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养生理论谈抑郁症的预防

2013-08-15 00:44王一丹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19期
关键词:情志肢体饮食

王一丹

(吉林省四平市脑科医院针灸康复科,四平136000)

从中医养生理论谈抑郁症的预防

王一丹

(吉林省四平市脑科医院针灸康复科,四平136000)

本文以祖国中医养生理论为依据,论述了在我们国家很早就重视养生,有很多养生方面的医学著作,在临床上应用养生理论来预防抑郁症的发生。

中医养生理论;抑郁症;预防

《黄帝内经》起源于我国两千多年前,其中有养生理论的记载,阐明了我国很早就重视养生,体现了未病先防的思想,为预防医学的雏形。《灵枢·本神篇》:“必须四时而适寒暑……节阴阳而调刚柔……。”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翼方》里也强调:“饮食有节,将息适度”。葛洪《神仙传》中的:“体欲常劳……劳勿多度……”等理论,启示人们要想身体健康长寿,却病延年,必须顺应时代变化,保持心情舒畅,注意起居有常和饮食有节等。这些养生理念对预防抑郁症有重大现实意义。抑郁症是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特征的神经症,为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无统一的症状、表现形式,有精神、情感、躯体方面的障碍与痛苦,如生活低调、心情不畅、常有自责感、无所事事、对工作无兴趣无热情、缺乏信心、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头晕头痛、失眠多梦、食欲减退、肢体窜痛、疲乏无力、月经失调、性欲下降等[1]。抑郁症中医现代临床多按郁证论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郁证是指外感六淫、七情内伤所引起的脏腑功能失和,从而导致气、血、痰、火、食、湿等病理产物淤塞、郁滞,气机不得宣畅的病症。而狭义的郁证是指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引起的疾病总称。有大量研究表明:抑郁症常由心理社会因素诱发,如精神紧张、压力大、工作困难、人际关系紧张等,这些患者明显缺乏自信,有强烈的自卑感,直接影响生活及工作,有人甚至出现抑郁人格障碍,会产生轻生念头。可见,加大研究中医养生理论将对预防抑郁症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人在中医科工作多年以来的经验来看,临床上对抑郁症的预防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 调节情志上的“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调节精神情志在祖国的中医学中有着很重要的位置。古医学中《素问·上古天真》就提出了“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科学养生思想。孙思邈有养生“十二少”告诉后人要健康快乐,延年益寿,就要在思想上保持清净,行事上心气平和,真气和顺,精神内守。若不注意调节情志,而使内脏功能受到影响从而会引起肢体上的疾病。《素问·上古天真》又说:心是“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提示后人在生活中只要做到了清心寡欲、保持心情舒畅、不患得患失,“内无思想之患”,就能达到“形体不敝、精神不散”。“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丹溪心法》),也从一个层面说明了情志变化可以诱发各种疾病。郝万山认为,心、肝、胆三脏阳虚、气虚乃是易发抑郁症的体质因素,在此基础上遭遇情志刺激则可形成脑神失养,气郁痰凝,神窍迷蒙之证。

由于现代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化,越来越多的社会调查得出“精神因素”成为许多身心疾病的主要来源,受到医学界的高度重视。此外,心理学家认为,诸如忧愁、紧张、恐惧、家庭不和、遭遇不幸、受到歧视、侮辱、冤屈等社会因素心理所造成的精神压力促使大脑皮层始终处于紧张状态,人的心理变化超过人所能调节的范围时,会出现心理生理反应,其中有部分人迁延不愈,促发心身疾病。也可通过削弱人体的防御功能,诱发其它的功能性与器质性精神障碍。心理社会因素可以改变机体代谢水平,引起激素与内分泌系统功能变化,改变机体免疫系统功能,改变大脑皮质与内脏的生理功能,最终导致患者出现抑郁症状。据现代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本病的发病率较高,抑郁症患者占精神科门诊患者的21.2%,占神经科的70.6%。几乎所有的抑郁症患者经受过社会心理因素的不良刺激。中医学认为由于所愿不遂、精神紧张、家庭不和、忧愁悲哀等因素损伤心神,心失所养而发生一系列病变[2]。

