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中医护理体会※

2013-08-15 00:44:40余艳兰廖若夷张月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20期
关键词:痉挛性患侧医嘱

刘 梨 余艳兰 廖若夷 张月娟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沙410007)

1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中医护理体会※

刘 梨 余艳兰 廖若夷 张月娟*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沙410007)

痉挛性瘫痪;中风;中医护理

痉挛性瘫痪是脑卒中后患者一个最重要的损害,主要是由于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后引起的牵张反射亢进所致,表现为偏瘫侧上肢屈肌张力增高和下肢伸肌张力增高。痉挛可以导致肌肉短缩、姿势异常、疼痛和关节挛缩。由于挛缩会限制受累关节的活动,引起疼痛,所以会妨碍康复并限制患者恢复的潜力。痉挛的患者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有针刺治疗、中药治疗和康复治疗[1],同时,良好的中医护理方案对病人痉挛的缓解和肌张力的恢复也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报道一例缺血性中风痉挛性瘫痪的中医综合护理体会。

1 病例

患者肖某某,男,70岁,因“突发意识不清伴右侧肢体乏力1天”由急诊于2012年12月11日14时入院。现病史:患者家属代诉患者11日11点左右无明显诱因在沙发上坐着休息时突然出现神志不清,呼之无反应,言语不利,双侧肢体活动不利,以右侧明显;饮水呛咳,口臭,纳一般,寐尚可,小便频急,大便6日未解。急诊科拟以“左侧颞额叶,颞叶大面积脑梗塞急性期”收住我科。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痛风。无饮酒、无服用药物等,有吸烟史。专科检查:右侧上肢肌力0级,右下肢肌力2+级,左上肢肌力4级,左下肢肌力4级,四肢肌张力增高,以右侧明显,腱反射++,克氏征(-),巴氏征(-)。辅助检查:颅脑CT:①双侧基底节腔隙性脑梗塞;②脑白质脱髓鞘病变并脑萎缩。初步诊断:中医诊断:缺血性中风中脏腑(急性期),辨证为痰热阻络;西医诊断:左侧颞额叶,颞叶大面积脑梗塞急性期。

患者入院后,中医根据辨证结果以标本兼顾为治疗原则,治以化痰通络,通腑清热。中药汤剂用化痰通络汤等方加减,配合中成药舒血宁注射液、三七皂苷制剂活血通络;大黄胶囊通便及对症支持治疗。

西医予以依达拉奉注射液清除氧自由基,七叶皂苷钠冻干粉针、甘油果糖氯化钠、甘露醇注射剂降颅内压防治脑水肿,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营养神经,泮托拉唑粉针剂护胃,头孢拉定冻干粉针抗感染及能量合剂补液支持治疗等。经积极治疗后,患者神志清醒,辨证为风痰阻络证。

针刺治疗:采用醒脑开窍针法。主穴:内关、人中、三阴交;辅穴:极泉、尺泽、委中、风池、完骨、天柱。上肢痉挛取患侧肩髃、合谷、上八邪、阿是穴;下肢痉挛取患侧阳陵泉、足三里、丘墟透照海。

康复治疗:抑制肢体的痉挛模式,放松肢体,做关节被动锻炼,再逐步增强肌力。

2 痉挛的护理

2.1 生活起居护理起居有常,适当活动,避免过劳;患者应安排在背阴凉爽的房间。保持病室整洁,物品摆放有序,设施设备安全适用。保持病房光线充足,地面平坦、干燥,地面潮湿时设防滑警示牌。识别跌倒的高危患者并予以重点防范。做好健康宣教,增强患者及家属的安全防范意识。

2.2 饮食指导饮食宜清热化痰之品,如黑大豆、藕、茄子、鲤鱼等,食疗方:鲤鱼赤豆陈皮汤、玉米黑豆粥。忌食肥甘厚腻生痰之品如羊肉、牛肉、狗肉、辣椒等。

2.3 情志调理病室宜安静,光线柔和,避免噪声、强光等一切不良刺激;入睡困难,烦躁不安时睡前按摩涌泉穴10次。多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状况,给予精神安慰,增加康复信心。指导患者保持心态平和,可采用言语开导、音乐疗法、移情法缓解恐惧、焦虑、悲观情绪。并避免不良情志刺激,使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后期告知患者,语言、肢体功能恢复需要较长时间,需克服急躁、焦虑、恐惧等不安情绪,耐心接受治疗,坚持言语训练和肢体功能锻炼。

