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兰
(四川警察学院 外语教研室,四川 泸州 646000)
奢香夫人是一位彝族历史上极其伟大的女政治家,她在维护国家的统一、维护民族的团结、维护边疆稳定上为世人做出了光辉的榜样。她不仅是彝族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奢香夫人(1358——1396),彝名舍兹,出生在四川蔺州境内舍勒部君长家庭,元末明初时为川南彝族土司永宁宣抚司之女。公元1375年,即明太祖洪武八年,奢香18岁,嫁给了一个叫霭翠的为妻,霭翠是彝族人,当时是贵州宣慰使。奢香从小聪睿,好学善思,顾全大局,极富有正义感。婚后凭借她的才能,成了丈夫的得力助手。辅佐丈夫处理政务。然而,不幸之事不久降临,1381年其夫霭翠病逝;这时,他们的儿子十分年幼,不能继承父业,百般无奈之下,忍痛代袭,她承接彝族水西部(今位于贵州省西北,辖境为贵州乌江上游的鸭池河以西一带,因此名为“水西”,治所在大方县城)宣慰使一职。奢香夫人执政15年间,她为人善良仁慈,行事宽容大度,想法深谋远虑,始终坚持归依明朝的信念不动摇;她学习汉制发展经济的做法,但在付诸行动的过程中遭遇了来自各方面的阻挠破坏。在族人内部,她保持着丈夫霭翠为水西彝部首领时优秀的特质,同时一改丈夫在复杂局势中举棋不定、优柔寡断处事方式。她主导开辟龙场九驿,大力引进中原地区先进的耕织、文化、技术,接纳汉儒,兴办宣尉司学,奖励耕织,倡导各民族平等共存,反对分裂,为明朝中央的统一以及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396年,明太祖洪武二十九年,奢香夫人因积劳成疾而与世长辞,逝世时年仅35岁。明太祖朱元璋谥封奢香为“大明顺德夫人”、“朝廷遣使祭之”,钦差择地“葬大方城北云龙山下”。
公元1381年(明太祖洪武十四年),奢香摄政,此时明王朝正欲铲除盘踞在云南的割据故元梁王和土酋段氏等分裂势力。当时,元世祖忽必烈第五子、云南王忽哥赤后裔——把匝剌瓦尔密镇守云南,当时明王朝已建立,但他仍为元朝梁王,服从元朝残势,拒不服从明朝,并控制大理区域,使云南处于半独立状态。1381年至1382年,朱元璋命令傅友德(时任颍川侯)为平定云南大将军,蓝玉(时任永昌侯)为左副将军,沐英(时任西平侯)为右副将军,命他们率领30万大军,从川、湘分两路,经贵州征讨盘踞在云南的元蒙割据势力。这股势力与当地主张分裂的土酋相互勾结,屯兵固守,企图割据一方,阻挠讨伐,分裂国土。在这种危机状态下,奢香夫人以大局为重,以国家统一为重,审时度势,坚决不与分裂势力同流合污,并主动支持明军,允许其在她自己管辖境内安营扎寨,并提供后勤补给,指引路线,以实际行动支持明军进伐云南。另一方面,她凭借自己的宗亲关系,亲自出访威宁、镇雄等地,向当地人们和土酋宣讲大义,协助他们明辨是非,告诫他们不要与那些分裂势力同流合污,从而孤立了叛军,给明军开辟了一条顺利的进入云南之路,一举消灭了元残余势力,逼迫梁王自缢身亡。明军一鼓作气,攻克大理,使土酋段氏束手就擒。就这样,明军在奢香夫人的大力协助下,结束了云南的割据状态,从而实现了明王朝对西南边陲的统一。正如明太祖朱元璋所说“奢香归附,胜得十万雄兵”,可见奢香夫人为国家统一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
奢香夫人是一个以大局为重的人,不仅在维护国家统一上做出贡献,在维护民族团结中做出了典范。公元1383年,即洪武十六年,明王朝为了镇守贵州,派马烨为都指挥使。此人文化偏见浓厚,到贵州后,视奢香为所谓“鬼方蛮女”,并对奢香的摄政业绩嫉恨在心,同时他又是一个好大喜功之人,对改土归流不遵守客观规律,不尊重当地世俗,急于求成。所谓“改土归流”,即改世袭土官制为流官制。土官即原民族的首领,流官由中央政府委派。改土归流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中央对西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统治,但这项工作如果操之过急,就会引发民族矛盾。