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少儿科普节目现状问题及对策

2013-08-18 02:47文丨贾彬斌
中国传媒科技 2013年4期
关键词:类节目频道栏目

文丨贾彬斌

(顺义电视台,北京 101300)

尼尔森进行的一项调查中显示:中国,菲律宾,墨西哥和巴基斯坦四个国家中,中国孩子将看电视玩电子游戏作为首要活动的最多(63%)。与网络等媒介形式相比,电视依旧是少年儿童日常中接触最多的媒介,尤其是学龄前儿童。

尽管大家仍在争论电视对少儿的发展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电视依旧是对少儿影响最大的媒介。电视作为一种媒介形式,其本身没有好坏之分,播放的内容好坏决定了其价值。既然我们不能阻止少儿收看电视,就应该思考如何对电视加以利用,从而使少儿电视科普节目成为广大少儿的“良师益友”。

笔者通过对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少儿电视节目研究的梳理发现,目前国内少儿节目存在如下几个集中问题:

1 少儿科普类节目数量少,各地重复播出现象明显

图表1 北京、上海、广州三地8个青少儿频道中播放的少儿科普节目

从表1可以看到,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共8个青少儿频道(其中2个为卡通频道),在6月27日-7月3日一周的播出电视栏目中,只有12个泛科普栏目(之所以称其为“泛科普栏目”,是因为有些栏目只是一个大栏目中的一部分,比如央视少儿频道的“科学泡泡”,只是其杂志型大栏目“智慧树”中的一个小部分,而“智慧树”栏目的其他部分则跟科普无关)。这些科普栏目播出时长按照每天首播一次、重播一次计算,为962分钟,约为16个小时。而8个青少儿频道,按照每个频道平均每天播出节目时长为17个小时(06∶00-23∶00)计算,总共播出时长为136个小时。科普栏目一天的播出时间只占少儿频道总播出时长的约12%。这还不包括不同少儿频道所播的相同内容。比如《十万个为什么》等少儿科普栏目,不少少儿频道均购买了,播放时重复率比较高[1]。

2 国内少儿科普节目定位模糊

由于少儿处于认知的初级阶段,富有娱乐性和趣味性的节目形式才能吸引儿童,而目前国内的少儿科普节目制作团队在定位时并没有很好的把握儿童这一阶段的求知特点,往往走向两个极端。或者是将节目定位地过于“成人化”,在节目中多为枯燥乏味的说教形式,难以吸引儿童的兴趣;或者过低估计了受众的接受和认知能力,将节目定位的过于“简单化”和“幼稚化”,在节目中安排成年主持人“装扮”为儿童,试图贴近儿童。然而最易被儿童接受的实际上是与其相近的同辈群体,在节目中安排与受众年龄相仿的儿童主持人或儿童演员更增进了儿童受众与少儿科普类节目的距离。

3 制作团队科学性专业性差

科普类节目不仅承担向受众传递科普知识的任务,更是需要帮助受众建立科学的思维体系、传授科学的方法。节目制作人员不仅需要掌握相应的电视编辑制作技术,更需要拥有科学的思维方式,才能将相关知识以合理的逻辑形式传递给受众。少儿科普节目作为少年儿童认识世界的一扇窗,更是需要帮助儿童在最初建立科学合理的逻辑体系。这对节目制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不能保证所有的同类节目都保证了其科学性和严谨性。当然,这一方面的实现需要依赖雄厚的资金背景;此外,由于节目制作周期短,制作团队很难在短时间内作出更多的考虑,难免出现“偷懒”的情况。

与此同时,笔者通过文献分析法从数量上得出如下结论:

本研究将少儿节目按照类型划分为11类(儿童新闻、儿童专题、知识竞赛、游戏节目、科普节目、家教节目、儿童音乐、动画片、短剧小品、儿童电视剧、少儿综艺),这11类节目在少儿频道的整体分布情况如下表:

栏目类型 栏目数量 所占比例家教节目 1 2 0.2 7科普节目 6 0.1 4动画片 6 0.1 4儿童专题 5 0.1 1游戏节目 5 0.1 1少儿综艺 3 0.0 7短剧小品 2 0.0 5儿童新闻 2 0.0 5儿童音乐 2 0.0 5知识竞赛 1 0.0 2儿童电视剧 0 0.0 0总计 4 4 1.0 0

由上表可见,所占比重最大的是家教类节目,共有12个栏目(版块),在整个44个栏目(版块)中占据27%的比例。而其中科普节目有6个,分别为:《智慧树-科学泡泡》、《大风车-风车大问号》、《异想天开》、《芝麻开门》、《绿野寻踪》、《七彩星球-星球宝贝说科学》,其中,划分为知识竞赛类的《智力快车》也可划分为科普节目之中,故共可计7个栏目(版块),在全部44个栏目(版块)中约占16%。可以说,这样的一个比例虽然算不上低,但是与家长的预期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由此,笔者尝试给出如下建议:

少儿这样一个受众群体的特殊性就决定了少儿节目在制作方面的难度,少儿喜欢并且愿意接受的精彩刺激的故事情节和游戏的节目形式与科普节目的本质实质上是并不存在冲突的。只是需要制作者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选择更加巧妙的切入点,吸引这些小观众的收视兴趣,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不可以“想当然”。与受众缺乏沟通并不是电视少儿科普节目独有的问题,其他不同种类的节目也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问题。节目的制作者只有在制作环节上更加遵循科学的原则,注重与受众的及时沟通反馈;在节目设计上更有“巧思”,才能提高节目质量。

在节目制作环节的科学性上,《芝麻街》的“CTW模式”已经被提及无数次(前文已经有过具体介绍),甚至已经成为各种节目参考的蓝本,因为它确实有着值得借鉴的意义。国内电视少儿科普节目可以在某些环节借鉴这一模式,至少在节目播出之前通过座谈会或者深度访谈的方式了解受众的喜好和建议,在允许的情况下将制作好的节目“试播”给部分受众收看,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节目播出后,也应该根据收视率等数据获得节目播出的基本情况等信息,再次听取受众意见,进行改进。

在节目的制作方面,制作者可能更需要花费心思,毕竟少儿的接受习惯与成人还是有着很大程度的不同,在制作方面尽量做到从儿童的角度思考问题。在节目形式的设置上尝试游戏和知识的结合,在游戏的互动环节中贯穿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授孩子科学的思考方式,节目做到轻松不沉闷,能够吸引多动的孩子在电视机前长时间收看。

[1][美]劳拉·E·贝克.婴儿、儿童和青少年(第5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陈舒平.儿童电视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3]陈力.电视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张海潮.中国电视节目分类体系[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5]姜照君,吴志斌.论我国科教电视节目的创作现状[J]. 现代视听2009年(10)

[6]李智,程素琴.科教电视节目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基于2009年调查数据的研究[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06)

猜你喜欢
类节目频道栏目
文化类节目的融合传播策略分析
4K频道开播,你准备好了吗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栏目问答精选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寒假快乐频道
频道
新闻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如何提升传播能力
电视社教类节目创新策划的三个角度