2 生活中的起居有常 调摄寒温

中医学极其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主张“顺四时,适寒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和四季养生、养长、收养、养脏之道,强调“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等理论。中医学认为,“脏气素虚,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是本病发生的内在因素。起居劳累,气候寒温可以影响机体的功能状态,虽然它本身不是抑郁症发病的根本原因,但是不良的功能状态会诱使疾病发生。如劳累过度、长途跋涉、日夜奋斗、过热、过冷等造成机体体能耗竭、睡眠缺乏、精神紧张、体弱多病等不良功能状态,会引起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变化,进一步使生理功能发生明显变化,如更年期性腺功能减退、植物神经功能不稳定、各种躯体功能衰退、防御与代谢功能削弱的功能状态,这些都成为某些潜在的精神障碍开始显现的时机,成为整个机体维持内稳定的防御系统被突破的薄弱环节,即成为抑郁症发病的诱发因素。

3 饮食上的调摄以适当为度

我们知道人类赖以生存、人类的生命活动的重要的物质基础来源于食物,饮食失宜不可避免的就成为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祖国医学中很重视饮食,强调“忌膏粱厚

味、肥甘之品”,以防“高粱”之疾,《素问·脏气法时论》有:“气味和而服之”的饮食调摄方法对多种疾病都有预防意义,对抑郁症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肥胖病、高血压病、高血脂等代谢综合征,与饮食及生活习惯密切相关。长期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食物,长期酗酒、吸烟等因素,致使血脂异常,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出现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梗塞、脑动脉硬化、周围血管性病变等[3]。从而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与社会交往减少,产生自卑感,直至发生抑郁、苦闷、沮丧、情绪低落、寡言少语、精力不足等不良精神状态。此种压抑的情绪长时间不能消除,则会使性格发生改变,产生抑郁症。有研究认为,肥短体型人抑郁症发病率高于一般人。如:

孙某某,女,46岁。于2012年7月27日因言语不清,左侧肢体无力入院治疗。CT:双侧基底节右侧侧脑室体部,脑干多发小片状低密度影;颈动脉超声检查“双侧颈动脉内膜回声粗超,左侧颈动脉窦附近后壁中低混声回声斑块”;查体:左侧肢体肌力4级;入院血压:180/110mmHg。入院诊断:多发腔隙性脑梗死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险组);既往:高血压病史两年,近两年,月经期前后心情抑郁烦躁易怒,头晕多梦。忙碌经营饭店10年,起居休息没有规律,饮食油腻,偏爱甜食。

入院一周病情稳定后,开始针刺治疗。目的是调畅情志,舒通经络,平衡阴阳,改善语言肢体功能;取心经、肝经的腧穴,用泻法,宽胸散结平肝泻火;取肾经腧穴,补法,以滋阴补肾;取脾胃经腧穴,补法,以补益气血等等。每天1次,10次一个疗程。同时:①鼓励患者平稳心态,不急不躁;②注意饮食清淡,生活作息有规律。③加强自身力所能及的肢体功能锻炼等。该患者于2012年8月24日出院,症状好转,言语略笨拙,左侧肢体肌力达5级弱。出院后至今,根据患者的要求及身体状况,进行短期针刺治疗,每次5~10天。现在,该患者情绪平稳,言语清晰,睡眠好,每天早晚两次步行锻炼,起居作息有规律,状态良好,继续跟踪治疗。

上述事例进一步说明了中医养生注重精神情志调节,起居有常,饮食适当的理念是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指南。

中医学最显著的特点是整体观念,历来重视“天人相应”,重视精神因素在防治疾病中的积极作用,主张顺应四时变化、恬淡无妄、清净内守,对大喜大悲等过度精神刺激,要能够自持,泰然处之,调摄饮食,运动“中节”,对长寿健康有着很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变,膳食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预防与保健已经成为目前医学界研究的主要课题,中医养生理论对人类健康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欧阳帅领,郭蓉娟,崔丽凤,等.100例老年期抑郁症中医常见症状聚类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0,17(32):4-7.

[2]杨保胜.益肾疏肝法治疗抑郁症30例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8):987-988.

[3]史桂荣,王雷,李春巧.五运六气在中医理论中的独特价值[J].中医学报,2010,28(1):56-57.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9.097

1672-2779(2013)-19-0138-02

苏 玲

2013-08-20)

猜你喜欢
情志肢体饮食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情志护理对肾移植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春节饮食有“三要”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肢体语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健康饮食
别样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