马烨不听劝告,以打击彝族头领为突破口,企图消灭当地少数民族势力,“代以流官”、“郡县其地”,乐观其成后向朝廷邀功,以达到其在贵州专横集权的目的。这样,他首先把水西力量最强的奢香作为专政对象,把矛头对准奢香,为此,马烨调集兵力,做好蓄势待发的准备。十分巧合的是,正在他要实施自己的计划之时,有人污蔑奢香,马烨认为时机已到,即刻把奢香抓到贵阳,以“叱壮士裸香衣而笞其背”的手段侮辱奢香,企图以此扩大事态,为出兵找借口。奢香虽受欺辱,极为愤怒,但她沉着应对,不上其当,与刘淑贞(宣慰同知)一起“走诉京师”,上表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得知后大怒,下令召马烨回京,并以“开边衅,擅辱命妇”之罪把其送入监狱。同时对奢香夫人处事方式极为赞赏,设宴款待,赏其金银和丝织等物,号召他人学习之。由上可见,在与马烨的较量中,奢香夫人表现出极大的智慧和胆量,忍辱负重,避免了民族之间血腥残杀。可谓是金殿胜诉,扬眉吐气,洗雪挞辱,维护了民族团结与和平。
可以说与马烨的斗争,奢香夫人取得了全面的胜利,但她并没有停止为民服务的脚步。“走诉京师”回到贵州后,首先是安抚人心,稳定局势,与此同时,大力宣扬朝廷的威德,使黎民百姓从内心佩服。另一方面,带领各部开辟山道,在荒山野岭中开辟人行通道,打开了向西经贵阳东北——威宁——云南昭通和向北经修文洒坪蜈蚣桥——修文六广——黔西谷里——西城关——大方大渡河桥西北——大方响水小阁鸦——大方双山归化——毕节二铺等两条驿道。奢香夫人开辟的驿道,成为纵横贵至滇、川、湘边境的交通要道,一改贵州险阻闭塞之局面,把边陲与内地政治、经济和文化连为一体,促进了汉族同西南各兄弟民族的交流,也大大促进了贵州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使贵州和明王朝中央政权的关系更加密切。奢香夫人通过广泛的接触汉族文化,开阔了视野,也深感辖区的贫困落后,决心改变这一现状。她想方设法结识内地才人学士,聘他们到贵州兴办宣慰司学,教学汉文化;招内地能工巧匠传授耕织技术,发展农业生产。她大力倡导彝汉融和,民族和睦相处,从而使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民众安居乐业。
奢香夫人的事迹虽然发生在600多年前,在贵州的历史上,却是独一无二的伟大的女性。虽然奢香夫人的名字在历史的烟尘里,渐渐离我们远去,但她的历史功勋却时时展现在我们眼前,她的丰功伟绩将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的升华成为后人永恒的榜样。她不愧为是彝族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女英雄及女政治家,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并不多见的伟大女性,更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同胞的骄傲。现代诗人陈匡世在《水西杂咏》中赞颂奢香:“君门万里献奇功,蜀道崎岖九驿通。不道南荒一彝女,居然巾帼丈夫雄”。
①王继超:《奢香夫人对水西地区文化的贡献》,《毕节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②罗世勋:《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夫人与水西及周边地区彝族的汉文化教育》,《毕节学院学报》,2012年第7期。
③郭宸利:《近年来水西文化研究述评》,《贵州文史丛刊》,2002年第3期。
④王明贵:《夜郎故国——彝族英雄史诗的圣地》,《毕节学院学报》,2008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