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应美 孙 崇
(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教育学部;吉林长春130024)
当前,国内高校在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上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和实践,打造了一批诸如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竞赛、创业园等富有成效的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活动载体和实训平台,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国相关研究还很薄弱,建立一套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操作性的广谱式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已成为创业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必然趋势。
2010年和2012年教育部相继下发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和《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两个文件都提出,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这些纲领性文件明确了“广谱式”创业教育的政策导向中和价值定位。对“广谱式”创业教育内涵的理解,也有学者指出,“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相对于面向商学院学生开展的“专业性”创业教育而言,它的核心指导理念是以全体学生作为教育对象,认为创业精神对任何个体都具有重大意义,任何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都应该有机会接受创业教育;创业教育不能脱离专业教育的根基,应将创业教育全面“嵌入”专业教育,实施深层次创业教育;教育的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创业观念、企业家精神以及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创业知识和技巧[1]。
可以说,无论是在国家政策导向中,还是在相关学术研究中,都明确了推行“广谱式”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体系作为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必要补充和延伸,发挥着特有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为此,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建构的总体思路应站在人才培养的全局高度,以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理论为指导,遵循大学生群体与个体成长发展阶段特征和职业发展需求的客观规律,以高校与社会双向互动、互惠互利的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为驱动,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就业创业综合素质与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意识等品质出发,面向不同层面的学生,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构建一套体现教育导向性、阶段性、层次性的广谱式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在此背景和思路下,笔者综合相关研究对广谱式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内容进行了顶层设计,提出了大学生三个导向(Three-Guides)、六个阶段(Six-Stages)、四个层次(Four-Levels)创业实践教育体系理论构想,这三方面内容共同构成了广谱式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体系模型,简称“GSL”模型。三个导向是指就业创业发展取向、就业创业需求指向、就业创业价值导向的实践教育;六个阶段是指大一两个阶段、大二大三阶段、大四两个阶段;四个层次指因“势”、因“群”、因“业”、因“材”实教模块。
“三个导向”作为“六个阶段、四个层次”创业实践教育实施和操作的重要价值取向,是创业实践教育实施的三个核心动因,在整个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这决定了其实践教育价值取向将贯穿“六个阶段、四个层次”的创业实践教育过程中,发挥着宏观引导的教育作用。
首先,大学生就业创业目标不仅在于生存的需要,更在于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取向实践教育的提出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作为理论基石,将人的全面发展要求贯穿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与职业发展的每一阶段和每一层次的实践教育过程中,通过走出课堂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大学生参与就业创业活动与实践,与社会、企业行业等对接与互动,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其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大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其次,大学生就业创业需求指向的实践教育主要从大学生群体或个体需求和市场对大学生的要求这一“双重需求”出发,通过开展适合大学生阶段性特征、符合大学生群体、个体特征与职业发展需求,并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实习见习等实践教育形式,引导大学生自觉将个人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不断完善和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与综合能力,满足他们的职业发展需求,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最后,高校在实施就业创业实践教育过程中要发挥价值取向的教育引导作用。这要求高校转变观念,从广义的创业内涵出发,引导学生将创业作为一种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作为自己的未来职业选择,变“向他人要岗位”为“创造岗位或在岗位上创造性工作”,为国家和社会的建设与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通过就业创业价值导向的实践教育,大学生对传统意义上出国、升学与求职的就业内涵的理解,转变成现代意义上就业与创业两种类型的新的就业内涵的认识,以此赋予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教育具有时代意义的价值定位,提升其内涵深义。
