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国辉 王天刚 罗 丹
(四川省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院脾胃病科,泸州646000)
大柴胡汤临证心得
肖国辉 王天刚 罗 丹
(四川省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院脾胃病科,泸州646000)
大柴胡汤出自张仲景《杂病论》,具有和解少阳、内泄热结之功,其疗效卓著,颇受历代医家推崇。笔者从事脾胃病临床工作20余年,此次有幸成为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学员,在跟随陈绍宏教授师承学习过程中,运用大柴胡汤治疗相关疾病等方面偶有所得。现将研修心得与临证感悟跟大家交流,详见以下病案举例。
大柴胡汤;临证心得
笔者有幸成为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学员,通过“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的培养模式,分别在北京、广州、成都、南京等地参加中医经典培训学习,在中医大师们的引领下重温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让我深刻领悟到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从事脾胃病临床工作20余年,跟随陈绍宏教授师承学习,用大柴胡汤治疗脾胃相关疾病偶有所得,现将研修心得与临证感悟跟大家交流,有不妥之处请同道斧正。
李某,男,48岁,因反复胸骨后烧灼不适2年,加重伴胸骨后疼痛3月入院。入院证见:胸骨后烧灼样疼痛,嗳气、反酸、口干口苦,大便3~4日/次,便干结难解,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患者自2010年起到多家医院诊治,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予以奥美拉唑及莫沙比利等药物后症状可缓解。3月前因琐事与上级领导争吵后,再次出现胸骨后烧灼样疼痛,嗳气、反酸,口干口苦,于下午3点后疼痛明显,甚则卧立不安,于当地多家医院诊治无效,于2012年7月21日来我院就诊。辅查:胃镜报告提示:反流性食管炎(1级);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辨证:肝胃郁热,邪热中阻。治法:疏肝解郁、通腑泄热。方选大柴胡汤加减[柴胡12g,大黄(后下)12g,枳实20g,黄芩15g,赤芍15g,白芍15g,生姜(自备)10g,大枣15g,法半夏20g,栀子20g,黄连6g,煅瓦楞20g],3剂。二诊(7月24日):2剂药后,解下臭秽大便2次,胸骨后烧灼疼痛减轻,仍感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考虑患者少阳郁久,腑实尚存,热灼津液,故在上方基础上减大黄至6g,加芦根30g、玄参20g;6剂。三诊(7月30日):胸骨后烧灼疼痛及口干口苦等症状缓解,守方5剂而愈。按:《素问·六微旨要大论》记载:“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可知升降出入在人体生命活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脾胃位于中焦,是全身气机升降中枢,反流性食管炎亦多从调节脾胃气机升降入手,故本例患者于院外就诊时多予以半夏泻心汤、四逆散、旋覆代赭汤等以调节脾胃气机升降。然患者素为气机升降失常之体,继之郁怒伤肝,久而生热,热移肠腑,而加重气机的阻滞,此非半夏泻心汤等所能及,需重用大柴胡汤以疏肝解郁、通腑泄热。热结去,肝气舒,气机畅达而升降自复,故收效甚速。
唐某某,女,62岁,患者因反复出现头部剧烈胀痛8天入院。入院证见:头部剧烈胀痛,胃脘部胀满不适,纳食少,眠差,查患者体胖,双颧微红,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数,大便2日未行,有便秘病史1年余。8天前患者因大便后站立时突然出现头部剧烈胀痛,头痛如裂,痛及全头部,即到当地医院求治,效差。于2013年3月11日来我院求诊。辅查:头颅及肾上腺CT,血常规、肝肾功、高血压三项均未见异常。辨证为:阳明热实证。予以大柴胡汤加减[柴胡25g,大黄(后下)15g,枳实15g,黄芩15g,芒硝10g,赤芍15g,白芍15g,法半夏20g,生姜15g(自备)],予3剂。二诊(3月24日):诉服药后于次日凌晨解黑褐色大便1次,量多,便后自觉头痛稍减,脘腹胀满感消失,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治则不变,守上方7付。三诊(3月31日):患者诉诸症消失,唯大便质稍稀,2~3次/天,舌淡红苔白,脉沉。嘱其节饮食,畅情志,定时排便,余无特殊。
