学的人文精神建设,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古代书院文化的文化追求和人文精神培养对解决当代大学发展的问题有所启示。

古代书院教育将知识传授、学术研究与人格完善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陆九渊曾对弟子讲:“人生天地间,为人自当尽人道,学者之所以为学,学为人而已”【3】。他认为,官学教育的缺陷是只教学生在文辞章句上下功夫,而不是教学生“做人”。陆九渊所谓的“做人”,其实就是通过书院教育,让学生成为以德性为基础的通才。古代书院有很强的文化氛围,师徒之间自由择师,慕名在先,道义为重,以诚相见,相互问难辩疑,往往情如父子。然而,当代中国大学办学深受功利主义影响,围绕专业发展和就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忽视了大学生人格操守培养,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成为人才成长的短板。教师责任意识不强,缺乏职业道德理想,师生关系疏淡,教育影响力不强。究其原因,与大学教师人文精神失落、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淡薄不无关系。需要从书院师生关系和人文教育模式中汲取有益经验。

古代书院重视学术渊源,以显示文化传统,如通过命名题词、嵌碑立石、匾联语录等,突出教化内容、修身之道。书院环境的选择和建设增强了书院的吸引力,营造了书院教育文化氛围,有效促进学生的人文修养提升。书院重学术、尊贤者的祭祀文化传统让学生产生对前贤的敬畏心和向往,有助于树立学术追求。当然,现代大学不必像书院那样建在山水之间,但是我们同样可以营造具有浓郁人文色彩的独特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可以借鉴古代书院祭祀儒家圣贤的传统,把历史上对本校有特殊贡献和德艺皆佳的楷模和事迹展示在大学显眼之处,供师生瞻仰,观摩仿效,以起到规勉劝诫的作用[4]。通过入学教育、毕业典礼等仪式,强化大学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二、传承与创新书院文化

古代书院已经成为历史文化遗迹,但书院教育形成的文化教育传统仍然源远流长,并成为中国教育的文化基因在持续发挥作用。书院的基本使命也是培养人才,现代大学应弘扬书院文化的独特魅力,挖掘书院积淀的教育精神和文化传统,在传承中创新现代大学文化。

(一)更新教育观念,培育创新人才

书院承担着培养儒学研究人才和政事人才的重任。书院作为私学的典范和高层次教育机构,一直保持重儒学研究和重道德培养的传统,培养了大批传播儒学的人才,在学术思想发展和古代知识分子培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适应社会发展和政治的需要,弥补官学之不足,帮助生徒通过科举取士。从唐代中后期开始,有些士人就选择隐居山林读书这种求学方式,书院为考取科举而实施相应的教育。宋代书院开始官学化,培养科举人才成了重要内容和任务,特别是理宗承认程朱理学的地位之后,书院的教学内容和科举考试内容逐渐趋向一致。到了明清时期,书院作为科举人才培养机构的性质更加突出,培养了大批通过科举考试入仕的门徒。由此来看,书院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目标多元、内容多样和因材施教的特点,强调教育的适应性,既适应生徒发展和知识传播的要求,又适应当时社会政治发展的要求,在官学的夹缝中求生存,在政治和教育的博奕中行走,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

现代高等教育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创新的任务,大学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承担着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的重任。要主动借鉴书院的文化教育观念,实施多元化的教育,培养多样性的个性化人才,顺应社会发展要求,增强大学的适应性,培养创新人才。

(二)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育质量

中国古代书院有着严格的管理模式。它颁布严格的学规,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的教学管理。书院所订学规要求师生共同遵守、互相监督,对学生的管理和考察注重德才兼备和平时考核,制度化的教学管理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目前,大学的内涵发展对大学管理制度提出了要求,通过教学管理创新促进教学与科研的跨越式发展是大学提高质量的必由之路。一位西方教育家说过:“大学的本质在于把一群优异的年轻人聚会在一起,让他们的创造力相互激励,产生使他们终身受益的智慧。对于教师而言,重要的是他们是否能够通过教学为学生创造出可以互相激发智慧和创造力的环境。”目前,中国大学教育还没有走出“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传统办学模式,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确立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和探索精神,加强与学生平等交往,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赋予学生发表个人见解的自由空间。加大教学管理改革力度,在教学质量评估、教师业务水平考核、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要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建设学术团队,促进学术创新

宋代以后,很多学术派别的形成与发展都与书院息息相关,有些是以书院为研究基地,有些以书院为传播基地,有些是二者兼而有之。学派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不但取决于学术本身的价值大小,还取决于学派创始人个人的影响力,学术大师对学派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不少书院为了提升自身学术创新水平,争相延聘学术大师担任主讲和书院山长。正是由于书院宽松的学术环境,师生相互答疑问难、相互激荡,推动了学术创新。当代大学完成培育人才、创造知识、服务社会的使命需要依靠优秀的学术团队,需要学术团队具备学术创新能力。高校教师不仅要教学,还要进行研究,教师团队要能够把握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研究前沿,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和激励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大学要创造有利于教师自由发展的环境,建立能有效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培养制度,改革传统的评价标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师生间相互质疑,真正教学相长,学生就某一学术问题展开激烈讨论,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促进学术创新性。