总之,作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价值取向的三个核心动因,“三个导向”相辅相成,共同成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阶段性发展与不同层次学生职业发展的三个标志性价值导向,将贯穿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的纵向进程和横向层次之中,并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与功能。
第一阶段:侧重适应性和规划性的就业创业实践教育模块。多数学生在大一第一学期,对大学的学习生活充满着好奇,对大学生活存在诸多方面的不适应,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职业前景和要求了解很少,对自己的特质、兴趣爱好不能科学、客观评价,没有明确的职业倾向,缺少奋斗目标。为此,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帮助新生尽快熟悉和适应大学的学习与生活,帮助学生认识大学生活的意义、特点,认识专业的特点以及适合的职业,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制定大学四年的奋斗目标,尝试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在帮助其了解本专业情况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自我认知方法。因此,这一阶段面向全体学生可侧重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综合竞赛载体以及校内外各类就业创业组织载体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具体地说,可开展就业创业讲座论坛、模拟观摩、创业沙龙等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参观考察、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活动;以校内外各类创业协会、KAB创业俱乐部、社团组织等为依托开展就业创业实践活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综合竞赛活动;辅之以各类个性、兴趣、心理等职业测评与辅导。
第二阶段:侧重就业创业典范与朋辈引导的实践教育模块。就业创业实践教育需要有教师的科学指导,也需要典范与朋辈间的积极影响与带动。超前于其他人的个体发展具有榜样示范、典型引路的教育意义和作用。学者郭霖建议高校邀请成功创业人士到学校授课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2]。美国、德国、瑞士等国家,在进行创业教育的时候,会提供大量创业案例启发学生,帮助学生分析研究市场,指导学生设计创业方案,开展创业方案评估活动,把学生培养成为创业人才。为此,在这一阶段,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仍可侧重采用第一阶段的活动载体、组织载体以及综合竞赛载体等实践教育形式,但重点可开展精英访谈论坛、典型案例分析、座谈交流、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个性化的就业创业实践活动形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自我,进一步强化他们对未来职业发展取向的认识和理解。
第三阶段:侧重专业实践与科研实训方面的实践教育模块。大二学生开始从事和专业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不断拓展专业视野。他们开始关注就业形势,思考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问题,但普遍存在感觉和认知之间的矛盾,因而会对职业前途感到迷茫。因此,这一阶段面向全体学生可侧重通过综合竞赛与学科竞赛载体、活动载体以及形式多样的项目载体开展就业创业实践教育活动。具体地说,可开展创业计划大赛等综合竞赛以及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学科竞赛活动;开展创业讲座论坛、个性化咨询辅导等校园文化活动,组织专业企业行业市场调研、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依托校内外实习见习基地、KAB、SYB等就业创业培训与科研项目,校内外软硬环境建设等项目载体开展系列就业创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对专业学习和就业创业实践的感悟和体验,帮助学生完成自我认知,积累就业创业经验,增强学生学习与实践等能力,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专业学习完善未来的职业目标。
第四阶段:侧重就业创业分流与成长反思的实践教育模块。该阶段多数学生在对专业学习有较深入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进入实习和实践阶段,开始思考未来的职业发展问题,并犹豫不决。为此,这一阶段面向创业型学生和就业型学生两类群体,可侧重通过形式多样的项目载体、综合竞赛与学科竞赛载体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具体地说,可通过组建创业先锋班对有创业志向的学生开展KAB、SYB等专项培训项目,开展形势与政策讲座论坛、个性化咨询辅导等校园文化活动以及专业企业行业市场调研和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创新创业计划大赛等综合竞赛以及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学科竞赛活动。让学生直观认知社会、专业行业企业的现实情况,初步了解当前的就业创业形势;直接参与企业行业的运行和管理,不断提高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重新带回理论学习中进行反思,快速成长;端正就业创业思想和择业心态,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理性思考后缩小职业选择范围,为就业和创业提供不同层面的帮助与指导。
第五阶段:侧重就业创业定向与职业理想的实践教育模块。该阶段大学生已进入毕业学年,他们关心自己的未来职业去向,就业易受挫折,考研压力大,创业信心不足,对社会认识不够,渴望得到更加全面的历练,并得到就业创业制度政策与求职技巧等方面的指导。为此,这一阶段面向全体学生可侧重通过形式多样的项目载体、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以及综合与学科竞赛载体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具体地说,面向学生社团等不同学生组织群体开展KAB、SYB等培训项目,借助校内外就业创业基地等平台项目进行实习见习,注重网络等校园文化软硬环境项目支持,营造就业创业实践的良好氛围;开展形势与政策讲座论坛、个性化咨询辅导等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创新创业计划大赛等综合竞赛以及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学科竞赛活动。让学生获得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就业创业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和坚定的职业理想信念;进一步帮助他们提升岗前技能和综合素质,为其提供实战演练的平台和机会。同时,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初步进行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转换。
