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为时政“冷”报道灼上一层“暖色”

2013-08-15 00:43王泽明
中国地市报人 2013年4期
关键词:廊坊时政细节

□王泽明

(廊坊日报社,河北 廊坊 065000)

时政报道因其特殊的重要性和敏感性,常常要遵循审定的“通稿”来报道,在保证舆论导向正确的同时,客观上也造成了“千篇一律”的结果,读者和业内同行也普遍认为这种中规中矩的时政报道“有点冷”。

如何既能满足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又能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给“冷报道”灼上一层“暖色”,是经常困扰时政记者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通过捕捉生动形象的细节来反映主题,是一个比较好的突破口。画龙点睛的细节描写,能弥补鲜活场面的缺失,增强可读性,增强新闻的真实感和感染力,使文章更“出彩”,更抓人。

恰当的细节可以为时政报道增添亮色

恰当的细节可以更好地表现主题。细节不仅能增强新闻的可读性,而且能增强新闻的可信性,让新闻“活起来”。2010年2月10日,《廊坊日报》刊登了一条新闻《雪后乘公交市长微服访民情》,引起了读者的广泛注意。作者原文引入网友的发帖:“本人在公交车上见到市长了,今天下午在11路上,就是那个王市长。有人还和市长说话呢,好像是说公交车怎么怎么的。看来,公交有希望了”。文章将找当事人证实、还原现场的过程细节纳入其中,充分体现了报道的真实性,并很好地展示了新时期一名党政领导干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和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良好品质。

恰当的细节可以更好地展现人性魅力。时政新闻的报道有很强的“规定性”,活动的时间、调研的线路、甚至要讲的话都是提前安排好的。相比之下,自然流露的细节特别能够反映领导人真实、人情味的一面。2012年5月2日,《廊坊日报》刊发了《赵世洪劳动节期间再赴固安县东红寺乡慕贤营村调研》一文,文中引用了大量的人物对话和场景描写。如:夜色已经很沉,村民张润波站在门前,借着自家院落的一点灯光,向村里的公路方向眺望,他在等待“家人”的归来;见到老张,赵世洪快步走上前去握手,“这么晚了您还在外面等着,抱歉,我回来晚了。”“我也想我这张炕啊,这不趁着放假又跑过来了。”赵世洪亲切地和乡亲们聊着天。通过几段简单的对话和场景描写,迅速把人物形象“立”了起来。文章发表后,得到了市领导的肯定,得到了市民的认可。

恰当的细节可以更好地引人入境。想要打动人,首先要把人带入一种情境。通过生动地描摹新闻事实的发生情景,可以使读者迅速“身临其境”。2012年7月21日下午至22日凌晨,华北地区普降暴雨,廊坊也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单日平均最强降雨,城区内涝严重。《聂瑞平深夜城区查雨情调防汛》一文详实反映了雨夜当天的市区受灾情况:“城区大部分路段道路两旁的绿化带已全部淹没在积水中,路中间的白色护栏也被往来车辆涌起的波澜推成曲线,在积水比较深的银河北路与曙光道交口,20余辆汽车被困在水里,有的只见车顶,解放桥桥洞已经积满了水,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已经被水连为一体……”细节可感可知,报道引人入境。

丰富的新闻细节来自于现场

在现场是记者的一种工作状态。从事新闻工作的同行都明白,闭门可以造车,但造不了新闻,更造不了新闻的细节。对于做时政新闻报道的记者,亲临一线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出席的领导、考察的路线可能随时变更。所以,要丰富新闻细节,记者必须亲临一线。在一线,只是获取细节的必要条件,如果走马观花,还是无法获取新闻细节的。

要做足采前功课。仔细研究报道思想,明确报道目的,在正式开始采访之前,尽量多地掌握采访“信息”,借鉴电影拍摄中的“设置场景”方式,科学合理的预判可能会发生的情况,以便在采访过程中有的放矢。

要有扎实的采访作风。细节的特点就是细,它常常混杂在最不起眼的角落,出现在最不为人注意的时候,稍纵即逝。具体做到“五勤一专”,即腿勤、手勤、眼勤、耳勤、嘴勤、心专。《聂瑞平深夜城区查雨情调防汛》这篇稿件,作者接到任务是在凌晨零点二十分,暴雨正酣,作者一边在过膝深、齐腰深的雨水中艰难跋涉,一边用心记录眼前发生的一切,才有了文中白描似的场景描写。

要有捕捉细节的慧眼。做到这一点关键的是要有新闻敏感。一名优秀的记者,除了平时要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之外,在具体的采访中,还要有捕捉典型细节的强烈愿望,牢牢把握主题,剖析各个观察到的细节是否对服务主题有益,最终把那些最鲜明、最生动、最能反映特色的细节筛选出来,恰当地糅合在新闻写作之中。

掌握好运用新闻细节的尺度

新闻细节不同文学细节。文学与新闻的区别是,前者反映的是社会的本质真实,后者反映的是社会客观真实。前者可以虚构,后者则是对一事一物的还原。不能为了追求把新闻写得美些而添加“合理的想象”,破坏了新闻事实。

新闻细节不能为用而用。运用细节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突出主题,而不是罗列堆砌有意思的细节。时政报道的篇幅非常有限,如果用了与主题无关的细节,就会分散读者的注意力,冲淡了主题。往往在实践中,记者更多的痛苦不是因为细节太少,相反是细节太多,有好多非常不错但却与主题表达无益的细节必须忍痛割爱。必须明确,与主题无关的细节,即使再有意思也应舍弃。

新闻细节不宜过分雕琢。在时政报道中,新闻的主角应该是会议提出的新方案、调研提出的新观点、会见提出的新内容、接访解决的新问题,而不是领导讲话得到了多少次掌声,调研途中每个考察点的嘘寒问暖,与上访群众的亲切握手。细节是时政报道“大餐”中的“开胃菜”而不是主菜,不能让细节抢了主题的风头,时政报道必须讲究结构上的合理布局,否则会出现偏颇,因此采用细节必须惜墨。总之,细节是一颗颗独立的珍珠,只有用主题这根线串起,才能成为精美的项链。

猜你喜欢
廊坊时政细节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廊坊分行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廊坊专场(二)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细节取胜
今夜我们与廊坊相爱
时政
时政
时政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