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雯慧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 210038)
新任教师是指刚刚走上教师工作岗位,任职经验不足的教师群体。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全国各地的小学、中学一般都非常重视新任教师的培养,通过集中培训、听课、师徒结对、行动研究等方式促进新任教师的专业成长。
纵观各种培训方式,其核心均是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但是,常态下的听课、上课具有一次性,无法让新任教师对自己所上的课程进行深入的反思和重构。今天,随着录像技术和设备的普及,通过把新任教师和相关教师的教学录制成录像的方式,学校可以在新任教师的培养中极大地突破日常教学一次性的限制,使新任教师能够对相关的课堂教学反复推敲,深入研究,提升新任教师校本培养的实效性,避免了常规听课评课的浅尝辄止现象,为新任教师向骨干教师和专家型教师的飞跃打下基础。
基于课堂教学录像反思的新任教师校本培养模式是要构建校内的新任教师培养小组,依托新任教师的教学录像等反思素材和教师能够充分交流的校园网络平台,以课堂教学录像深入细致的观察为核心,促使新任教师提升课堂教学反思的质量并改进教学实践的校本培养方式。
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最早提出群体动力学的思想。群体动力学认为,一个人的思想会受到在场的其他人的影响,从而表现出与其独处时不同的特点。[1]该理论启示我们构建教师反思集体,通过集体的讨论和分析能够提升教师个体教学反思的质量。
当前众多研究成果表明系统的经常的反思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L.Stenhouse)指出,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好手段是通过批判实践。有效的反思需要有反思的材料,教学录像是促进教师深入反思自身教学的第一手的宝贵资料,能大大提升教师教学反思的质量。
基于课堂教学录像反思的新任教师校本培养模式的实施流程具体如下。
学校要建立新任教师校本培养小组,才能确保基于课堂教学录像反思的新任教师校本培养模式落到实处。新任教师校本培养小组由学校分管领导、教务主任、指导教师、新任教师、教学录像录制人员等组成。校分管领导或者教务主任可以担任培养小组的组长,为新任教师的培养提供组织上的保障并落实录制课堂教学录像的设备。录制课堂教学录像的设备各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物质条件因校而异,不一定都要求配备录播教室。指导教师可以由学校的资深骨干教师担任,学校可以根据新任教师的学科背景、任教科目、发展规划等具体为每一位新任教师指定一名指导教师,这类似于我国传统的师徒结对的方式。一个新任教师校本培养小组内可以由多对指导教师和新任教师组成。教学录像录制人员可以由学校有录像特长的人员兼任。
新任教师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备课、上课并录制教学录像。在具体课的选择上要有代表性,可以根据新任教师所带学科选择典型的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也可以是围绕一个课题或章节的系列课。系列课程由于顺应了学生获得知识的发展过程,方便新教师和相关教师分析教学对学生课程学习所产生的实际效果。[2]当然,如果学校的条件许可,也可以实现教师教学录像的常态化,通过教室装配的录像设备随时记录新任教师课堂教学的情况,为其日后的教学反思提供系统的素材。
在新任教师的备课和上课之前,指导教师要引导教师对所任教科目的教学标准和教科书进行系统的教学论分析,使得教师把教学和学生的发展联系起来。内容涉及学生学习本册教材必须掌握的核心的知识和技能,家庭作业的类型和内容,课外阅读的内容等。具体到备课的时候,指导教师要通过体现教育规律的具体问题引导新任教师钻研课程内容,有的时候指导教师甚至要把自己所说的做给新任教师看。
课堂录像的观察与分析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基于校园网建立课堂录像网络共享的平台,并提供相关的观察工具和开放式的讨论评论空间。这种方式为学校中的每一位教师提供了利用零碎时间参与新任教师课堂录像的观察与分析的途径,新任教师也能够从大家的讨论中获益。第二种方式是传统的会议形式,成员围绕一定的主题利用各自课余时间观察分析新任教师的教学录像,新任教师撰写完该节课的教学反思后,教师校本培养小组召开会议进行讨论。观察和讨论的主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课堂教学录像进行整体性的观察和讨论,这种方式力图通过对教学设计、教学基本功、教学效果等各个指标的综合衡量对新任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剖析,另一类是专题性的,比如:可以对新任教师的课堂提问、目光停留、课堂反馈、身态语言、学生的课堂行为管理等进行观察,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使新任教师通过对某个具体方面教学行为有深刻的了解,还可以使新任教师看清这种教学行为与教学的其他方面丰富而具体的联系。会议讨论结束后,新任教师要整理会议中关于自己课堂教学的参考意见,并通过反思形成关于自己课堂教学的系统认识和修改思路。新任教师尤其要注意在集体的帮助下通过反思理清自己內隐的关于教育教学的认识,并分析这种认识的可取之处和可能存在的不足。
依托课堂教学录像,新任教师在自我反思和集体的帮助下形成了关于自己教学的深刻认识后,新任教师应该和指导教师一起讨论如何对原有的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修改。有条件的学校,新任教师还可以运用新修订的教案在平行班进行教学,通过教学实践来感受教学设计修改的效果。
除了对录像课教学设计的修改外,新任教师还应该以反思后形成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在新的起点上进行未来的教学设计。
总之,该模式是一个新任教师在集体的帮助下备课、上课、录像、反思、修改然后开始新的教学实践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本模式的目标是促进新任教师尽快地成长为熟手教师,并为其成为骨干教师奠定基础。教师的成长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校领导、指导教师对新任教师课堂教学的意见只有转化为新任教师的自我认识的时候才能真正推动新任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本模式应用的关键是借助集体的力量提升新任教师反思的深度和强度,校领导和指导教师要和新任教师就教学录像展开深入的交流,以平等和坦诚的态度帮助新任教师分析教学实践,引导新任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进行深入细致的反思。新任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自身具有尽快胜任教学的良好愿望,但这种积极上进的精神力量又是极其脆弱的,校领导和指导教师要避免强制性地把自己观点强加新任教师的做法。
虽然本模式主要是依托教学录像来开展教学观察的,但是教学观察的材料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学录像,教师纸质或电子的教案和教后记,学生们上课后的访谈、问卷调查等都可以成为教学观察和教师反思所依托的材料。
[1]王海燕.技术支持的教师教学反思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60.
[2]吕雯慧.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研究理论思想与实践经验探析[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