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林霄 杨军
(1.德州职业技术学院远程教育培训中心,山东德州 253000;2.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网络课程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尤其在资源共享推动教育公平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设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建设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1]。在网络课程中不能像教室教学那样师生和学生之间直接交互,故如何在网络课程中实现教学交互成为了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在实现交互的基础上如何更好地体现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目标成为网络课程设计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教学交互是教学系统与学习者之间,包括相关信息交换在内的、实时的、动态的、相互的给予——提取过程。[2]
网络课程的教学交互不同于面对面的交互形式,在交互的过程中会强调技术的作用,通过技术完成交互。网络课程教学交互的层次主要是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来观察的教学交互。网络课程教学交互主要有以下三个层次:学生与媒体界面的操作交互,学生与教学要素的信息交互和学生的概念与新概念的概念交互[3]。
操作交互体现在学生的肢体对媒体的操作过程。随着新兴媒体的不断涌现,学习者必须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媒体界面,以掌握媒体界面为前提才能顺利完成后续层面的交互活动。操作交互的水平决定于媒体本身的复杂度和界面形式,以及学生对媒体界面的熟悉程度。通过改善媒体界面和对学生进行技术培训两种方法可以提高操作交互的水平。
信息交互体现在学生与某种教学要素之间,通过各种符号进行有关学习的信息交换的过程,信息交互可以通过交互的信息来观察。信息交互有三种形式:学生与学习资源的交互、学生与教师的交互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学生与学习资源的交互发生在学生利用学习资源的自学过程中。资源提供所有信息交互的功能,以及学生与学习资源进行的一切交互活动都应该以促进学生的概念交互为目的。学生与教师的交互发生在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各种互动活动,比如:答疑、辅导、电话、传真、电子邮件和讨论平台。学生与教师的交互以促进概念交互为主要目的。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发生在一个学习者和其他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可以是一对一或者一对多以及多对多的方式,教师也可能是学生与学生交互活动的参与者。
概念交互是学生头脑中新旧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新旧概念相互作用的结果产生知识的同化和顺化,这种交互发生在学生的头脑中,概念交互的结果将直接作用于信息交互,概念交互的结果决定学生在信息交互中交互的内容和形式。
三种教学交互的关系是:操作交互是信息交互发生的条件,操作交互中的动作是由信息交互的需要和媒体界面的特征来决定。概念交互产生于信息交互的过程中,概念交互的水平和方向决定了学习结果,概念交互的结果将决定信息交互的内容和形式,概念交互是所有其它教学交互的根本目的,信息交互是实现概念交互的策略与过程。所有类型教学交互的目的都是通过各种信息交互来促使概念交互的发生,并使结果朝着教学目标不断接近。
网络课程的交互功能实现的是教师、学习者和教学平台三者之间的多向交流,通过信息的交流,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尽可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实现深层次的概念交互[4]。交互功能的设计原则分为以下几点。
(1)对接收信息的反馈时间尽可能短。即使是异步的信息反馈也应该尽量缩短时间,如果学习者得到反馈信息的时间过长,容易对学习失去兴趣,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甚至学习失败。
(2)学习交互是双向的,教师、学习者和教学平台都是信息的发出者和接收者。交互的过程一定是有反馈的过程。信息发出者向对方发出请求,经由信息接受者对信息进行加工,把结果反馈给原来的信息发出者。
(3)学习交互可以是同步或者异步。教学交互可以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加以实现,可以是如在线聊天工具这样的同步工具,也可以是如自动答疑系统、Wiki这样的异步工具[5]。
(4)学习内容的呈现是网状结构,非线性结构。知识的结构本身就是网状的结构,从来不是线性的结构。远程教育网络课程必须设计知识点之间的网状超级链接,并提供章节知识点之间的快速检索跳转功能,使得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触类旁通,建立知识之间的关系网络,更好地实现深层次概念交互,实现知识的同化和顺化。
(5)教学平台和学习者以及教师之间的交互要尽可能简单明了。
反思当前我国网络教育的发展,结合我们在网络课程应用方面的广泛实践,我们在为网络教育与网络课程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感到鼓舞时,也很容易发现在网络课程的交互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当前,网络课程中交互的效果怎样,交互质量如何?下面对网络课程中的三类交互活动的现状进行分析。
网络环境下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交互是学习者学习的基本方式,为了保证交互的有效进行,首先,课程呈现经过教学设计的内容,除了呈现学科知识的内容,还应有学习资源,如:相关的学习网站、案例、视音频资料、相关论文、文献等。但是,通过对国内近60多所知名大学的80多门网络课程的调查研究发现,85%的网络课程不能提供适当的资源,其中,有的相关性不高,信息量太大,造成学习者迷茫,有的忽视资源建设,资源中的相关网站缺乏必要的说明[6]。
师生之间进行的交流应是双向的,如果师生双方没有对对方传递过来的信息进行及时反馈,时间间隔较长,那么效果就差。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有的课程使用音频会议进行在线答疑和讨论,由于网络速度的限制,视频会议使用较少,情感交流很少,更忽视给学习者提供心理咨询及情感上的支持鼓励。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网络课程提供了讨论区或聊天室等集体交流工具,用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但个别化的交流工具少。部分课程提供私人聊天室,发送短信等,便于学习者的个别化交流。而个别化的交流需要提供其他学习者的有效名单,很少有课程考虑到这点。
