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实践意蕴

2013-08-15 00:44朱哲恒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特色理论

朱哲恒

(黄山学院 思政部,安徽 黄山 245041)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是民族复兴伟业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进行了系统总结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并号召“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和主流社会思潮都表现了高度的理论自信,但树立全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凝聚全民族的物质和精神力量,仍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必须重视的重大战略问题。

一、理论认知与树立自信

理论是认识的升华,是体系化的认知,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的系统结论。自信是对认识的一种肯定态度,理论自信则是对自己掌握的认知体系的自我肯定,包括对理论价值的充分肯定,对理论发展进程和实践效应的充分认识,对理论价值的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也是保持理论生命力的必要的意志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有深厚的历史根据和坚实的基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肯定。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据

尊重历史、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把握发展规律、增强自信的重要依据。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由科学理论催生孕育,用科学理论武装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90多年的风云激荡中,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一个根本性的经验就是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在实践发展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展现出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与此相对照的是,当党和人民的事业遭受一定的挫折时,往往是指导思想出现摇摆,理论自信表现不足。在党的早期事业阶段,我们不时受到“左”或右的路线干扰,教条主义或机会主义不时侵袭党的机体,给革命事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理论自觉的勇气和理论自信的坚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们也曾经受过多种社会思潮的严重冲击,包括对改革开放的怀疑直至全盘否定,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悲观,甚至“中国何去何从”都成为一个不得不面对的迫切理论问题。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党中央表现了在坚定的理论自信,坚持基本方针不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深入发展,并进一步用发展的事实有力回击了各种思潮的干扰,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历史表明,理论的彻底性和坚定性,是政治路线、方针、政策坚定性的前提和基础。当前,我们正置身于一个深刻变革的时代,正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亘古未有的伟大事业。我们对此的理论准备相当充分,但时代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需要我们具有更高的理论自觉、更坚定的理论自信,不断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不断提升中国理论的创造力和影响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得以顺利开展的必然逻辑。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

毋庸置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报告用四个“成功”加以高度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提供了坚实的现实根据。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面伟大成就的总结和论述已比较充分,在此概言之: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和快速发展,我们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发展奇迹。中国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实现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转型,现代化的目标渐趋实现。这一变革的广泛性、深刻性,在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它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和中国人民的命运,也深远地影响了世界的格局和发展进程。在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时,我们有充足的客观理由树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高度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二、理论引领与坚定自信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科学的实践必须有科学的理论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也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现实要求是:“对该理论持有执著信念和不放弃、不偏离的坚定精神,认定其作为始终不渝的思想遵循”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有着应然的历史逻辑,但并不等于是实然的现实表现,尤其是要求其表现为全党、全民族的理论自信时。因此,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实践意义在于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引领作用,坚定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一)坚定的理论自信是一种战略性需要

当前中国正处在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既需要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改革发展的新实践,又需要在新实践的基础上作出新的理论概括。无论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还是破除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破解资源和环境瓶颈;无论是积极创造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还是妥善应对国际形势新挑战,都需要切实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更好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发扬光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华,集中凝聚中华民族的非凡智慧,大力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和用好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不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益格局的进一步调整,人们主体意识的不断提升,社会发展的多元性特征越来越明显。在国内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和理论形态应运而生,不断抢夺解释权,人们思想观念的分化与冲突日益激烈。在此背景下,坚定人们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对社会主义理论的自信,对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思想,抵制和杜绝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的模糊甚至错误认识,增强和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局面,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是我们党基于保证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如果说理论上自觉是理论产生的前提,理论自信则是理论创新发展的保证。无自觉,理论无以从实践中生成;无自信,理论无以在实践中发展,也无以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全党信念坚定是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保证;全民信念坚定是党巩固执政地位,汲取发展动力的源泉。

(二)坚定的理论自信有丰富的实践要求

如何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实践效应,并进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增强理论自信,是需要深入进行理论探讨的实践性问题,具有丰富的实践要求。

1、理论自信不是孤芳自赏,需要基于广泛的社会认同。一方面,一个政党以什么样的理论作为思想武装,建立在对该理论的坚定认同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首先表现在理论上的先进性,表现在用科学的理论武装思想、指导行动。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信表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价值诉求,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一个党永葆先进性的强大精神支撑。另一方面,理论自信来源于广泛的社会认同,需要广大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和自觉实践,而不只是表现为少数人的自信。理论唯有掌握群众,契合亿万人民主体的价值、诉求,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党的继往开来的全国代表大会上庄重号召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表明我们党十分清醒意识到在信念上面临了一些挑战。报告再次明确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恪守生产力标准和人的价值标准的高度统一,正是基于理论自信的群众基础和社会认同方面的实践要求。当前正在全党深入开展的群众性路线教育,将人民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作为社会主义实践的本质性规定,同样是基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牢固的群众基础。

2、理论自信不是自负和偏见,需要一定的从容和包容。包容是自信中应有的一种精神境界,一种气度。一方面,没有任何一种社会科学理论、意识形态理论是百分之百正确的,并一劳永逸的。一个自信的人,一定也是一个不惧竞争、不怕挑战的人。因为自信是建立在坚实基础之上的,有基础,何惧竞争,何畏挑战。同样,一种真正自信的理论,同样也是不怕辩论,不畏质疑的。相反,正是在迎接挑战和质疑中,显出科学理论的自身魅力,从而坚定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自信,扩大了理论自信的群众基础,因此,可以说,从容和包容是理论自信的最佳证明。而另一方面,理论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与世隔绝,都需要从其他文化中汲取养分。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考验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越是自信,就越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越能够在同外来文化的互动交流中得到丰富发展。中华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经久不衰,就在于它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具有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传统。正如有学者所述,“开放包容不会削弱中华文化的优秀内核,反而在吸收借鉴中不断丰富壮大。”②在具有优秀文化传统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必将在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大胆吸收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在继承、借鉴和超越中为人类文明谱系贡献独特的现代化光谱。