按:王肯堂在《证治准绳·头痛》中提到“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猝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无常,愈后遇触复发也。”本病例起病较急,头痛剧烈,宜“解散速安”,四诊合参,可知本病非外感邪气所致,若误投疏风祛邪之品,病必不除。患者便秘日久,腑气不通,浊邪上犯清窍,发为阳明头疼。《文斋医案》指出:“郁则生发之气不振,脏腑皆失冲和。”少阳乃“春生之气”升发调畅三焦,为三焦枢纽,故予大柴胡汤和解少阳,清泄阳明。以釜底抽薪之剂顿挫久郁浊邪,热邪去而上蒸无力,少阳调和而郁结自消,故效如桴鼓。
徐某某,女,44岁,患者因腹部胀满疼痛3天入院。入院证见:腹部胀满疼痛,伴恶心呕吐、肛门停止排便,偶有排气、阵发性绞痛,院外行腹部立卧位片提示:多个液气平面,考虑肠梗阻。遂到我院外科治疗,诊断为:不全性肠梗阻(粘连性),予以禁食、安置胃管、补液、灌肠、抗感染等内科治疗3天后,肛门偶有排气,仍未排便,腹胀腹痛加剧。考虑手术治疗,因患者惧怕手术,要求中医治疗,故请余会诊:初诊:腹部胀满疼痛,阵发性绞痛,口干口苦,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数,大便6日未行,时有排气,小便黄,量少。查体:腹部未见明显肠形,肠鸣音亢进,可闻及气过水声。诊断:腹痛,病机为热结肠腑,腑气不通,方选大柴胡汤加减[柴胡25g,酒黄芩15g,白芍20g,生大黄15g(后下),枳实20g,法半夏20g,姜厚朴30g,芒硝15g(兑服),桃仁10g,槟榔20g,大枣20g,薏苡仁30g],以通腑泄热、行气止痛。2剂,水煎服,100ml,q4h。次日复诊:自诉服药当晚即解少许褐色稀便,矢气增多,自觉腹胀及疼痛明显减轻,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续予上方3剂后,腹痛腹胀消失,大便恢复正常,痊愈出院。
按:《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不全性肠梗阻属祖国医学的“腹痛”范畴,其病机为热结肠腑,腑气不通。方选大柴胡汤以通腑泻热,行气止痛。故药到病除,病愈出院。
患者雷某某,女,60岁,患者因反复呕吐2月入院。入院证见:形体胖,精神差,今晨呕吐1次,伴口干口苦,大便正常,小便黄,舌红、苔稍黄,脉弦滑,所触皮肤稍湿润。患者于2013年2月起出现呕吐症状,呕出少量淡黄色液体后症状可缓解,呕吐频繁,约4~5次/日,伴日晡潮热,到多家医院诊治无效。遂于2013年4月10日到我院就诊。辅查:颅脑CT,甲状腺彩超、胃镜、血液生化等均未见异常(门诊)。诊断:呕吐。证型:邪扰少阳,热郁阳明。治以开郁散邪,清泄内热,方选大柴胡汤加减[柴胡20g,黄芩15g,法半夏20g,赤芍15g,白芍15g,大黄6g,枳实18g,大枣10g,竹茹10g,黄连6g,栀子10g,生姜(自备)10g,甘草6g],予7剂。4月17日复诊:自诉干呕次数较前明显减少。效不更方,守方10剂而愈,回访3月未复发。
按:《伤寒论》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患者于呕吐的同时伴日晡潮热,为邪扰少阳,热郁阳明之象,符合大柴胡汤证,故选用大柴胡汤即可取到立竿见影之效。
大柴胡汤乃《伤寒杂病论》中众多名方之一,全书论及此方的条文共16条。其主要用于治疗少阳阳明合病,临证时多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满痛,呕吐,便秘,苔黄,脉弦有力为辨证要点,常用于治疗现代医学之急性胰腺炎、不全性肠梗阻、胆囊炎、胆石症、消化性溃疡、胆汁反流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高脂血症等属少阳阳明合病者,但凡辨证准确,常可取到桴鼓之效。
10.3969/j.issn.1672-2779.2013.20.067
1672-2779(2013)-20-0096-02
苏 玲
2013-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