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报道的问题与策略

2013-08-15 00:49文丨张孟熹
中国传媒科技 2013年4期
关键词:官民官员

文丨张孟熹

(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天津 300210)

十八大之后,中央新领导层大力整顿领导干部作风并就反腐问题高调表态,届时,一场反腐治贪的风暴在各地掀起。短短数周内,多名地方高官因违纪而折戟,本轮反贪腐动作之快,力度之大,显示出中央新领导层的决心。与此同时,网络作为揭露官员腐败的发源地也闹得沸沸扬扬,随着以雷政富为代表的违纪官员糜烂腐败的生活细节被逐步曝光,众多网友一方面感叹网络媒体“人肉”搜索贪官罪证的能力之强,另一方面,官员的腐败行径深深地刺激了广大公民。目前,“官员”已经成为能够引起轰动、引起眼球效应的标签,为一些不负责任仅追求点击率的媒体利用,这使本来就已经很紧张的官民关系雪上加霜。中央新领导层的铁腕治腐昭示整顿领导干部作风的决心,在一段时间内,官员报道将成为媒体的工作重心,那么当前媒体研究官员报道的方式就显得尤为必要。

1 官员报道的现状

1.1 官员报道“两极化”

目前,大部分的官员报道走两个极端,一是“高大全”的先进典型官员,另一种是“魔鬼”式的贪腐堕落官员。尴尬的是有些官员“不争气”,前一天还是毫无缺点的正面典型,转过天来就被“双规”甚至落得狼狈下台,两相对比,记者的报道受到质疑,甚至使报纸的公信力受损。实际上,采写人物专访或者人物通讯是一个时间周期相对较长的事情,远远赶不上消息的时效性,正是因为这样的时间差,才容易造成这样的问题,但是报道终究夸大先进典型把他们写成了神而掩盖了他们的缺陷,才闹了笑话甚至引发严重后果。对于落马官员,媒体则大肆搜寻他们的罪证,这个问题在最近对王立军的报道上显得尤为突出,今天写他有十几个摄影师,明天又写他有几十个秘书,一味罗列罪证不如深挖问题官员的思想问题更能发人深省,妖魔化的报道只会让受众觉得媒体在打“死老虎”。

1.2 主流媒体失声,新兴媒体边缘突破

网络反腐、微博反腐已经成为近年来常态,这些新兴媒体的边缘突破使人们仍然相信媒体舆论监督的力度,由于新媒体的穷追不舍,也使得大部分被曝光的问题难以不了了之,最终多数获得了不错的结果。相较之下,传统媒体受到的制约更大,因此显得固步自封,很难突破。这样就形成了传统媒体以正面报道为主、新兴媒体曝光问题的格局,这一格局在实际中也引发了问题,主流媒体鲜有深入人心的正面报道,而新兴媒体的负面报道又夺人眼球,这样就使主流媒体的失声变现为正面官员的失声。这种一边倒的舆论环境使官民之间的信任进一步流失,甚至激化民众的“仇官”心理。

1.3 基层官员平民化,上层官员符号化

对于基层官员的塑造近年来有一种平民化倾向,这可能是在“三贴近”号召下的一种改革,基层管的家长里短、兴趣爱好被突出放大,以显示他们与平民并无本质区别,但过分描画生活细节,又抹杀了官员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对于上层官员的报道,记者也十分谨慎,有句话叫“见名见言易,有血有肉难”。高层官员见诸报端,最常见的就是会议报道和人事变动,近年来的会议报到最时兴数数,数响起了多少次掌声,数提到某词几次,人事变动更是难逃“消息”加“履历”的窠臼,显得十分抽象。“因为这个缘故,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官员形象,并不能呈现在公众面前,公众通过媒体所见到的仅仅是一个被抽象化了的官员符号”1。为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十八大”时胡温在会后相视一笑的照片引起公众的兴趣,这种一改平日严肃表情的图片成了真正的新闻,被网民饶有兴致的的转载了好几天,恐怕作者也未曾预料到会引起这样轰动的效果。

