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沈育红
(湛江广播电视台,广东湛江 524033)
在当前中国的媒体环境和制度下,时政新闻永远是电视新闻报道的重中之重,在宣传国家和政府的大政方针,宣传党的路线、政策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地方政府重要喉舌的地市电视台,时政新闻是其立台的基础,做好时政新闻的报道,既是新闻媒体进行大众传播的职能要求,也是媒体竞争的必然产物。但目前地市台的时政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不少,主要是报道常常充斥着强烈的政治色彩和说教意味,报道模式和报道手段单一,报道角度狭窄,深度平浅,内容多为领导行为的流程式表述,或是文山会海、人头画面、长串名单、套话累牍等,归根结底,是记者报道角度选取失误的问题,其直接的结果是这样的新闻群众不关心,不爱看,宣传效果大打折扣,有关部门的领导看了也不满意。
而民生新闻则恰恰相反。民生新闻主要表现为“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从广义上民生新闻表现为社会新闻,但实质上是关心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空间和生存状态的新闻。自从2002年《南京零距离》开播以来,各省市电视台纷纷模仿,掀起了一股热潮,民生新闻逐渐成为老百姓想看、爱看、抢着看的新闻范式,在中国电视史上也是一个开创性的成果。但是随着民生新闻范式的不断发展和受众媒介素养和阅听能力的不断提高,各省市台的民生新闻也渐渐走向两个极端,有的节目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捍卫社会正义的舆论监督,为民鼓与呼,受到观众热捧,比如广东卫视的《今日关注》;但有的节目却渐渐出现了一些乱象,如题材狭窄、信息负面,娱乐大众、内容低俗,同质化现象严重等,导致许多民众对民生新闻由热捧变成了厌恶。
目前,地市电视台的新闻报道大多设置一档时政新闻和一档民生新闻,时政新闻主要锁定领导层和公职人员,而民生新闻则满足一般老百姓对话语权的需求,反映群众呼声,帮助百姓排忧解难。两档节目从内容上来看天壤之别,一个关注阳春白雪,一个关注下里巴人;一个居庙堂之高,一个处江湖之远,一个形而上,一个形而下。两者似乎被人为地分裂、对立起来,但是随着收视率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变动,这种把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分设甚至是对立起来的做法愈加凸显出其问题所在,主要表现在:
民生节目关注民生,时政新闻紧跟领导。这是长期以来地方电视台新闻报道形成的固有理念。这个理念使许多电视新闻工作者形成了两极分化,要么不去主动了解受众,时政新闻就只强调权威性,代表党委政府说话,要么就追求感官刺激,民生新闻做成了“民俗”新闻,过分关注低俗新闻,忽视了新闻价值规律。久而久之,时政新闻会因为其刻板、单调而失去观众,民生新闻也因为其新鲜感的褪去和格调低下而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电视观众都有各自的收视习惯,比如中老年人青睐时政新闻,青少年儿童喜欢动画片、娱乐新闻,家庭主妇、退休人员则希望民生新闻能够满足他们的猎奇心理。培养观众的收视习惯,形成固定收视群对电视栏目来说至关重要,有了固定的受众,收视率就有了保证。但是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的对立则是把收视人群人为地分设、分裂,对两档节目的发展极为不利:由于已经有一档时政新闻为领导服务了,另一档民生新闻就可以抛开一切没有吸引力的报道,滑入了收视率至上的泥淖,出现了上文提及的题材狭窄、信息负面,娱乐大众、内容低俗的问题,而时政新闻也仅限于对领导活动、面子工程的流程式叙述,导致“新闻八股”现象的出现。
两者分设、对立情况的继续将使党性和人民性在电视新闻领域形成决然对立,从而使电视媒体失去权威性,被群众所抛弃。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之间并不是水火不容,而应该是鱼和水的关系,两者应当融合共进,双管齐下,共同发挥党和政府重要喉舌的关键作用。具体的做法是:时政新闻民生化,民生新闻“主流化”。即时政新闻要向民生新闻学习,借鉴其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转换新闻报道的视角,“放下架子”,更加贴近受众;民生新闻则不能仅仅限于报导一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要与时事政治紧密结合,从宏观的角度去解读民生现象,摈弃低俗,融入客观,回归主流。
近年来,湛江电视台在时政新闻报道的改革创新上下了一番功夫,在保证“真实、准确、及时”的前提下,在学习借鉴中央、省媒体时政新闻报道方式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的有效融合,逐渐形成了以“特写式消息” 为主要表现形态的时政新闻报道体裁。与以往传统的时政新闻报道不同,这种“特写式”的消息从新闻内容上看,是核心事实到过程事实的延伸;从领导形象的塑造上看,是从“政治家”到“自然人”的延伸,让观众感受到“执政为民”的领导们,本身也有一颗平常的心,也有百姓的情怀,也有普通人的行为动作。而在民生新闻方面,湛江电视台提出“悬念链”的概念,并在民生节目《第一视线》中贯穿了这一概念,从节目导视、单条新闻,到下节预告、下期预告,自始至终贯穿悬念,吸引观众从“视点”看到“热线”,从“热线”看到“论坛”,悬念无处不在,如同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着观众。同时,《第一视线》以平民的视角和人文的叙事手法解读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关注老百姓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和环境,以及与市民息息相关的各类作息;记录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梳理社会矛盾,深受湛江市民的喜爱。从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的融合路径上来看,湛江电视台新闻理念的转变主要表现在:
