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强
(徐州市电化教育馆 江苏徐州 221000)
数字化教育资源是指信息化的教学内容、工具应用,是信息化教育教学的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60条明确提出: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第九章也提出:建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共建共享环境。由此可见,优质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工程和关键环节。
数字化教育资源,特别是其教学内容的建设与应用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因此,不同地区应在国家、省两级统一建设框架内,结合本地区实际需求,建设和应用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
徐州市自2007年始,以“建设与应用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坚持“以自建形成良性循环”、“区域资源自动逐级汇聚”、“以资源应用促进教学改革”的区域性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特色,逐步建设起具有区域特色的数字教育资源库。然而,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对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提出了新的标准和需求,使已有资源整合与应用模式暴露出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由于本市“区域性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汇聚”工作开展较早,在工作进行过程中不断尝试和探索合理的资源汇聚模式,因此,在国家、省相关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之前,形成了多个区域性资源的汇聚平台,使资源的汇聚方式呈现多平台、零散式的现象。在逐步实现向上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平台”汇聚的过程中则出现缺少数据接口、资源基本数据不完善等问题。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基本存储信息”是一项重要数据信息,它是对各类资源展开存储、搜索、推送、迁移、评价等应用的关键词。目前,因为存在多个汇聚平台,加之过去在资源制作、审核、上传、汇聚、管理等环节中,没有规范统一的资源存储基本信息结构,导致现有资源基本存储信息的存储数据库、存储字段设置以及存储内容不统一、不完整,较为混乱,很难逐步实现以上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及“网络学习空间”为核心的综合管理与应用。
目前,各类已经汇聚的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仍然采用较为单一的应用方式,即:用户通过相关网站平台搜索、点播需要的数字化教育资源,这种“大海捞针式”的应用极大降低了使用者对资源的使用效率与兴趣,也很难与其他相关的信息化教育教学平台实现整体应用的推进。因此,导致各类资源应用效率低,应用范围窄。
随着资源应用模式的不断拓展,特别是“网络学习空间”平台应用的不断推进,目前存在的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汇聚与应用等方面问题将成为制约资源应用规模化、常态化的瓶颈。为此,我们必须以教育部、省两级主导的“三通两平台”的建设为核心,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主导的资源共建共享功能,以及“网络学习空间”提供的整体化资源汇聚、管理与应用模式逐步改变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应用的现状,加快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的推进,提高应用效率,提升应用水平,拓宽应用范围。为此,要从资源信息存储,资源应用观念等方面完成以下探索与尝试。
“资源基本信息数据库”与“资源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资源库通常是指资源的物理存放位置,而“资源基本信息数据库”是用于记录和存储每个资源的相关基本信息,包括:资源名称、资源类型、资源分类、所属学科、所属章节、涉及知识点、所属年级、所属学校、所属区域、主讲教师、资源描述、制作时间、汇聚时间、共享区域、物理位置、引用URL等字段。其中,“资源类型”用于标识该资源为视频、音频、文字等形式;“资源分类”可以标识该资源主要呈现方式,例如:名师讲堂、专递课堂、微视频、网络备课等;“涉及知识点”则以不同于常用的按照章节分类的形式对资源实现分类,以便为学习者提供更为灵活的搜索和使用方式;“物理位置”则是指资源实际存放地点。随着资源库的不断丰富,为方便资源的存储和使用,资源库的镜像化和本地化将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存储与调用方式,因此,需要对每个资源的实际存放位置做出必要的记录;“引用URL”则记录资源可以在网络上直接使用链接地址,该项信息将为资源的“全网络、跨平台”应用提供数据接口。
“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基本信息数据库”是一个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总档案库,它为各地按照实际需求记录、检索、分类以及灵活应用本区域特色教育资源提供基础数据信息。它的建立可以依托于国家、省两级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也可以独立规划建设,但是应与国家、省两级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保持互联互通。
以“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基本信息数据库”为基础,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链接、二次开发等方式将已有的、分散在不同汇聚平台中的区域性资源整合至上级建立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中,还可以通过“引用URL”字段为网络学习空间提供应用数据接口。