2 官员报道存在问题的原因

目前官员报道中存在的问题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问题链,这个问题链又首尾相接,形成了一个恶性“死循环”。面对话筒,官员讳莫如深;面对官员,记者不敢跳出规定动作发问;面对报道,受众不信。在记者面前,官员显得十分谨慎,照本宣科比擅自发挥更加安全,可以避免记者断章取义的风险,有通告作为凭据,避免躺着也中枪的危险。经历了这几年与记者的斗智斗勇,官员面对记者难免有防备心,惧怕“枪打出头鸟”的心理,使他们怕上报纸,这使他们只谈工作不谈个人,关键性的问题也不愿轻易表明立场,免得媒体曲解,引来麻烦。“新闻无禁区,报道有纪律”,在这样的紧箍咒下,主流媒体更加不敢轻举妄动,“谁都想有突破,但谁都不想这种突破先从自己身上开始”,“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一座蕴含矿藏的‘新闻宝库’被深埋进采访样本中,成为不敢踏进一步的‘禁区’甚至‘雷区’”2。另外,一些记者觉得到现场也只是听一些预先写好的官话、套话,就直接刊登通稿,刊登的通稿也不允许修改,造成众多报纸长的一个样。受众面对正面报道,总是嗤之以鼻,觉得是新闻媒体大唱赞歌,对于负面报道却趋之若鹜,这不但是媒体公信力下降的表现,更深刻的反映出当前官民矛盾的深刻。即便官员想要表现出贴近群众的朴实一面,媒体也积极予以报道,然而公众确认为他们是在利用媒体“作秀”,那么传播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3 改进官员报道意义及方法

正是因为官员报道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才应该抓住现下中央新领导层将整顿干部作风的时机,改革一成不变的官员报道。做好官员报道,能够修复官民之间断裂的关系,重新建构官民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利于社会的长久稳定和长期发展。更进一步说,媒体的塑造与解读,能够使民众更加了解社会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读懂政策,使民众更加关注政治生活,真正使官员报道与读者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做对读者有用的新闻。

3.1 有法为依,网络反腐事半功倍

实名制的官员面对亿万匿名网友的监督不得不格外谨慎,这极大地提高了舆论监督的威慑力,然而匿名举报中的不实信息也确实伤害到一些官员与公民的合法权益。目前,我国一些涉及保护个人信息的法律还比较零散,相关立法滞后、法律位阶不高,难以形成严密的保护个人信息的法律网。因此,立法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就能明确反贪腐取证过程中涉及通过网络获取个人信息的明确的法律界限,有了法律依据,网络反腐将获得合法的身份地位,有利于舆论监督进一步有序展开。同时,这样既能最大限度的保障媒体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也保障国家工作人员的核心隐私,避免因网络的匿名性而引起的恶意中伤,民众对媒体、对官员的信任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逐渐回升。

3.2 记者明确自身职责

记者应该时刻谨记自己的职责,新闻现场才能有新闻。生动的会议报道在现场,官员的专访和通讯,更要面对面的交流,不能只从通讯员手中接过稿件,稍加修改就直接发表。南方都市报在吕日周即将告别长治时,进行了长达17天的采访,与他面对面交谈、到他的办公室现场、深入长治各地、到达会议现场、到达告别现场,最终推出六个版的特别报道,引起巨大反响,深入现场是好的新闻报道的前提。如记者能够明确自己工作的职责,甘当官员与民众之间的桥梁,多了解民众所需、理解官员所想,这样写出的报道必定能加深官民之间的相互理解,解开官民之间的许多误会。

3.3 官员首先是人,然后是官

做好官员报道,最重要的是要明确官员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官。每个官员都是他的一言一行构建出来的实实在在的人,有理想、敢作为的官员也不在少数,关键是看新闻媒体怎样呈现,用怎样的呈现技巧使他们的形象深入人心。自上而下的推动可以使官员报道大刀阔斧的改革,但在目前依靠边缘突破的现实情况下,我们记者应该寻求方法逐个击破,从做好每一个人物开始。尽可能捕捉官员富有人性、富有个性的侧面,记录他们鲜活的语言,是做好官员报道的基础。

[1]雍坚.“悬在真空中”的官员报道[M].青年记者.2012年11月(下):11.

[2]晁明春.改进官员报道:社会进步的风向标[M].青年记者.2012年11月(下):10.

猜你喜欢
官民官员
《行政执法中的枢纽——官民关系》
吹泡泡糖比赛
司法审判如何对接道德方能让群众信服之冷思考
——从于欢案“官民”互动和江歌案的中日舆论反差说起
丘琼山巧对官员
“搞”艺术的官员们
女“股神”与官员的崩盘
官员晒书榜
“官员写作”的四个样本
狗狗走了
聚焦“官员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