3、理论自信不是固步自封,而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执着追求和创新。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③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国情以及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新世纪以来,我们党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以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为主题的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开辟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党的十八大报告又提出了一系列全局性、战略性、创新性的理论和观点,如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的新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的新阐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部署;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新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概括等,进一步丰富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时代特色、民族特色。我们要以高度的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继续解放思想,攻坚克难,做到发展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当前,随着改革向深水区推进,改革的难度不断增大,而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期待不断提高,这要求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微观操作,都需要与时俱进的态度和不断创新的勇气,突破已有的一些框框教条,打破一定的利益格局,关注人民性的发展吁求,注入时代性的科学理念,从而不断开拓出理论的新境界,创造出党和人民事业的新成就。

三、全球化语境与表达自信

今天,很少会有人对全球化现象提出异议或表示怀疑,只是人们对这一现象的理解和接受各异。全球化已显现的主要特征有:经济联系的世界性,世界性开放市场的形成、全球治理意识的形成、相互依赖性的加深等。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是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自我确认、自我表达、自我发展的实践要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是基于全球化语境的自我确认

中国近年来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国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功应对,使中国在世界经济、政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越来越处于世界舞台的中央。有调查显示,国际社会近年来对中国的关注迅速增长。目前在国际上运用最广泛的几个英语学术论文、著作、报纸文章数据库(Sage、EBL、Newsbank),以“中国社会主义”、“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为关键词,搜索到过去十年的理论文章、著作数量显著增加而且绝对数量巨大④。2011年5月,全球语言监测机构公布的21世纪十大新闻中,“中国崛起”高居榜首。世界纷纷热议“中国奇迹”,并从多方面、多层次进行解读,探寻“中国奇迹”的奥秘。它实际上证明了我们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发展、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已经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一条发展道路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是我们应对全球化潮流、面对世界范围内的思想文化交融,运用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借鉴世界的文明成果,立足自己的国情,通过平等的对话与合作,寻求共识与共赢,推动一种包容性的发展路径的确认。这种确认,一方面可以破除对西方“现代性路径”的崇拜,从而避免西方的“现代性陷阱”,另一方面可以激励我们跳出“狭隘民族主义”的藩篱,积极构建“和合、包容、协商”的人类“新型文明”的信心。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是着眼全球化语境的自我表达

在话语理论中,话语权被用来指称言说者的权力。话语权的获得与失去,直接关系到言说是否可以继续,所说是否为真,交往的对象是否处在平等的势位上。一个民族的话语权,也就是该民族在全球语境中具备怎样的知识地位。确立全球化中的民族话语权,不是暂时的意气之争,而是保证民族文化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所要达到的目标,“不是分享话语霸权,以代表人类普遍方向自居,而是保存民族文化的完整性和持续发展的培养基”。⑥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发展崛起十分关注,但心态复杂。有的真诚希望了解“中国奇迹”发生的原因,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有的对中国的制度和政策理解不深,对中国的未来表示怀疑;还有的抱着防范和敌视的心态,不遗余力地进行思想攻击和价值观渗透。就此,一是要通过坦诚的交流,把我们发展的事实、成功的原因、未来的前景传递给国际社会。特别是对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包容性发展等重要理念进行深入阐释。二是要针对西方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对我们的攻击,旗帜鲜明地亮出我们的观点和主张,讲清楚我们的民主观、自由观、人权观,讲清楚我们的新闻观、法治观,讲清楚我们的民族观、宗教观,澄清事实真相,消除偏见和误导。三是善于运用国际社会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语言表达方式,努力做到“中国立场、国际表达”,讲好、讲活、讲深“中国故事”,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⑦在自我表达中,自信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是消除怀疑和顾虑的有力武器。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是立足于全球化语境的自我发展

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无法“关起门来搞社会主义”,也无法“关起门来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的语境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强调国情的特殊性和发展模式的独特性,致力于自我发展的同时,必须有世界视域,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和价值观,去观察和分析当代世界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最高追求是“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全人类的解放,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命题所揭示的正是作为时代精神之精华的马克思主义本真的“世界性”品格和人作为“类的存在”的共同夙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应无愧于这个追求和使命。只有对人类发展现实、世界历史新潮流的正面回应,对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中国经验进行深刻总结和理论提炼,才可能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话语体系和理论创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正是立足于更高的理论诉求,以高度的理论自觉,致力于创造出与世界性大国地位相称的、有世界影响力的理论创新成果。

总之,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就是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矢志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的成功之路,就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现代化之路。同时我们也相信,现代化中国的最终实现结果将不仅是一个社会主义的经济大国、经济强国,而且将是一个文化强国、文明大国。21世纪第一个十年已经过去,历史并没有终结,仍然是一个“大事件”频出,“大智慧”短缺的时代,很多迹象表明,“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绝不是一厢情愿的自我期许,我们正在创造着历史,这就是我们的自信。

注释:

①齐卫平:《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党和人民事业的希望所在》,《思想理论教育》,2012年第9期。

②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红旗文稿》,2010年第16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0页。

④赖海榕:《在全球化视野中增强理论自信》,《解放日报》,2012年12月26日。

⑤任理轩:《中国奇迹的一大法宝——论新形势下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人民日报》,2012年6月29日。

⑥杨俊蕾:《文化全球化中的民族话语》,《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⑦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用中国话语体系解读中国道路》,《求是》,2012年第 14期。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特色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神秘的混沌理论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