(四)提倡自学和质疑,培养创新能力

书院主要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士子学做人,追求人格的完善,强调道德与学问并进。教学上以学生个人钻研、师生之间的自由研讨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创新。书院里的季考或岁考的成绩要参照平时成绩斟酌给定,质疑和创新成为学生考核的主要指标。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可能会开辟一个新的领域,而解决问题需要的只是一些技巧。然而,当前很多大学的教学仍然沿袭以传授知识为主、培养能力为辅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基于此,大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敢于质疑,善于质疑,自由思考,用科学的精神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书院的统治机构是院士委员会。每个院士都有同等的发言权。从选举院士、选拔学生的人数与标准,一直到书院农庄应否养猪等事,莫不由院士会以讨论决之,极具民主精神。书院之称为‘共和国’者以此。当然,这种民主性格也是较晚近的事。”[5]大学要能够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有利于学生思考的文化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全身心投入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思考中,拓展独立思考的广度和深度,成为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有用之才。

三、基于大学文化创新的书院制建设

书院文化的构建重在书院人的精神与行为习惯的塑造与养成,需要通过大学精神培育、制度构建、物质文化环境改造和行为方式修炼等途径加以建设。书院文化的建构应该是全方位、多途径和多层次的,需要社会、学校和各职能部门的协作和支持,需要书院人的共同努力和通力合作,甚至需要几代书院人的不断积累和创新,是一个长期的文化累积和文化创造过程。

(一)制定合理的制度

制度在构建书院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按照心理学理论,态度的形成与转变包括服从(顺从)、认同(同化)、内化三个环节或阶段。服从(顺从):个体为了获得奖酬或避免惩罚,按照社会的要求、群体的规则和别人的意见而采取的表面服从的行为;认同(同化):不是个体对社会压力的被迫屈服,也不是不自觉地模仿,而是自觉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与行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逐渐与他人或某个团体的态度与行为相接近的过程;内化: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把外部的新思想、新观点归于自己思想体系之中,成为自己态度体系的组成部分。内化是态度形成和转化的阶段,个体具有行为自觉和内在精神诉求,其行为不再需要外部的约束和压力,行为变得稳定而持久。文化建构也经过这三个阶段,制度是实现三个阶段不断转化的关键。通过制定合理的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在长期规范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行为习惯,进而培养其所需要的精神。肇庆学院在打造书院文化时,把构建恰当的制度放在首位。首先制定了《肇庆学院书院制工作方案》和相关规定,然后按照有关制度进行书院建设,逐步形成师生的行为习惯和精神追求,逐步营造书院的文化氛围。

(二)重构师生关系

人与人的对话是思想教育实现的前提条件,然而,当代大学师生之间正是缺乏这种对话关系,师生成为熟悉的陌生人。据统计,课堂上极少、没有主动回答或提出问题的学生分别达到81.2%和80.7%。大学师生之间的交往很少,师生之间在下课后基本上没什么联系,与教师很少和没有交往的学生达到90.4%,仅有9.6%的学生与教师经常交往,其中,大部分交往形式也是表现在学习上和礼节性的打招呼[6]。书院制可有效地改善师生关系,使师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交往和交流,拉近师生距离、改善师生关系,建立轻松、愉快的交流方式和对话机制。教师自觉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融人教育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发展原认知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师生共同体验和分享成功的喜悦。教师具有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包容学生不同的表达方式,打破双方身份的限制,消解师生心理上的隔阂。通过互联网交流平台和文化活动平台拓宽沟通互动的渠道,及时地实现师生的交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和学校管理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参与中获得自主发展。

(三)强化人文关怀

大学生注重情感关怀,渴望得到理解和关注。大学教师不仅要拥有渊博的知识和精深的学术,还要具备敦厚的品行,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塑造学生,使学生“信其道,亲其师”。然而,当前的大学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和困惑,师生间的对话与交流越来越困难,师生关系疏远和冷淡,教师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学生以“消费者”的姿态走进校园,教育物化为“供应者”与“消费者”的关系;甚至出现了学术“民工”的现象,教师的职业道德受到质疑,教风和学风令人担忧。

书院教育以文化活动和文化平台为载体,强化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追寻对学术的崇敬和对大师的敬仰,重塑学术和文化殿堂的尊严。教师以真诚、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求真至善的形象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体味“没有教授管理,但为精神往来、自由研究”的和谐氛围。师生平等对话,相互切磋、质疑问难,关注世界大事,教学相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教与学的双向发展。从单纯的高深学问传授向学术并举的扩展,从单纯的知识学习向知识、能力和素质结合的复合型学习转变,从教师为主体的被动学习向以学生为本的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转变,教学过程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自我发展能力。

[1] 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史资料(上册)[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序一)1-9,(序二)2.

[2] 朱清时.缺乏利于创新的大学文化使我们无缘诺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1):1-2.

[3] 陆九渊.陆九渊集·语录下(卷三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0:470.

[4] 程伟.书院精神对大学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11(8):12-14.

[5] 金耀基.大学之理念(第二版)[M].杭州:三联书店,2008:131.

[6] 晏富宗.宋代师生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5-10.

猜你喜欢
书院学术师生
朵云书院黄岩店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江南书院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