(1)转变报道理念,拓宽时政报道的视野
长久以来,地市级电视台的时政报道形成了“时政优先,主题先行”的模式,一说起时政新闻,首先想到的就是领导讲话、领导剪彩、领导视察,一味地迎合领导,而忽视了群众的需要。党中央多次提出要减少和改进会议报道,新闻报道要坚持“三贴近”的原则,记者要坚持“走转改”,多进行一些和群众相关的问题的报道。这就要求电视新闻工作者要遵守新闻规律,要按照新闻的价值对新闻进行选择。领导活动不能不报,但是可以少报,在报的时候转换理念,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把目光关注到群众所关心的地方;多报当今社会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以客观的陈述,依靠榜样的力量来达到宣传和传播的有机结合。笔者统计了2012年5月1日至5月23日的《湛江新闻》的播出情况,共播报210条新闻,发现有关领导讲话、活动、会议的报道只有40条左右,占总数的20%,其余的报道分别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投资、项目合作等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报道,而且播出的内容中也充分运用了各种电视语言,明显增多了对普通人的镜头特写,使新闻看起来更“软”更有人情味了。比如在2012年5月22日的《湛江新闻》中播出了《王中丙:依靠群众 高质量按时完成钢铁中科炼化项目征地拆迁任务》,本是一条常规的会议新闻,但是编辑加入了许多王市长到村里了解拆迁补偿情况,聆听村民对征地拆迁的意见的镜头,使得会议提出的“公开、公平、公正”、“阳光征拆”、“交心、交底、交朋友”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让观众感受到“执政为民”的领导们,本身也有一颗平常的心,也有百姓的情怀,也有普通人的行为动作。究其原因,这条新闻从民生视角融入亲民意识,以平民化的价值取向与平视生活的角度来观察和传递信息,使传播者与接受者获得平等交流,很好的实现了传播效果。
(2)扩展广度和深度,民生新闻公共化、主流化
民生新闻的出现是中国电视史的“第三次革命”,从一开始就收到群众的热烈追捧,曾经掀起过一阵热潮,但是渐渐地民生新闻也“变了味”,人们对它的质疑的声音接连不断。民生新闻理应站在民生的角度、普通民众的立场看世界,其核心价值是对普通民众的关注、关心、关怀、关爱,反映民心,传递民声。但是目前许多的民生节目却偏离了主旨,把收视率、短期经济利益作为民生新闻的惟一追求。不可否认,某些民生节目可能凭借出位的做法获得了高收视率和可观的广告收入,但是却走上了与民生精神相悖的道路,北京电视台“纸馅包子”事件即是例子。因此,百姓不断呼唤真正为民请命,反映群众呼声的民生节目。湛江电视台《第一视线》栏目自2008年12月开播以来,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好,预示着民生精神在湛江的重新回归。《第一视线》最大的特点在于敢言、直言,每一期节目都会把爆料热线特别标示在屏幕上。群众遇到了麻烦事,通常会第一个想到向《第一视线》的记者和编辑寻求曝光和帮助。而《第一视线》的追踪报道也给湛江市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帮助。比如2011年11月4日,《第一视线》播出新闻“产妇生命垂危无钱治疗,家人四处求助盼援助”,该产妇因产后大出血而动了三次手术,全家不但花光所有积蓄,还欠下了五万元的债务,家人不得已向《第一视线》求助。节目播出之后,不断有热心市民向产妇家庭捐款,大大地舒缓了他们的困境。此外,《第一视线》的报道还博采众长,广泛吸收时政新闻、社会新闻的合理内核,以小切口的民生视角去解读这些大事,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宣传效果最大化。比如《银发浪潮来势凶,养老观念需改变》这条新闻就很好地做到了以小见大。新闻播出当天是中国传统的重阳佳节,记者以节日的新闻为切入点,从而引出当下中国社会最为关注的人口老龄化、养老账户、社会保障问题,并采访相关问题的专家学者,对市民的养老计划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这则新闻把时效性、宏观性、关注度、新闻价值、宣传效果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是一条难得的民生好新闻。
总的来说,民生新闻记者要善于见微知著、一叶知秋,从党务、政务活动中寻找民生新闻的叙事关注点,毕竟“国计”与“民生”是不矛盾的,同时还要从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中寻找新闻点,以小见大,从小事中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节目要兼顾政府的意志和百姓的需求,开拓“大民生”视野。地市级电视台台不仅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群众的喉舌,提升民生新闻作为主流新闻的品格,就是要提升新闻栏目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以民生视角透视官方事件,解读官方声音,这是符合民生新闻健康发展的规律的。
时政新闻要有好的传播效果,让百姓感到应该看、值得看,看了有用,突出民生视角,拉近新闻与老百姓的距离是必不可少的;让他们觉得媒体报道的内容与他们息息相关,他们所关心的就是我们关注的,让时政新闻过去板着的面孔松开来,把文件、讲话之中的书面语言变成老百姓熟悉的生活语言,使时政新闻尽量与生活贴近、与实际贴近、与群众贴近。
在信息爆炸,受众选择权空前强大的时代,媒体间的竞争手段多样,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谁赢得受众手中的遥控器,谁就赢得话语权,而话语权正是媒体生命力之所在。地方台必须与时俱进,解放思想,破除成见,时时以受众为本,处处为受众着想,把宣传做成一门艺术,把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的优势互补,不断提高新闻采写和传播的水平,努力把新闻做得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