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娟 王 艳
(山东省济南市中医医院儿科,济南250012)
略论扶正与祛邪同用预防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孙 娟 王 艳
(山东省济南市中医医院儿科,济南250012)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扶正;祛邪
上呼吸道感染 (包括急性咽炎、扁桃体炎、鼻炎、喉炎等)和下呼吸道感染 (包括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是现今儿科病中占首位的常见病及多发病,而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反复呼吸道感染 (简称复感儿)。复感儿的急性发作期,与一般的呼吸道疾病的诊断治疗基本相同。而怎样预防反复呼吸道感染,即如何做好复感儿缓解期(包括迁延期和恢复期)的治疗,这是我们研究的切入点和关键所在。
关于复感儿缓解期的治疗,教科书上多从虚论治,辨证上常分为卫表不固、肺脾气虚、肾虚骨弱3型进行论治。我们通过多年的临床研究揣摩,发现本病虽以虚为主,但常含有某些脏腑邪实的情况,治疗上不可单纯补虚,而应该扶正和祛邪同用。临床上我们发现许多复感儿存在着胃肠积热、痰邪内生、肺经伏热、脾胃伏热等邪气在内的病理机制,实证和虚证夹杂,临床最常见表现为表虚内热、脾虚生痰、肺热未尽、脾胃伏热4型。我们运用复感Ⅰ号方、复感Ⅱ号方、复感Ⅲ号方、复感Ⅳ号方,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不揣浅陋,求教于同道。
我们认为反复呼吸道感染与肺脾肾三脏重点相关,也和小儿 “肺脏娇嫩”、“脾常不足”、“肾常虚”的病理特点密切联系。反复呼吸道感染属肺系疾患。肺主气司呼吸,主一身之表,是抵御外邪侵袭的藩篱。外邪侵入,肺为华盖,首当其冲。小儿素体肺脏娇嫩,肺虚而卫表不固而易为邪侵;脾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旺则四季不受邪,反之,脾虚则抵抗力下降而易受邪,同时脾虚母不养子则肺受病;体虚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则久病及肾,肾为元阳之根,主骨生髓,和人体免疫功能密切相关,肾虚亦加重肺、脾气虚,形成恶性循环。以上为人所共识,我们不再赘述。
关于 “邪气”,有恢复期 “因加而发”的 “故邪”,有迁延期正虚邪恋的 “余邪”。
故邪之论,首见于 《灵枢·贼风》:“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同。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其有热则汗出,汗出则受风,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焉。”[1]说明 “故邪”藏于体内,经久不去,势必造成脏腑气血功能紊乱,为外邪的入侵提供了有利条件。一旦因调摄不慎,偶感外邪,内外相应,即可激发 “故邪”肆虐为害。所以注意清除体内潜伏的 “故邪”,实是预防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关键。具体的预防办法是寻找故邪,须根据患儿的体质类型不同参合四诊以得之。
余邪所指, 《内经》中称为 “遗”,见于 《素问·热论》:“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帝曰:善。治遗奈何?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帝曰:病热当何禁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2]以热病推诸病,虽疾病表面上已经痊愈,但常有余邪不尽。其原因多为在疾病较重的时候强进饮食,因饮食不化而生热,与残存的余热相搏,则两热相合,又重新发热;或当热势稍衰的时候,吃了肉食,病即复发;如果饮食过多,则出现余热不尽。这时候,我们就要在顾护正气的情况下,祛邪务尽。
具体到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 “邪气”,通过我们多年的临床实践观察,认为常包含以下3方面病理机制:①胃肠积热:导致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原因既有故邪也有新邪。小儿感冒易挟食滞,治疗之后,食积未得尽清,深伏于里,遇感则发;或小儿过食膏粱厚味,久居温室之中,每多胃肠积食,积食于内,正气消谷于内,则表卫空虚,一遇外邪,内外合邪,感而即发,故医家有曰:“无内热无外感”,很有道理,胃肠积热是复感儿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②痰邪内生:小儿感冒易挟痰,治疗之后,痰邪未得尽清,深伏于里,遇感则发;又因最常见的复感儿是平素脾虚的小儿,脾为生痰之源,脾虚易生痰邪,一遇外感,更易发作。③肺胃伏热:由于正气虚弱,外感以后,邪毒不能尽清;或治疗不彻底,内热停聚。这种内热多伏于肺胃,一旦受凉或疲劳后,新感易受,留邪内发,诸症又起。
在临床上,我们常把由于正虚夹邪导致的复感儿分为以下4类:
3.1表虚内热型此类小儿一般营养不缺乏,而多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或父母对子女的溺爱,过食肥甘厚味,肠胃积热内生而易致外感;或保护过度,衣着过暖,汗出而表虚,动辄外感。临床表现为多汗,面赤唇红,或有口臭,手足心热,大便干结或臭,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脉滑,指纹紫滞。治宜固表益肺,清热导滞,以复感Ⅰ号方 (玉屏风散合升降散加减):药用黄芪、白术、防风、焦三仙、郁金、蝉蜕、僵蚕、胆南星、大黄、枳壳等。此方应在发现此类症状时及时应用,可事先配成丸剂或散剂,服用期限不定,中病即止。
3.2脾虚生痰型痰有热痰、湿痰之分。以湿痰为例,此类小儿多由于先天不足或后天喂养不当所致,一般存在营养缺乏,常见于佝偻病、先心病、贫血的患儿。临床表现为多汗、面白虚胖或面黄少华,不思饮食,或有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白,脉滑,指纹淡。治宜健脾益气祛痰,以复感Ⅱ号方 (六君子汤加减):陈皮、半夏、茯苓、山药、白术、薏苡仁、扁豆、炒麦芽、党参、炙甘草。此方可在平时长期使用,以期改善体质,预防外感。如为热痰,患儿往往脾阴、肺阴不足,表现为痰粘难咳,上方去辛温燥热之陈皮、半夏、党参,加胆南星、天竺黄清化热痰,沙参、太子参、麦冬、天花粉、玉竹润燥化痰。
3.3肺热未尽型此证多见于反复咳嗽患儿的迁延期。临床表现为时有低热,尤日晡发热,两面颊红,咽红、乳蛾肿大不消,大便偏干,舌质偏红,加停痰之征 (咳嗽、咽部有痰、清嗓)。治宜清泻肺热,以复感Ⅲ号方(泻白散加减):药用桑白皮、地骨皮、黄芩、鱼腥草、瓜蒌、桔梗、川贝母、炙百部等。此方可调整应用,以至痊愈。
3.4脾胃伏热型此类小儿多见于某些反复发热患儿迁延期。临床表现为口臭、龈肿、纳呆、口渴引饮、小便黄,也可有停痰之征 (咳嗽、咽部有痰、清嗓)。治宜清解胃热为主,以复感Ⅳ号方 (泻黄散加减):药用藿香、生石膏、黄连、天花粉、知母、连翘、焦山楂等。此方亦可调整应用,以至痊愈。
综上所述,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上确实存在着“故邪”和 “余邪”等邪实的情况,治疗上不可一概补虚,而应根据实际情况扶正和祛邪同用,方可达到理想的效果。
[1]田代华,刘更生.中医临证必读丛书·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5.
[2]田代华.中医临证必读丛书·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3.
10.3969/j.issn.1672-2779.2013.04.065
:1672-2779(2013)-04-0097-02
王志华
2013-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