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艳 钱华云
(荆门日报社,湖北 荆门 448000)
媒体该如何关注弱势群体
□李金艳 钱华云
(荆门日报社,湖北 荆门 448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说:“小康不小康,还得看老乡”,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解决弱势群体的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媒体的影响无处不在,但是从媒体报道的覆盖面和比例来看,却存在着严重的失衡。大部分新闻从业人员的报道都倾向了同一个方向,即有影响力或者有所谓新闻价值的事件,很少有人关注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一部分人,以及他们的生存质量和生活状况。媒体该如何关注弱势群体?笔者想从此入手,做一些探讨和交流。
(一)
对“弱势群体”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在我国,“弱势群体”这个词是2002年朱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先使用的。他的原话是“认真落实鼓励自谋职业和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措施,对弱势群体给予特殊的就业援助。”
我国的“弱势群体”是一个特殊的名词,顾名思义,就是一群现在各方面都与主流社会不对称的集体,主要表现在信息、经济收入以及能力上的不对称。例如:老人、儿童、妇女、农民工、下岗人员、城市贫困人口、残疾人以及遭受灾害的人群等。当然,“弱势群体”的内涵和外延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好转,也在发生着变化。从目前的情况看,“弱势群体”要靠自身的努力去摆脱弱势状态,存在着有很大的实际困难,他们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援和帮助,特别是需要媒体主动的、真诚的、不带任何偏见的帮助。
关注弱势群体,加强这方面的报道力度是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增强媒体公信力的重要途径。媒体应该顺应受众需要,体现整个社会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也会成为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标志。
(二)
不可否认,媒体在关注弱势群体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媒体更倾向于关注那些离得更近的弱势者,或者那些更容易关注的弱势者。比如,媒体关注儿童,但大多是关注城市儿童,他们该不该上早教班,选择哪种奶粉更安全。媒体离城市儿童很近,距农村儿童太远。一年中,似乎只有到了寒暑假,媒体才会想起农村的留守儿童。再比如,媒体对老年人的关注,也大多集中在城市空巢老人、城市中的福利院,而对农民的空巢老人的生活、烦恼、担忧却很少涉及,即使有也是一掠而过。
随着媒体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媒体似乎越来越不愿意拿出版面和时段去报道弱势群体。从经济的角度看,弱势群体是社会的边缘人群,收入低、消费能力差,社会关注度不高。很多时候,媒体在决定是否报道有关弱势群体的新闻时,首要的判断标准是新闻价值,而不是出于公益。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媒体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度更小了。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媒体不可避免地具有市场属性和盈利目的,但是从根本上来讲,媒体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是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在短期内可能不会给媒体带来多大的经济价值,但是长期来看对塑造媒体公信力会发挥不可小觑的作用。所以,媒体在关注弱势群体时,应该摒弃功利性的思维,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走进弱势者,更多地为他们鼓与呼。
(三)
关注弱势群体,不应该止于发出报道,更要努力推动问题解决,用舆论的力量帮助弱势者改变处境。在现实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媒体以大篇幅报道某些弱势群体的悲惨处境或者不幸遭遇,报道发出后很快就石沉大海了。弱势者被曝光在公众面前,却未能得到任何形式的救济,生活上难以有所改观。
笔者在湖北《荆门晚报》刊发两组关于弱势群体的系列报道:2005年春节前夕,笔者在钟祥驻站,一热心市民发现钟祥城区有一操外地口音的老人,几天来在风雪中捡垃圾充饥。笔者赶到现场,首先联系武警钟祥消防大队,为老人送去御寒大衣和食物。这是一名70多岁的老奶奶,与其沟通发现,老人有老年痴呆症状,无法说出她是谁?从哪里来?但是,在老人的反复唠叨中,笔者得到两个重要信息,一个村子的地名,一个孩子的乳名。于是,笔者通过上网查询,发现这个地名在全国有很多,但是最可能的是湖北孝感汉川的一个地方。随后,笔者与《孝感日报》取得联系,将老人的照片和采访见到的相关信息刊发,两报联动寻人,《孝感日报》派专人到汉川当地寻访。在除夕前一天,老人的家终于找到,老人的儿子来钟祥接老人时,场面十分感人。笔者最后得知,原来这位老人已经离家出走了10多年,其家人到处寻人未果。
2008年,湖北荆门一名身患绝症的父亲为养女寻家,主人公文德春是沙洋县五里铺镇农民。16年前,他和妻子收养了一名女儿,为了给养女完整的爱,文德春夫妇二人一直没有再生育孩子。2006年文德春的妻子病逝,他也被查出患有尿毒症晚期,16岁的养女小文在市一中读高中。文德春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自己死前帮养女再找一个家,让养女能够上大学并成才。故事很感人,笔者在报道中采取多角度,大篇幅进行报道。这组系列报道引起了市民强烈关注,30多位市民要收养文德春养女小文,还有不少市民去看望,最终,文德春养女被荆门市的一位女企业家收养,养父文德春的心愿得到圆满解决。如今,在该女企业家资助下,小文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
在如何关注弱势群体方面,这两组报道至少有两点值得借鉴:一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注要有连续性,要穷追猛打不放弃;二是在对弱势群体的报道中,媒体工作人员一定要深入挖掘,心怀感激,把人文关怀放在第一位。
(四)
弱势群体的存在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社会现实,如实准确地将这一群体的现状加以报道,是媒体职责中的应有之义。笔者认为,媒体关注弱势群体可以从以下方面改进。
努力为尊重弱势群体营造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媒体要帮助弱势群体,最关键的是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关注关怀弱势群体的氛围。帮助弱势群体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非一人一家之事,媒体的帮助尽管可以为个别当事人解决困难,但从数量上说毕竟只是少数。如何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关怀的行动中,使社会美德成为社会的常态才是媒体努力的最终目标。
要与媒体“走、转、改”结合,深入走进弱势群体。媒体需要深入了解弱势群体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走进弱势群体中间,以他们的视角,写出他们的心声,对于他们工作、生活上的需求要在报道中真诚、如实反映。同时,在对弱势群体的报道中,存在着“治本不够只治标”现象。媒体不但要采用多种报道手法从多个报道角度对事实进行充分报道,由此形成足够大的舆论声势。同时,媒体还要善于分析,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从治本上下工夫,从而起到促进问题有效解决和预防此类事情再度发生的作用,乃至相关政策的出台。
总之,媒体对弱势群体的真诚关注,是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一种升华,是社会主义新闻观的具体体现。
(本栏编辑:高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