网络的双向传播技术和计算机化媒体的信息存储技术能提供快捷的交互。但是,这些交互不是简单地偶然发生的,而必须是特意地设计到教学计划中的。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中,应利用网络的这些技术提供多种类型的交互,以便于学习者学习。一般来说,网络课程的交互设计应该做到界面简洁友好、布局结构合理、操作使用灵活、逻辑层次清晰、资源链接丰富、人际交流环境简单实用、反馈及时高效[7]。
交互界面的友好与否直接影响交互学习的效果。良好的交互界面首先要简单明了,同时,还要注重界面的一致性、可靠性和反馈性。所谓简单明了,是指网络课程的交互界面应易学易用,直观明了,操作简便,学生不用记忆任何命令就能做到一看就懂,防止信息超载,提高学习效率。一致性是指界面的各部分以相同或相似的风格同学习者交互,即使用的方式、方法的一致性。例如:如果在一个屏幕的底部给出提示,则在其它屏幕上这种提示也应出现在同一部位;如果一种图符代表了某种特定涵义,那么,在其它场合下使用就应该具有相同的意义。这种一致性有助于学习者理清思路。反馈性是指一个友好的界面应在适当的场合对学习者的操作立即作出反馈。交互界面应能进行多种信息的反馈。适当的提示和启发、实施强化、表示强调和注意、某种建议与要求、对学生应答结果的处理等。通过反馈,可大大增强学生和网络课程的交互能力。另外,界面的色彩设计、结构布局和逻辑也会影响交互的实现。
在色彩设计方面,先要根据学习对象特点和本课程特色确定整体色调,再依据教学信息的不同添加变换不同的色彩,尽量做到整个页面协调美观。呈现主信息时,尽可能淡化背景或用对比度较强的颜色和字体来扩大主体信息,帮助学习者获取主要的学习信息。屏幕上信息点的分布结构是学习者能否集中注意力于教学信息的关键。据研究表明,首先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处在屏幕的右上方信息,应将重要通知以及希望引起用户注意的信息放在屏幕右上方的位置。同时,每个页面的信息点最好不要多于6个[8],否则,浏览者就不能很快了解页面内容,反而降低了学习效率。
合理利用导航系统是实现高效交互的一个必要手段。在网络学习中,学习者是主要的探索者,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过程由学习者自己掌握,网络课程又由于信息量庞大、信息资源组织的非线性等特点,使得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迷航现象,从而影响了交互学习的效果。所以,设计清晰、明确、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导航系统必不可少。
学习是在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有效交互中进行的,优质的网络课程应能为学习者提供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互动环境。互动学习环境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创设,必须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增强其认知主体的作用。一方面,学习者可以通过与学习资源方便的交互达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另一方面,由于网络远程学习中师生时空分离,因此,网络课程应该为学习者和教师提供一起讨论、共同学习的场所。如:在课程中开辟在线讨论区(利用BBS、实时讨论、聊天室等),通过电子邮件讨论问题,这些交互软件最好做到课程里,以方便学习者使用。指导教师要对交互进行正确合理的学习引导,例如:设置与课程内容匹配的专题讨论区、设定讨论区版主等。以便更好地支持学习者的协作学习和讨论学习。学习者在完成知识的初步建构之后,既可以登陆到讨论区参加讨论、发表意见,也可以用E-mail进行非实时的交流,还可以通过在线测试结果的及时反馈来检验学习情况。教师通过互动环境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对于一些普遍性问题,教师可统一解答,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外,在网络课程中由于教师和学习者处于“准永久分离”状态[8],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就不像传统课程授课那样直接、方便,为了弥补这方面的欠缺,就要求网络课程的交互设计一定要体现情感交流,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创设情境激发学习者的情感,增进教师和学习者之间的情感交流。
反馈对整个交互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控制和调节。通过各种反馈信息,不仅有利于学习者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方法和速度,而且可以使指导教师及时了解学习情况,并适时调整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等。如果一个学习者在练习过程中能随时知道自己做得正确与否,或者能得到相应的提示、鼓励甚至是小小的批评,他都会饶有兴趣地做下去。相反,若长时间得不到任何的信息反馈,将很难维持学习兴趣。学习反馈既包括学习系统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学习者的反馈信息,还包括指导教师和其他学习同伴的评价信息。在网络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习者都是反馈信息的提供者,同时,也都是反馈信息的接收者。反馈速度也会影响到网络课程的应用效果。为了使学习者在交互过程中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网络课程信息组织当然要丰富多彩,并尽可能灵活应用各种媒体形式和学习策略,而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课本搬家”,但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在设计网络课程时必须考虑到网络的传输速率。学习者在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时候,如果传输速率太慢、互动等待的时间太长,将会挫伤学习者交互的积极性和学习的耐心,甚至会致使学习者放弃交互活动。为了不影响交互学习的效果,网络课程的设计过程中应慎重选择所使用的信息形式,并注意信息呈现的媒体格式。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武法提.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陈丽.远程学习的教学交互模型和教学交互层次塔[J].中国远程教育,2004,(5).
[4]梁英平,曾晓燕,徐永周.建设交互式学习型网络课程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
[5]赵国栋.教育技术研究的新课题:交互网络运用于学校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1996,(12).
[6]韩小强.浅议网络教育中交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2009,(8).
[7]广新,黎加厚.论网络远程学习中的交互[J].电化教育研究,2000,(11).
[8]王同明.网络课程中的交互设计[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