第六阶段:侧重大学生就业创业责任意识的实践教育模块。此阶段重在给予大学生一种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价值与社会价值引导。可侧重通过形式多样的项目载体、校内外各类就业创业组织载体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具体地说,面向全体学生借助校内外平台项目继续进行实习见习,注重网络等校园文化软硬环境项目支持,营造就业创业实践的良好氛围;依托就业创业相关委员会、社会公益性就业创业教育组织、学生社团等校外内组织载体,开展形势与政策讲座论坛等就业创业实践教育活动;开展个性化就业创业咨询辅导等校园文化活动以及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解读就业创业政策和形势,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价值观,进一步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创业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最终转换。
第一层次:因“势”施教模块。这一层次要结合时代特征,面向不同年级学生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创业实践教育活动,进一步普及就业创业知识,激发学生就业创业潜质,增强就业创业意识,树立就业创业精神,帮助学生认清自我、认清就业创业形势。为此,可侧重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校内外各类就业创业组织载体以及形式多样的项目载体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具体地说,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形势与政策讲座论坛等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以校内外创业协会、社团组织等为依托开展就业创业实践活动;借助校内外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等平台项目进行实习见习,注重网络、广播等校园文化软硬环境项目支持,营造就业创业实践的良好氛围。将国内外最新的就业创业状况、时势、政策,最前沿的就业创业理论等内容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价值导向;帮助他们认清专业、行业、企业等发展现状,认清就业创业形势,开拓视野,掌握最新前沿信息。
第二层次:因“群”施教模块。针对新时期大学生群体分化明显的实际情况,分析不同群体的特征,确立不同的就业创业实践教育目标,选择更能体现不同群体特点的实践教育载体与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创业实践教育。为此,这一层次可侧重通过校内外各类就业创业组织载体、形式多样的项目载体、学科竞赛载体等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具体地说,可以各类校内外创业协会、专业实验小组、社团组织等为依托开展各类就业创业实践活动;组建创业先锋班等不同学生群体组织开展KAB等培训项目,注重网络等校园文化软硬环境项目支持,营造就业创业实践的良好氛围;面向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计划大赛等综合竞赛以及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学科竞赛活动。对有创业激情、创业潜质或具备创业基本条件的大学生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并以点带面,带动和辐射更多学生参与就业创业活动,提高他们就业创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第三层次:因“业”施教模块。高校的就业创业实践教育要强调以专业为基点,通过就业创业实践进一步夯实专业基础,发挥专业优势,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就业创业实践教育模式。为此,这一层次要以不同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为依据,依托学科专业教育实践,侧重通过形式多样的项目载体、学科竞赛载体以及校内外就业创业组织载体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具体地说,面向不同专业学生开展KAB等培训项目,借助校内外就业创业基地、专业与非专业创新综合实验室等平台项目进行实习见习,注重网络等校园文化软硬环境项目支持,营造就业创业实践的良好氛围;开展创新创业计划大赛等综合竞赛和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学科竞赛活动;依托各学科专业协会、创业先锋班等组织载体开展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素质与能力的实践教育活动。通过这些举措的实施对学生创新精神、专业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与能力进行全面锻炼与培养。
第四层次:因“材”施教模块。这一模块主要是基于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教育要考虑到个别差异及个体需求而设计的。这要求本模块要选取实践形式更加灵活、开放的载体形式,让不同学生个体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践教育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满足需求,实现本模块的教育价值功能。所以,在这一层次可侧重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形式多样的项目载体以及校内外就业创业组织载体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具体地说,针对学生个体的需求和兴趣可开展精英访谈、典型案例分析、座谈交流等个性化的就业创业实践以及专业企业行业市场调研、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活动;将不同个体的共同职业发展需求归类对其开展KAB等培训项目,提供实习见习机会;以校内外创业协会、社团组织等为依托开展符合学生个体兴趣的就业创业实践活动。针对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与特长优势为他们提供一对一、一对多、群对群的个性化分类教育和指导。
总之,根据大学生的专业特色、群体特征、年级阶段和个体特征构建出具有教育导向性的分阶段、分层次就业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旨在将大学生的群体发展、心理发展、专业发展、职业发展等贯穿到就业创业实践教育的全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理论与实践并重,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关联,在合力中拓展和延伸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教育的内容、载体和方式,使大学生的内在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素质与能力的过程化、系统化和科学化培养,最终确保就业创业实践教育环节在高等教育中全方位覆盖,为培养出综合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奠定基础。
[1]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论析》,载《教育发展研究》,2012年第3期。
[2]李丽芳:《国内创业与创业教育理论研究述评》,载《咸宁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