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整合《史记》教材资源

2013-08-15 00:49:31
中学语文 2013年31期
关键词:项羽刘邦史记

肖 赛

选修课是让学生走进经典的有效支撑点,《史记》作为选修课教材重点推荐的读本,亦是支撑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阅读《史记》不应只是单纯记住某个事件或某个典故,而是要在与历史对话中吸收精神营养,学会为人处世的态度,以及构建完美的人格。但现时的选修教学丧失了它独有的灵魂和艺术特色,让学生远离了对生命感悟。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在本文中探讨如何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平台,让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艺术感悟。

一、板块整合,完备体系

苏教版教材中,《史记》编写自成体系,虽然在归类上有独特之处,但是不符合实际教学状况。因此,教师应该在研究教材体系、了解教学目标以及学生认知情况的基础上对教材做出合理整合。首先,结合《报任安书》来研究《太史公自序》,进而深度了解《史记》与司马迁之间的关系。随后研究《史记》中的理想人格,通过《孔子世家》来解读司马迁的价值观,通过不拘小节的管仲以及以死明志的屈原等优秀历史人物来探究作者的生死观。接下来才是研读《史记》,学习历史人物。教师将人物对比分类。如,帝王系列可以将《项羽本纪》与《高祖本纪》结合到一起学习,从一代名将与一个混混入手来解读感悟史学家的思想;如将相系列可以以《魏公子列传》、《李将军列传》以及《淮阴侯列传》等人物入手解读,从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中去感悟其不凡的气质、鲜明的个性以及悲惨的命运;在平民系列中,可以选择《滑稽列传》与《刺客列传》等,从平民的人生中去感受匹夫之勇重与社稷。最后,回顾所学综合探究,从基本知识体系入手引导学生开展辩论,让其视角不断地拓宽升高,从而以全新的视角、全新的理论来对待《史记》。只有更深层次的发展自主探究,才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也是按部就班的挑选篇目教学所达不到的。

二、立足学生,裁剪篇章

当教师整合教学重点后,就会面临新的问题:如何进行文本研习?《史记》的篇章较多,如果囫囵吞枣势必会造成学生读而不知其味,很难从中得到深刻的体会以及深层次的感悟,如果进行单篇章的教学又会将选修课变成必修课,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篇章内部剪裁整合成了帮助学生消化知识的重要过程。

1.单篇剪裁志在求精

《史记》中很多篇目篇幅较长,一两节课教师很难讲完,这就需要教师在把握住教学重点的同时将文本重新布局,来彰显教学内容的独特性。如在《高祖本纪》中,从叙述刘邦起兵到衣锦还乡共20多节,教材将其编入不隐恶不虚美专题中,教师往往有意随着史学家的观点来讲述刘邦的狡猾奸诈,认为项羽之败就败于此,这就违背了编者的本意。如果将《高祖本纪》进行剪裁,将1-4节整合在一起研习,就会发现刘邦一生的不平凡以及其志向之远;而5-10以及16节整合到一起阅读又会发现刘邦礼贤纳士的精神,相反则会看到项羽不进忠言刚愎自用的特点。在入关时刘邦安抚百姓、废除苛刻历法,而项羽残杀百姓烧皇宫无恶不作。刘邦的胜利是胜在民心而非阴险狡诈。在用人方面,《高祖本纪》8、11-14节之中所显现的是刘邦能屈能伸之能以及定国安邦任用贤臣的手段。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单篇重组过程中,只有教学重点突出、构思精妙,才能让学生领悟到《史记》的真正意义。但单片剪裁的组成结构并非一成不变的,如在讲《刺客列传》时,我先提出问题:失败的竖子为何名垂千古?学生依据问题的引导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其人物形象,从行刺前的准备、刺客心理、行刺表现等方面来审视人物形象。因此,只有让学生在疑惑中解惑,才能对历史产生兴趣,让历史变得味道非凡。

2.在对比人物中明晰历史特色

众所周知,历史是由无数的人物以及无数的精彩场景构建,因此,历史中必有恩怨情仇、你争我抢的演义。在《史记》中,司马迁利用互见法来完成人物塑造,将大量的人物生平以及精彩事件分散写在数个篇章中,借此来补充完善一段完整的历史。在教学过程中,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就是还原历史事件。学生只有充分了解了历史事件,才能解读人物形象,进而完成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与判断。以《高祖本纪》《项羽本纪》以及《淮阴侯列传》为例,刘邦、项羽、韩信这三个人在历史中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此三篇传记进行对比研习,才能充分突出三个人华彩的生命、人生的苦楚以及神采飞扬的个性。如《李将军列传》《滑稽列传》中李将军讷口少言,在描写指挥作战时作者惜墨如金,但却重于传神的动作描写;淳于髡多辩,作者则重于语言刻画。从他们两个的人物形象塑造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高超的人物刻画艺术,进而通过人物更真实地还原史实。

3.全视角解读历史因果

《史记》中有些篇目不适合实际课堂教学,因此,对原文资料进行精选有助于教学补充,完善教学效果。如,《高祖本纪》的教学补充可以选择原文《史记·高祖本纪》中刘邦醉酒斩白蛇等相关文献,不仅可以让学生解读司马迁对历史的态度(“就天人之际得君权神授”),也能让学生通晓《淮阴侯列传》中立汉赤旗的前因后果。如在教《项羽本纪》时,如果讲完“巨鹿之战”直接再讲“垓下之围”,学生不仅不能了解战局形式,也很难对人物言行进行讨论。因此,教师对历史背景的补充尤为重要。

精选原文章节是对苏教版教材节选文本的有效补充对比,学生只有在对比中发现、探究历史的疑难,才会有欲望去熟读历史,全面分析历史人物的多元化形象。如在讲《项羽本纪》过程中,可将垓下项羽被围时的慷慨悲歌、霸王别姬时的热血柔情与刘邦自己逃命几番丢下儿女以及冷血的一面进行对比分析。刘邦与项羽的性格各异,司马迁没有正面写出来,但学生可以根据一系列的历史事件来还原历史真相并拓展视野空间,并对这段历史进行正确的解读。

三、古今对话中让资源类聚

学生在必修课时已经逐步掌握了自主探究、深入研读的方法,但缺少教师整合的精彩资源,学生很难在自主探究上更上一层楼。

在讲授《淮阴侯列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搜集资料来论证文本观点。关于韩信谋反一段,教材节选与原文有少许出入,这就需要利用资料搜集来激发引导学生探究。可以将原文作为教学补充,如,武涉等人对韩信的游说,以及韩信的回答;也可以将韩信墓前的对联以及韩信劝刘邦东进的情节作为补充。教师还可以通过史学家对某个历史人物的观点以及对某些历史事件的评论作为引子,来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让学生在不同的思维领域中,用发展开放的眼光去看待历史,在思辨的过程中完善其批判能力。在整个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不需要一味地强调结论,也不要勉强学生有所突破,只要学生有良好的探究兴趣就好。

同时,教师也可以将名师请进讲堂,如可以播放百家讲坛中《易中天评汉代风云人物》以及《王立群说史记》等,也可以将由《史记》改编的影视剧进行筛选剪辑再播放。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拓宽学生视野,在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同时也让学生拥有了内在的文化素养以及优秀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项羽刘邦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项羽为什么不肯定都关中
学生天地(2020年25期)2020-06-01 02:16:28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汉初刘邦集团“入都关中”事迹查验
刘邦记嫂之恨
刘邦斩丁公
刘邦不识字吗?
梦遇项羽
小说月刊(2015年1期)2015-04-19 02: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