规划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在建设模式与制作形式时,应从其应用环境、应用对象、应用方式等诸多因素综合考虑,结合本地特色充分利用各级基础平台提供的功能与服务,以应用带动建设,以建设服务于应用。
目前,以“三通两平台”的建设为主导,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模式与制作形式应以网络为基本应用环境,在资源制作参数、汇聚形式以及应用模式等方面都应以方便、高效的网络应用为主要需求。例如:在建设与应用网络直播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讲堂等视频类资源的时候,首先,应考虑应用范围内基本网络环境,如果在一个学校内开展应用,则在校园网的基础上可以采用高清、高品质的视频资源,如果是在区域内通过“教育城域网”或者公共网络开展应用,则应根据网络带宽、播放模式等条件,配置合理的视频参数,首先保证可以收看且影音同步,不能一味追求高品质的影像效果。特别是在区域性范围内建设与应用“直播课堂”这一类资源时,应尽可能采用适用于网络传输、收看的媒体,例如:wmv以及flv等流媒体视频格式。
随着以网络学习空间为核心,以学习者为主体的网络自主学习模式的逐步推广与应用,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模式也应以满足学习方式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例如:在资源搜索方式方面,除了提供通常使用的“按照章节、年级、学科”等方式外,还可以提供“按照知识点”、“按照课标”等搜索方式。又例如:学生在网络中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资源解决某个知识点或者某个问题。此时,他们或许不需要整堂课、整章、整节的视频或者其他形式的资源,各地可以结合本地区教育教学改革情况,利用微课、微视频技术,以知识点为索引,建立短、精、个性化强的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
“网络学习空间”是促进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与应用的前瞻性探索,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可以形成新的教师研修形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方式。“网络学习空间”将推动教育资源规模化、常态化的应用。目前,各地应打破“在哪里汇聚,就在哪里应用”的传统模式,消除不同资源汇聚平台的束缚,在区域内以“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核心,结合“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基本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以“引用URL”数据为接口,打通所有资源汇聚平台,对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实施整合。将整合后的资源提供给“网络学习空间”为基础的各种应用,改变用户点播、搜索为主的单一应用模式,树立“资源推送”的应用观念,使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在区域内无阻塞、常态化、高效率、个性化、再生性地开展应用。
我市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成之前,就利用其它平台建设和汇聚了“名师讲堂”、“微课程”等一系列的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随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以及“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我们尝试对原有平台及其资源做以下改进:(1)与“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用户“统一认证”或者取消该平台面向用户提供服务的功能,只保留资源上传、汇聚等管理功能。(2)完善该平台所有资源基本信息,添加“按照知识点分类”资源的功能。(3)将基本信息导入“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基本信息数据库”,确保“网络学习空间”可以通过“引用URL”数据使用该平台资源。
完成对原有平台的改建以后,就可以通过“网络学习空间”将这些资源应用于信息化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以课前预习为例:教师登陆空间→制作或者搜索合适的预习资源→教师将资源推送到任课班级的学生空间→教师通过手机短息、微信或者学习空间自带的消息功能通知学生或者家长登陆空间展开课前预习→学生或者家长登陆个人空间接收教师推送的预习资源,完成课前预习→学生利用学习空间提供的交互系统(在线或者离线)向教师提出预习中产生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预习反馈准备课堂教学与个性化辅导。整个过程不仅采用常用的资源搜索,而且充分利用信息化环境实现教师选择资源后将合适的资源推送给学生,并且通过各种消息方式和各种终端向学生发出信息,这种“资源推送”的应用模式将改变学生面对“数字化资源大海”而难于汲取一滴水的状况,为个性化教育教学提供了途径。
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应用要以“三通两平台”为核心,结合本地区特色,在资源整合过程中通过改造已有各种资源汇聚和应用平台,为上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数据接口,逐步实现资源向上汇聚,并依托“网络学习空间”开展规模化、常态化的数字化资源应用。
[1]国家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Z].2010-07-29.
[2]国家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3]延觉.在教育信息化管理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话[EB/OL].http://www.fjedu.gov.cn/html/2013/09/12/266579_135652.html?uni=0d0a67ff-6890-494b-b445-1041a7bbc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