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威
(鞍山市第九中学,辽宁鞍山 114200)
数字化校园是指以数字化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系统为依托,支持学校教学和管理,实现教学、科研、管理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共享、应用。它将从教育环境、教育模式到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上,给教育教学带来变革。我校在建设新校园之初,就先期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进行了规划,先后实现了多媒体设备班班通,开发建设了学生成长记录、魔灯教学平台、云计算辅助教学、网络视频资源平台等系列网站集群,并于今年完成了精品课自动录播系统和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室建设。
“教育是实现人类平等的伟大工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包括区域之间、区域内学校之间和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对于一个学校而言,实现教育公平的措施之一是促进教师的成长。教师成长包括两个方面:教师的职业认同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各种教学改革、教学实践经验层出不穷,单纯的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校、教师理念更新的步伐,通过数字化校园建设为教师提供各种最新的教育咨询,方便的教育软件,以及最新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容和进程,有助于拓展教师的教育视野,革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此外,学校通过结合学校发展规划和教师个人的教学实践,培养和锻炼教师的信息整合能力,有利于教师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个人教学实践。
秉持以上理念,我校充分利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为教师提供优秀的教育教学环境,努力改善教师办公条件,为每名教师配备了教学计算机,充分满足了教师利用网上教育教学资源的需要。并且不断丰富校园网上的资料,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条件。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为广大教师整理和链接了大量的、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教师如何根据学科特点、课堂需要以及自身发展的需求,进行资料的筛选和加工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整合能力的不断提升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我校还上传了协作校和学校名师课、特色教师课和青年教师汇报课的课堂教学实录,引导教师通过观看学习,并围绕一个专题进行解析,或对整个课堂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与分析,帮助教师更科学、深入地认识日常教学中未发现或不被重视的许多现实问题,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积极地进行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我校鼓励教师利用数字化校园平台开通教师博客,使教师能够及时记录个人的教学反思、教育叙事,从而达到在新课程改革中及时梳理个人成长的心路历程和观念的转变过程,起到自我评价和反思教学的作用。这种基于博客的反思活动不同于传统的日记式的反思,日记式的反思虽然记录了教师的教学感悟但往往仅限于教师个人观看与品读,而基于博客的自我反思满足教师交流的需求,通过开展“对话式”交流和讨论,教师之间能够广泛地展开平等、积极、自由的互动和沟通,共同探究具体的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实现知识的解构和重建,在共享教学智慧,实现思维碰撞的过程中,促进彼此的专业的共同发展。
结合学校教研活动的统一要求: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中心发言人,教师们积极丰富学校的备课形式,网上备课应运而生。以英语组为例,以各年级组为单位,由事先确定好的中心发言人按照备课的主题,精心设计教学的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组内统一讨论,确定全组认可的内容,然后根据班级学生特点进行修改,力争奉献给学生精彩一课。再比如数学组,利用中心发言人个人备课,然后利用学校的自动录播系统全程录课,上传校园网,全组观摩,在集体备课时认真研讨,分析得失,共享成果。
例如:我校充分利用魔灯平台以协作学习为理念设计多学科的教学活动的尝试,令人耳目一新。过去想到做不到或难做到的教学活动,如讨论区、在线测验、网上作业、投票、词汇表、学习心得等,现在鼠标点击之间便可完成。此外,如:WIKI写作、互动评价、程序教学、数据库等,在魔灯课程平台中也都能轻松实现。根据信息化课程设计模型要求,教师只要设计组织好学习的路径和资源,并加以引导,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和能力水平完成资源建设、教学活动和网上测评等学习任务。
多元化的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必然是多样化的,这是启动多元化评价的原因。我国教育方针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这是实施多元评价的政策基础,由于过去对学生评价的单一性,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扼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以多种评价指标、多个评价主体和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来促进每个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启发和激励学生自律、自强、自我完善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借助数字化校园网建立学生成长电子档案,它包含有量化的评价,如:学习成绩、出勤情况、作业情况等,又有质性的评价,如:学习态度、心理健康水平等,在评价中既注重结果,又注重过程。
利用学校内的教师资源独立开发或结合社会专业的技术人员合作开发一些具有智能化特征的个性化的学科训练系统,以达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时间,自主设定个人的学习规划,实现自主学习,并能够有效地分析自身的学习水平,明确努力目标,快速提升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真正做到寓教于乐的个性化学习。
[1]杨延从.为教师的专业成长铺路搭桥——新课程背景下对教研员工作的再认识[J].中小学校长,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