2.4 内服中药护理遵医嘱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选用舒筋活络、活血化瘀等药物,注意观察服药后的疗效与反应。中药汤剂宜温服,饭前1小时服用,服药后2小时忌食生冷,辛辣和油腻之品。中成药宜饭后半小时服用,以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服药期间进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生冷滋腻、海腥发物之品。

2.5 注射给药护理根据医嘱可选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注射剂静脉滴注,如丹红注射液等。用药前全面评估药物性能及患者身体情况,如有无心脏病史、肺部疾病史、糖尿病史、过敏史,血标本的检验指标,注射部位皮肤情况,血管弹性等。用药时应加强巡视,滴速不宜太快,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和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及时向医生反馈。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与西药注射剂合用时前后用生理盐水冲净管路中的药液。

2.6 常见症状/证候施护患者临床症状:半身不遂,手足拘急,舌强语謇,肢体麻木,头晕目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2.6.1 半身不遂

(1)观察患侧肢体的感觉、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和肢体活动的变化。

(2)加强对患者的安全保护,如床边上床挡,防止坠床摔伤,每日用温水擦拭全身1~2次,按摩骨隆突处和经常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压疮发生等。

(3)协助康复医师进行良肢位摆放,经常观察并及时予以纠正,指导并协助病人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如伸屈、抬肢等被动运动,注意患肢保暖防寒。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均为患侧):上肢:极泉、尺泽、肩髃、合谷等;下肢: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2]。

(5)遵医嘱艾条灸,取穴(均为患侧):上肢:极泉、尺泽、肩髃、合谷等;下肢: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2]。

(6)遵医嘱中药熏洗:在辨证论治原则下给予具有活血通络作用的中药局部熏洗患肢,每日1次或隔日1次。

(7)给病人及家属讲解患肢活动的重要性。教会病人和家属肢体被动运动锻炼和翻身的技巧,促进肢体早日康复。

2.6.2 手足拘急

(1)观察手足痉挛的程度、持续时间。

(2)加强对患者的安全保护,如床边加用床栏,必要时予以适当约束以免坠床及摔伤等。

(3)协助康复医师进行良肢位摆放,痉挛肢位的摆放保持肢体功能位置,注意患肢保暖防寒,避免被褥过重或太紧等。每2小时更换体位1次,更换体位要按良肢位要求正确摆放。

(4)重视患侧刺激:应尽可能地使患侧在白天自然地接受更多的刺激,如家属与患者交谈时应握住患侧手;施加感觉刺激时,必须防止刺激造成的痉挛加重,尽量不在患肢静脉输液,慎用热水袋、热敷等。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均为患侧):上肢:极泉、尺泽、肩髃、合谷等;下肢: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配合做痉挛肢体被动活动,防止关节僵硬、畸形[2]。

(6)遵医嘱艾条温灸,取穴(均为患侧):上肢:极泉、尺泽、肩髃、合谷等;下肢: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2]。

(7)遵医嘱皮肤针叩刺:叩刺痉挛劣势侧,缓解肌肉痉挛状态。

2.6.3 吞咽困难

(1)协助医师于患者进食前采用饮水试验进行吞咽功能评估,观察吞咽困难程度。

(2)进行营养及水分补给的评价,定期监测患者体重变化。

(3)保持环境安静、舒适,减少进餐时分散注意力的干扰因素,如关闭电视、收音机等,指导病人进餐时不要讲话,防止误吸。

(4)患者轻度吞咽障碍,以摄食训练和体位训练为主。如采用改变食物性状和采取代偿性进食方法如姿势和手法等改善患者吞咽状况,一般先用糊状或胶状食物进行训练,少量多次,逐步过渡到普通食物。

