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好亮
(周口日报社,河南 周口 466000)
我国新闻界对负面报道的观点可以归结为两种,一种认为负面报道是负面事实或者负面题材的报道;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新闻报道并不存在正面与负面之分,所有的报道都是为了实现正面的舆论导向,只是在报道效果上有的是正面的有的是负面的。
负面新闻报道有以下功能:一是认知功能,即警示受众对生存的环境、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审视,扩大认识的视野;二是激励功能,让受众在危机感、紧迫感、悲愤感、悲悯感中去奋起应战,积极推动实践活动向前发展;三是警戒功能,对现实中消极的不良现象进行揭露,给受众一定的警醒、告诫,使他们产生忧患意识;四是平衡功能,即通过对负面新闻信息的报道,使受众放松情绪、减轻压力、缓解矛盾等。
然而,负面新闻报道又是一把双刃剑,处理不好或把握不当会对个人、民生、和谐社会构建、经济发展环境造成重大的不良影响。那么,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又该如何做好负面新闻信息的报道,使其能发挥更大的正面效能,笔者认为进行负面报道要把握以下原则:
新闻的客观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新闻报道的内容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任何企图用虚构、杜撰或者背离事实本身的基本逻辑的报道来表现倾向性,不仅无法说服人,其生命力也必然是短暂的;其二是指对事实的选择一定要符合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既不能为了表现倾向性的需要,把一件有利于自己的、微不足道的小事当作重大新闻来报道,也不能故意回避不利于自己的重大事件。新闻是受众所迫切需要了解的事实,因而也是必然会被受众传播的事实。没有事实的变动或变动不足以引起受众的关注就不会有新闻,而对于足以引起受众关注的重大变动的事实来说,任何掩盖、封锁都是徒劳的。在传播效果上,呈现事实是一种巨大的沉默的力量,虽然只是直观地传达事实,受众在接受事实之后,也会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进行思考评论。这一过程是沉默的,或许是短暂的,但受众却参与其中自己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和意见,印象会更加深刻,传播力度会更大。
要掌握平衡报道原则,就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所谓适度,是指我们的新闻宣传要符合客观实际的真实情况,符合社会舆情,能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而这个“度”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受众关注“度”。其一,受众对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现象,关注时间长;对一些突发性事件,关注时间短。其二,关注本身存在起始、发展、高潮、结束的过程,负面新闻的采编应“生正逢时”,超越或落后于受众关注点的负面新闻报道,很难实现期望值。另一方面,新闻采编“度”,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应有一个正确的比例。在人的生活中,身边会有许许多多的事情发生。但是,作为新闻记者不能仅仅只根据受众的意愿、爱好去决定今天的新闻去报道那些凶杀、色情以及那些稀奇古怪的吸引人们眼球的事情,应考虑到社会的安定与和谐。所以,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在数量上要平衡。如果在一天的报纸上有一半以上都是负面报道,很容易让人们对目前社会的秩序、治安感到焦虑,甚至会失去安全感。当然,也不能一味的只报忧不报喜,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二者要紧密结合,相得益彰才会取得更大的宣传效果和社会影响。由此可见,新闻报道切不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更不可凭主观想象和个人爱好,或夸大其辞,或以偏概全。新闻传播必须客观,报道事件力求真实、及时、公正,这三者应达到均衡,舍弃哪一条都会造成失衡的后果。把握好新闻尤其是负面新闻宣传的“度”,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正确反应和指导客观实际的必然要求。
时效性是指新近发生的,在内容上是人们所未知的新鲜性。时效性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特征,是新闻存活及构成新闻价值的重要条件,也是新闻的珍贵所在。准确性是指新闻媒体和记者有责任、义务让受众及时、准确地了解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各类新闻,以消除人们对社会上各类事件的猜测和臆断,更好地指导生活。2003年非典初期,在广东发现有非典病例,但是由于相关媒体没有及时、准确地报道,后来消息传出,谣言四起,立即引起了人们的恐慌,相继引起抢购狂潮,以及谈非典“色变”的可怕社会后果。新闻媒体不应“捂”与“盖”,而是要反应迅速,及时准确跟踪报道,让公众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发展趋势和政府的应对措施,配合政府共同化解公共危机。可见与人民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的事件,要把握好新闻的时效性,进行及时准确的报道,让受众及时了解真相,消除猜测和臆断。
所谓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照,对人的尊严和对人性的肯定。它的核心是尊重人、关怀人、强调人的价值,主张以人为本,关怀人的生存状态和权益。那么负面报道又该如何体现人文关怀呢?
首先,新闻从业者应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立足于科学发展观的正确价值取向,严格要求自己,努力贴近生活、贴近事实、贴近群众。其次,加强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建设,新闻记者的责任感、义务感、良知、尊严感是维系新闻职业道德的重要力量。最后,在具体操作上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题材的选取和表达上,要体现一种全新的平民视角和深切的人文关怀,在材料的选取上要充分考虑到最大多数受众的需求和要求,要紧紧抓住与广大观众紧密联系的关注点,从策划、创意到制作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对人的尊重和关怀,最大限度的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二是在传播内容的表现上,要进行一些必要的技术处理,在进行隐性采访时要把握什么应该曝光什么不应该曝光,充分体现对人的基本权利的尊重。三是重视新闻图片的作用,利用图片说话,好的图片不但能真实地“拷贝”现实,更为重要的是直观视角冲击能引起受众对事件本身的关注和思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负面新闻的报道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受众接受,在新闻宣传中起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其特殊的性质,负面报道在社会中总是有人积极拥护,有人极力反对;有人大力支持,有人设置障碍。要保证负面报道的顺利进行,使其发挥更大的社会影响作用,一方面,政府和社会要为负面报道提供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和重要的法律支持;另一方面,新闻工作者要遵守职业道德,加强自律意识。在市场经济中出现的“有偿新闻”,是对负面报道发挥正面舆论监督功能的腐蚀剂,危害极大。对此,新闻工作者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并在工作中要坚决予以拒绝,要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修养、广博的文化知识修养和精湛的专业知识修养,尤其是对待负面报道,在知识和思维深度上必须高于普通受众,具有审视社会态势、预测负面报道后果及影响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