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北生
(宣城日报社,安徽 宣城 242000)
深度报道是对于一个重大事件或社会问题的深入发掘报道,是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的非常规“重磅武器”。这也需要承担采写任务的记者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付出大量的劳动,包括对事实的采集、思想的提炼和很强的文字驾驭能力等。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认为做好深度报道,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相对于一般性的报道,深度报道的对象都是面大意深,包涵诸多方面的事实以及事件的演变等。因此,全面深入的采访,是做好深度报道的第一道工序。实际上,采访工作也决定了报道的质量。新闻业内有句行话叫做:七份采、三份写,对于深度报道更是如此。2008年《宣城日报》刊发的重头稿件《风正一帆悬》,全面反映当时全市上下同心、共促发展的优良政治生态,揭示这一优良生态对于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是一个涉及从市委、市政府到各个部门,再延伸到社会方方面面以及基层干部群众的大题材,为了全面收集有关新闻事实,本报在确定两位主笔的基础上,还组织了若干个采访小组,分赴各相关单位、工作亮点开展深入采访,先后有十多人参与采写工作。为了掌握第一手的材料,报社还要求对单位的采访,最好要采访到主要负责人,而单位主要领导往往很忙,于是有些记者只好在上班时,将领导堵在门口采访,有的记者为了等到领导开会结束,要等上一两个小时。这一长篇稿件刊发后,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均给予肯定,并称赞:这是近年来在《宣城日报》看到的力度最大的文章。
如果说消息是“快新闻”,深度报道则是“慢新闻”,这种报道一般需要用相对较多的时间,对发生的新闻事件做深入的调查,以便弄清它的来龙去脉,分析它的前因后果,预测它的可能发展和社会影响,采访的面很广、点很多。在深入到点到人采访的基础上,必要时还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组织召开座谈会,收集有关文字材料等。笔者认为,围绕主题广泛收集材料,是写好深度报道的基础。而对于深度报道的材料收集,应当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即便有些事实似乎与主题无关,不会出现在报道中,也有助于对新闻事实的理解把握,有助于形成和强化明确的观点,应当不嫌其多。
成功的深度报道是通过思想观念与新闻事实的有机融合,要求对新闻事实进行跨越时空、由表及里、从内到外的综合反映,从而呈现一个重大事实,揭示一个深刻主题。因此,记者必须对新闻事实要充分掌握,对事件发展的前因后果、演变过程等了如指掌。如果连自己都一知半解,甚至稀里糊涂,试想,写出来的稿件又怎么可能让读者看清楚弄明白?
笔者曾经采写了一篇《宁国之路》的深度报道,宁国是安徽省的标杆县,这篇报道意在宁国撤地设市十周年之际,反映宁国十年来的发展历程,揭示其迅速崛起的奥秘。笔者收集了很多的材料,既有亲身采访获得的信息,也有的来自反映宁国这些年发展情况的报刊、书籍等,由于白天要从事编辑工作,笔者便利用连续五个晚上的时间,阅读和熟悉材料,并以纵向的时间为经,以横向的变化为纬,理出每一段时间所发生的突出的人和事,基本掌握了宁国十年的发展过程,而通过对这一过程的分析,又得出主导这一发展的核心是:不断解放的思想、敢为人先的理念。自认为已成为宁国问题的“半个专家”后,笔者才动笔撰写,结果这篇稿件比较成功。
深度报道不是“一时一地一事一报”,具体来说,对于“何时”,深度报道不仅关注现在,还要关注过去与现在、现在与将来的关联;对于“何地”,深度报道不仅关注现场,还关注由现场延伸或波及到的其他地方;对于“何人”,深度报道则不仅要关注当事人,还要关注其他有关人员;对于“何事”,不仅要对主要新闻事实的情况和细节尽可能详尽掌握,还要同时对其他相关事实进行必要搜索和掌握。最为重要的是,相比于一般报道,深度报道要求新闻工作者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原因和怎么样的探究上。因此有人说,深度报道是“有思想的新闻”,要求新闻工作者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以解析与人们普遍相关的现实“问题”。鉴于深度报道的特质,作者必须对事实经过充分消化,真正把材料变成“自己的”,并形成自己的观念、见解,才有可能写出思想性强、观念独到的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难度大、要求高,在写作上要具备精品意识,较强的文字功底无疑是基础,对此不再多说。笔者认为,深度报道在写法上也颇有讲究。美国哈钦斯委员会在其著名的报告《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中为深度报道所下的定义是:“所谓深度报道就是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
深度报道首先要开好头,这个开头应是精彩的、吸引人的,一般是情景化、具象化的。大多数时候,是一个与报道主题相关的最为典型的人物或事件的“白描”,它可以是一段感人的情节,也可以是某人的独白或引语。其任务是提供一个生动的个案或场景,激发受众的受传兴趣。在随后叙述中,设法在个案的人或事与宏观的社会问题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然后,逐步点出报道的主旨,使报道顺畅地由个别问题的描述转换到对大问题的考察分析上去,展开整个事件的报道。而在主体部分,对大问题展开报道和分析,多层面地关照和透视主题,使主题得以全方位地展现。有力的或意味深长的结尾也很重要,有的写法讲究首尾的连贯性,如果报道从某位人物和场景写起,就要以这个人物或回到这个场景收尾,使受众在对一个具体的人物或场景的感受中,再次回味大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深度报道来说,一条看不见的主线是十分重要的,它是贯穿报道的经络,体现了报道的思想意义,起到统领稿件的骨架作用。这一脉络往往在写作之前,还不是很清晰,经常是在写作过程中逐步明朗的。笔者还认为,在深度报道的写作过程中,注意既要敞开思路生动叙述,又要注意不时照应主题、张弛有度,不能偏离主题,就像一根红线穿起一串珍珠,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同时,深度报道决不是理论文章,离不开事实的叙述、场景的描写、精彩的细节,越是深度报道,其实越要写得生动精彩,这样才可能具有更强的可读性。
毋庸置疑的是,做好深度报道,需要记者长期厚重的积淀,无论是采访、消化还是写作,功夫做在平时,要在思想的厚度、知识的积淀、写作的功底等结合素质上不断提升自己,才能胜任深度报道的采写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