2.6.4 肢体麻木

(1)观察肢体麻木程度和肢体活动度、感知情况。

(2)加强安全防护,如剪短患者指甲,床边上护栏,必要时予约束带。不宜使用热水袋,如需使用温度应低于55℃防止烫伤。必要时协助翻身,预防压疮的发生等。

(3)遵医嘱患肢按摩:按摩患侧肢体以舒筋活络。

(4)遵医嘱中药熏洗:在辨证论治原则下给予具有活血通络的中药局部熏洗患肢,每日1次或隔日1次。

2.6.5 眩晕头痛

(1)观察眩晕发作的次数、程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遵医嘱监测血压,若出现血压持续上升或伴有眩晕加重、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等变化,及时通知医生,做好抢救准备。

(2)向患者讲解发生眩晕的病因、诱因,指导患者避免诱因的方法,如自我调适,保持心理平衡,避免焦躁急怒等不良情绪刺激,改变体位时动作缓慢,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防止摔倒。

(3)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头部稍抬高,呕吐时取侧卧位,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流通,光线调暗,避免光刺激。安慰患者,多做解释工作以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百会、太阳、风池、内关、曲池等,每日4~5次,每次30分钟。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穴神门、肝、脾、肾、降压沟、心、交感等,每日按压3~5次,每次3分钟,隔日更换一次,双耳交替。

(6)遵医嘱穴位敷贴:取穴双足涌泉穴,每日1次。

3 结果

住院91天后,患者病情好转出院。出院时,患者神志清楚,言语不能较前好转,未恶心呕吐,瘫痪在床,神志清醒,面色尚可,饮食正常,睡眠一般,大便溏,小便清亮黄色。查体:T:36.8℃,BP:120/70mmHg,形体消瘦,稍能言语几个字,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灵敏,双侧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颈软。双肺呼吸音低,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84次/分,律齐,未闻及明显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双下肢不肿。

右上肢肌力3级,右下肢肌力4级,左上肢肌力5级,左下肢肌力5级,四肢肌张力明显降低,以右侧肌张力降低明显,四肢腱反射正常,克氏征(-),巴氏征(-)。

4 体会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可归属于中医学“筋病”“痉证”的范畴。中医认为,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状态是因左右阴阳失衡引起。《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中风后瘫痪者因痰瘀痹阻,脉气失调,“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素问·缪刺论》),左右邪正盛衰失调,阴阳失衡,左或右发病致偏瘫[3]。

本中医护理方案的主要特点有二,一是内容全面,从生活起居、饮食指导、情志调理、中药护理、症状护理等多方面进行施护;二是中医特色突出,护理的每一个方面均针对风痰阻络这一证型进行护理,并运用了多种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如中药熏洗、耳穴贴压等,尤其是穴位按摩,对患者痉挛程度的改善和肢体肌力的恢复,效果明显。

穴位按摩是中医学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外界环境也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这个整体的形成,经络和腧穴就是其重要的生理基础。穴位按摩,通过腧穴、经络传导,具有疏通经脉,调节脏腑气血,平衡阴阳,减轻和延缓受损部位的病理损害,改善微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神经再生之功效[4-5]。

本文结果表明运用综合性中医护理方案进行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康复护理,能更有效地促进患者各方面能力的康复,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但是对于方案中是哪些措施起关键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进行临床对比观察研究。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临床路径.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S].2011:185-186.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诊疗方案.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S].2011:184-185.

[3]张志强,谭吉林,杨楠,等.祖国医学对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认识[J].科技信息,2009,(1):773.

[4]张雯,杨蓉,吴卫青,等.从经络研究谈中西医结合康复的发展[J].中国康复,2005,8(4):240-241.

[5]黄龙祥.经络学说的理论结构与科学内涵[J].中医杂志,2002,43(10):746-748.

10.3969/j.issn.1672-2779.2013.20.080

1672-2779(2013)-20-0117-03

杨 杰

2013-08-13)

湖南省中医药科研计划项目[No:2012151]

*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痉挛性患侧医嘱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更 正
薄氏腹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经验
痉挛性斜颈伴焦虑状态案
护肤有误区 遵循医嘱防陷阱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保健与生活(2019年3期)2019-08-01 06:33:08
医院H IS 系统下电子医嘱的规范管理
科技视界(2018年29期)2018-12-28 05:49:00
遵循医嘱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
健康博览(2016年6期)2016-05-14 09:54:10
医嘱
金秋(2016年20期)2016-05-03 23: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